APP下载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人民立场问题

2018-01-23

文化遗产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权利物质

陈 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此为指引,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要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让人民成为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保护成果为人民共享。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年10月27日。

一、 人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和拥有者

“人民” 的提法古已有之。如在《管子·七法》“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中,“人民”是指人类;②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06页。在《周礼·官记·大司徒》“掌建邦之生地之图,舆其人民之数”中,“人民”是指平民、百姓。③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45页。近代以来,“人民”这个概念被广泛使用,其含义更为复杂多变,有时泛指全社会成员,有时成为带有感情色彩的称谓,有时是区别于“敌人”的政治概念。在今天中国,“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14-03/21/content_2643049.htm,2014年3月21日。笔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中的“人民”,界定为创造、传承、发展文化遗产的广大劳动群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在适应周围环境、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秉持天人合一、崇德向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思想理念,共同创造了体系庞大、千态万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长期积累积淀,我国深沉厚重、气质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精神标识,成为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为各族人民提供了认同感、自豪感和持续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赓续传承,既为文化自信奠定坚实基础,也为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类别有口头传统与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方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6-05/17/content_350157.htm。我国经过全面普查,发现并记录了87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基本摸清了底数。为了更好保护这些仍然在活态传承的珍贵遗产,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在人民群众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对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确认,纳入名录体系,称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设立财政专项保护资金,通过立档、保存、研究、传播、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等措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发展。目前,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1372项(其中39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类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省级代表性项目达到13087项。这些项目涵盖到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我们就是生活在“非遗”之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丰富多彩的方式阐释着、弘扬着核心价值观,满足着人民大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他们“记得住的乡愁”和“回家之路”,甚至沉淀为社区群体的“集体无意识”,引导着他们最底层的心理和最为基础的思考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例如,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成熟于秦汉,成为我国两千多年以来特有的时间制度,指导着人民大众的农业生产、衣食住行、民俗活动等,进而融入并丰富了中华民族顺天应时、道法自然、崇尚和谐的人文精神;又如中国剪纸是民间艺人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的传统技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起源于汉代,自唐朝开始盛行,并流布全国,既在刺绣、制衣、雕花、建筑等领域具有“打样”的实用功能,也能满足装点生活或者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审美和社交需要,表达了中华民族祈福纳祥、和合美满的精神追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针对生产生活中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我们祖先为解决安全舒适居住问题的办法;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是解决文字书写、文化传播问题的办法;中医针灸是解决治疗保健养生问题的办法。这些体现中国智慧、承载中国价值、凝聚中国精神的“解决方案”被广泛传播、广为接受,进而成为独树一帜的东方智慧、东方价值,代表着人类文明的骄傲。

各族人民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百年之文化流变,因时而变、因地制宜,被不断再创造,赋予时代内涵,满足时代需求,并在创新发展中一脉相承。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活在人民中间,须臾不能脱离人民及其实践活动,人民既是创造者,也是拥有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秉持在人民生产生活和日常应用中传承发展的理念,尊重人民作为创造者和拥有者的主体地位,礼敬文化遗产和传承人,尊重传承人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流变性,尊重传承人自主评定自己的文化遗产而不受制于外部评判的权利,广泛听取和采纳传承人的工作建议。

二、人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也包括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但是其强调的是不依赖物质形态而存在的“无形”的实践、知识、技艺、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等。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承载者的活态传承的文化遗产,是人民大众传承至今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这些特征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显著区别于历史文物、古迹遗址、文献记录等其他各类文化遗产。倘若脱离了人民大众守护传承的社会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失去生命力,“物化”成为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民俗馆、博物馆的展陈对象,成为图书馆、资料馆的文献档案。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心授的特点,传承人处于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中心位置。传承人一手托着历史,一手连着未来,他们的状态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状态。传承人所具有的精巧的构思、高超的技艺、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在实践中秉承的规范、规矩,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他们的知识技能、核心技艺、独特技巧可以图文记载下来、声像记录下来,但是实践和创造行为实际上是非物质形式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建立“人类活珍宝”制度的指导性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的保护手段之一,就是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一步发扬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传给下一代”,“尽管生产工艺品的技术和烹调技艺都可以写下来,但是创造行为是一个没有物的行为,没有物质形式。表演与创造行为是无形的,其技巧、技艺仅仅存在于从事它们的人身上”。*转引自刘魁立:《非遗传承人的三个关键词》,中国民族报,http://www.mzzjw.cn/zgmzb/html/2017-06/09/content_120653.htm,2017年6月9日。所以,许多代表性传承人被称为“人类活财富”、“人类活珍宝”。正是在传承人世世代代赓续守护、传承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历经千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许多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发生重大改变,传统的传承方式也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家庭结构和教育模式,通过传统方式培养新一代传承人面临诸多困难,许多遗产存在传承断档乃至消失的危险。为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抓住培养宏大传承人群体这个关键,抓住提高保护水平增强传承活力这个重点,不断厚植传承土壤,形成良好氛围,增强传承后劲。要不断提高传承人的可见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增强传承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传承人提供必要传承保障和传习条件,支持传承人提高传承实践能力,支持传承人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出当代之生面,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为了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力和传播能力,我国建立起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推选部分熟练掌握代表性项目的传承能力、具有代表性和较大影响、积极进行实践和传承的传承人,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发挥他们的引领、模范作用。目前,我国已认定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86名,中央财政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的传习活动,给予资金补助,支持他们收徒授艺,培养后继人才。同时,国家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计划”,尊重广大传承人群体学习意愿,提供免费的研修、研习和培训的机会,为他们对接当代设计、对接社会需求提供机会和平台。

三、人民应当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如果从坚守人民立场的角度来审视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会发现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

有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同于文物,或者称其为“活态文物”,要求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某个历史时刻的固定状态,来开展所谓“原真性”保护,不尊重传承人结合时代要求进行文化再创造的权利,不尊重传承人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改善生存环境、改善生活条件的权利。

有的忽视人民大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人的现象,制定有关保护政策和方案未能广泛征求民众意见,未确保相关社区和群体事先自愿、知情同意,未确保相关社区和群体在自身遗产保护中发挥首要作用。例如在一些传统文化节日等重大民俗活动中,有的机构强势介入,包办代替;有的是利用文化节日来搭台,开展招商引资或者经济交易,本应主持、参与仪式的人民,被拦在“警戒线”以外,沦为配角和看客。这些做法损害了人民对文化遗产的话语权,伤害了他们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出现了人民的文化遗产脱离人民,与人民渐行渐远的严重现象。

一些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保护计划中,过度考虑自身商业利益,未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社区、群体成为主要受益者,甚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严重脱离特定环境、改变本质、歪曲滥用,威胁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有的习惯于外部评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科学地干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保护遗产的名义阻碍传承人实现再创造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展示展演提高可见度的权利、弘扬振兴的权利、交流合作的权利、保护知识产权获得收益并赢得自尊的权利、改善传承环境和传习条件的权利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的遗产,人民是遗产的最大利益攸关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02 版。坚守人民立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让人民成为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切实维护人民权益。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需要时刻以礼敬谦恭、科学客观、克制谨慎的态度来对待遗产、对待传承人。要做到政策措施、工作方案事先尊重相关社区群体的意愿、事先取得他们的知情同意,行动计划的实施要有相关社区群体的广泛参与并发挥初始而重要的作用,要谨防以错误的政绩观损害遗产,谨防“好心办坏事”给遗产带来伤害;要科学记录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影响力,为传承人收徒传艺、传承传习提供必要条件;尊重传承人的再创造权利,不轻视不贬损传承人的文化创造;维护和保障传承人受教育的权利,开展展示展演的权利,开展交流合作的权利;确保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为人民所共享;确保人民对保护工作的监督权,确保人民是保护成效的最终评判者。

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科学的制度设计和保障措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坚守人民立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既是世界观、价值观,也是认识论、方法论。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权利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我们的权利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股东权利知多少(一)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