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中医体质研究进展❋

2018-01-23王文革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7期
关键词:偏颇调理分型

张 刚,王文革

(1.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北京 100142;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体质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病变类型的倾向性[1]。体质不仅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相关,还影响着临床治疗和疾病的预后,因而中医体质的研究与探讨一直是中医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20世纪70年代,王琦及其团队提出并创立了“中医体质学说”[1-2],将成人体质分为9种类型,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3]为体质辨识提供了依据,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和预防保健之中。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儿童体质与成人体质不同,尤其是新生儿,其体质主要与先天禀赋有关,受后天因素影响甚微。自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学者对小儿中医体质分类进行了研究,然而至今仍无统一标准[4]。新生儿中医体质分类标准由于研究者较少,且各家观点不一,这就客观上导致新生儿中医体质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近20年来关于新生儿中医体质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1 新生儿中医体质分型

正如由不同学术流派所形成的各家学说一样,不同的学者对新生儿体质有不同的认识,自然形成了不同的体质分类方法,其分歧主要在于分类的理论依据不同。

1.1 根据五脏有余不足分型

1995年王明明[5]首次进行了新生儿中医体质临床研究,从脏腑角度将120例正常初生儿体质类型分为正常质、心禀不足质、肝禀不足质、脾禀不足质、肺禀不足质、肾禀不足质、胎热质。此“7分法”分类较细,但由于新生儿可供辨识的特征并不多,很难辨识出心肝脾肺肾的不同,在临床实践中较难操作。陈伟燕[6]也根据脏腑学说将新生儿体质分为平和质、胎禀不足质(又进一步分为肺禀不足质、脾禀不足质、肾禀不足质)、胎热质、特禀质,与王明明[5]的研究结论大致相同,但简化了新生儿体质的分类方法。殷瑛等[7]以“两体论”将新生儿体质分为平和体质和偏颇体质,其中偏颇体质又分为心肝有余(热体)和肺脾不足(寒体)两类,其分类进一步简化,易于在临床中实施。

1.2 根据阴阳寒热偏盛分型

李燕[8]通过四诊合参对225例足月健康新生儿进行体质分型观察,并将其体质分为三类,即阳盛质、阴盛质和阴阳平和质。张宝林[9]从理论上论述了新生儿的体质应属于稚阴稚阳,提倡在辨证及施治的过程中,要兼顾新生儿稚阴稚阳的特点。近年来赵红梅等[10]在李燕[8]研究的基础上,将新生儿体质分为平衡状态和偏颇状态,其中偏颇状态包括偏热(实)状态和偏寒(虚)状态。辛顺心等[11]根据面色、唇色等条目将新生儿体质分为阴阳平和质、阳盛质、阴盛质,证实了不同体质的新生儿在不同条目上具有差异性。晁玲[12]研究指出,新生儿体质可分为阴阳平和质、阳盛质、阴盛质,与辛顺心[11]等的研究结果相似。此后,赵红梅等[13]制定出新生儿中医体质辨识表,并对该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评价,认为该量表信度和效度均较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通过上述的总结分析,可见新生儿体质分型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依据五脏分型较细但过于繁琐,临床实践中不易操作,且可能出现体质辨识的错误;依据阴阳属性分型简便易行,目前虽然赵红梅等[13]编制的量表已发布,但尚无运用这一量表进行新生儿中医体质辨识研究的报道。

2 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黄帝内经》中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此可看出在邪气存在的情况下,发病与否和体质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可以说体质是决定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条件,决定着个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所患疾病及证型的倾向性[14-16]。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新生儿体质和某些疾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证实新生儿中医体质类型与某些疾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姚惠陵等[17]通过分析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临床主要证候,认为低出生体质量儿多为脾肾两虚体质。李燕[8]研究发现患红臀、痱子的新生儿体质多为阳盛质,而阴盛质的新生儿不易患红臀、痱子易患水肿。王明明[5]认为,新生儿脾胃系统常见疾病如泄泻、厌食、疳证等与脾禀不足质有关。崔小芳[18]研究发现,湿疹可能与阴虚、痰湿体质有关且互为因果。赵红梅等[19]发现,偏热状态新生儿较平衡状态新生儿更易发生黄疸且程度较重,消退也较慢。王济生[20]研究指出,鹅口疮好发于阳热亢盛或阴虚火旺的燥热体质新生儿。

3 新生儿体质调理与辨体论治

体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这两大特性决定了体质的可调性,基于此王琦提出了“体质可调论”[21-22]。对新生儿进行体质调理自古就有。如《千金要方·初生出腹论》指出:“凡天和暖无风之日,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23],可见适当的调理方式可以改善新生儿的体质。

3.1 体质调理

王明明[5]研究发现,肺禀不足质的新生儿可以通过加强户外锻炼,穿衣适中,不可过暖,使其体质趋于正常;相反,若正常质新生儿“藏于重帷密室,或厚衣过暖,则筋骨软脆,不任风寒,多易致病”[24],其体质可由正常质转为肺禀不足质。赵红梅等[25]给予不同体质类型的新生儿实施相应的经络调理方案,结果发现辨体施术经络调理方法可改善新生儿体质,使偏颇状态新生儿的体质转变为平衡状态。蒋世超等[26]研究发现,运用推拿刚柔相济的手法,结合特定穴位的使用,可以达到调整机体阴阳气血的目的,使偏颇体质恢复到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王亦宸[27]在新生儿体质辨识的基础上,建议针对不同体质类型的新生儿实施不同的干预方法,如调理乳母饮食、音乐疗法、中药及药膳、抚触等。此外,还有人认为新生儿体质与孕母的体质有密切关系,通过调理孕母的体质可以改善新生儿的体质,减少偏颇体质的发生[20, 28-31]。

3.2 辨体论治

王明明[5]研究指出,胎热质的新生儿可以用黄连或大黄水祛除胎毒。李燕[8]指出,治疗新生儿常见疾病可以进行辨质论治,如治疗阳盛质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可大胆采用大黄利湿泻热、通便退黄,对阴盛质的新生儿水肿症,可运用扶阳化气为主、利水渗湿为辅的治则。王晓鸣等[32]研究发现,给予不同体质类型的新生儿不同的经络调理方法,可以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许彩飞等[33]研究发现,实施辨体经络调理的新生儿72 h内排便例数和日排便次数均高于未实施经络调理的新生儿,以及实施辨体经络调理后经皮测胆红素值水平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说明辨体经络调理可以降低胆红素值和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姚惠陵等[17]应用人参、鹿角、紫河车等补肾健脾的药物治疗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现补肾健脾可以改善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体质,使其生长发育加快、患病率下降、血清T3值升高。

综上所述,通过一定的干预方式进行体质调理可以改善新生儿的体质状态,减少偏颇体质的发生。进行辨体论治不仅可以降低某些疾病的发生率,加快患病儿童的康复,还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4 小结与展望

小儿初生,乍离母腹,如嫩草之芽,处于体质发展的最初阶段,其体质基本上由先天禀赋所决定,受后天因素影响甚微,其体质可调性极大。因此,了解新生儿体质分类,进行新生儿中医体质辨识,尽早予以相应的调理措施,不仅可以改善新生儿的体质,减少偏颇体质的发生,降低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对疾病预防和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进行辨体论治,对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新生儿中医体质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新生儿中医体质研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目前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新生儿体质分型尚无统一的标准,虽然赵红梅等[13]编制的新生儿中医体质辨识表已经发布,但至今尚无运用这一量表进行新生儿中医体质研究的报道,此量表的实用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二是现有的关于新生儿中医体质的研究,多为单中心、样本含量较低的临床研究,针对新生儿中医体质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是今后的工作方向;三是中医体质的研究需加强多学科协作,运用多学科的知识阐释体质形成的机理,如遗传学、免疫学、代谢组学等,成人体质学研究已有这些方面研究的报道[34-37],这些研究成果是否适用于新生儿还有待证实,今后可从这些方面对新生儿体质进行深入研究;四是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要注意加强对偏颇体质新生儿实施早期干预,以期改善新生儿体质,减少偏颇体质的发生,保证其健康成长。这些都需要广大儿科工作者的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力争早日建立更加完善的新生儿中医体质学说理论体系,这对于新生儿疾病的诊治和新生儿预防保健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偏颇调理分型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流翔高钙系列肥 我能土壤调理剂
“效力”盲区VS尺度偏颇——浅析多元情绪下舆情处置的能力困境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调理聚合物组合在洗发水中的应用
秋季蛋鸡 抓好调理
浅析主持人的主持方式与“接地气”类节目的融合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偏颇
对年薪制的内涵理解不可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