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曲《曙色》的分析

2018-01-23王泉洁

黄河之声 2018年10期
关键词:欣赏者首歌曲音乐作品

王泉洁

(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歌曲《曙色》出自于《复兴之路》。《复兴之路》是张继刚导演的一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于2009年9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首演。《复兴之路》全剧共由序曲《我的家园》以及五个篇章《山河祭》、《热血赋》、《创业图》、《大潮曲》、《中华颂》组成。

《曙色》这首歌曲由晓光作词、徐沛东作曲、彭丽媛等人演唱。《曙色》是《复兴之路》第一章《山河祭》的最后一首歌曲。该首歌曲结束后,这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进入第二乐章《热血赋》,开始讲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曲家徐沛东:辽宁大连人。他是我国著名作曲家之一,创作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声乐作品。《曙色》这首歌曲,于2009年首演。此后,能够在各类大型比赛中聆听到,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声乐作品。因此,笔者就歌曲《曙色》中的音乐特征进行探讨。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曙色》的音乐本体结构;歌曲中的美学体现;以欣赏者的角度看待《曙色》和歌曲《曙色》所孕育的文化内涵。

一、《曙色》的音乐本体结构

音乐音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音乐创作成为了一门单独的职业。我国有许许多多优秀的作曲家,为当前音乐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一)作品情绪的初步构建

《曙色》这首歌曲是《复兴之路》第一章的最后一首声乐作品,在《复兴之路》中,这首歌曲的演唱情绪连接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诞生。倾诉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身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带来希望曙光的情绪。

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这首声乐作品的歌唱情绪必然与之相关。因为“如果音乐不表现情感,音乐的存在就没有意义。”①事实上,我们当今离1921年已经快一百年了,当代大多数人,都没有亲历过那个年代。那么,作曲家在创作音乐作品的时候,要想将当时的历史背景及情绪代入到作品中,必然是通过对作品的形式把握以及其他的情感体验方式,从而完成整首作品的意味体现。例如:学习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借鉴其他相同题材的音乐作品或者影视作品的情感情绪。在情绪基调确立后,有了这种感性的认知,再用理性的思维将音乐作品以文本的方式呈现出来。作品通过音乐语言的构建描绘,一方面表现了作曲家的民族情结,另一方面作品也将人民渴望自由的情绪,给予了深层次的表达。

(二)作品本体的构架

《曙色》这首歌曲的调式调性为降B自然大调。整首歌曲的音区从小字一组的d到小字二组的g,横跨两个八度。歌曲旋律的第一个乐思就是一个大三度的上行小跳,表达了当时的人民希望见到曙光的殷切之情。第二句与第一句是一个同头异尾的乐句。仔细来看,歌曲的前四句一直在小字二组的c音附近徘徊,通过音域的持续不下,旋律一直在混声音区围绕,表现了歌曲情绪高涨前的压抑。歌曲进入到高潮部分,则是利用歌曲高音的连续出现来体现。风吹过、雨打过与火烧过、刀砍过,又是一个同头异尾的乐句。虽然全曲的高音并不是第一次在作品中出现,但是高音的持续进行,营造出了一种澎湃、激烈感。歌曲曲式结构为二段体。通过对作品艺术符号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艺术符号的文本描写,也是为了表达作品的情绪而服务的。音乐音响的展现具有非具象性的特点,同时它的表达也带有一定的思想。

二、歌曲中的美学体现

《曙色》这首作品的首演是伴随着《复兴之路》的首演,而映入人们的眼帘。音乐作品的演唱,是属于音乐作品的文本重建阶段,是继歌曲写作后的二度创作。当然,除了首演演唱的视频外,各大比赛的视频均可以在网上检索和阅览。

(一)作品创作的审美体现

“音乐的创作既不能刻画现实也不能直露情感,音乐的全部激情只能通过音乐的方式予以展现。”②《曙色》这首声乐作品,创作完成的方式,是由音乐符号文本的建设来实现的。那么,歌曲作品的构思是由一个感性的理解过程,转化为理性的歌曲作品写作。但是创作作品的结束,并不是为了完成歌曲作品的写作,更多的是为了传递一种思想情绪。利用音乐音符的表现,使我们心灵获得情感体验,达到审美超越。在作品创作背景后,我们能感受到:当时的先辈们面对国难当头,依旧迎难而上、奋起反抗的思想感情。这是创作层面的背景美。

(二)演唱所表达的美

《曙色》这首声乐作品,演唱的音域看起来跨度不大。但是想要演唱好,表达好。却也不是一件易事。歌曲的旋律演唱大多围绕小字二组的c音运动。在声乐演唱中,这段旋律的演唱属于混声音区。在这个音区,想要将音色、气息和混声等技巧运用好,着实需要一些功底。同时歌曲作品的咬字,也需要好好地下功夫。歌曲演唱一开始就是闭口音:一年年、及第二段的一滴滴。歌曲的演唱除了技巧外,情感情绪的表达显得更为重要。这首歌曲是出自于《复兴之路》,那么在演唱的过程中,无论是放在大型的音乐舞蹈史诗中,还是单独作为独唱歌曲进行演唱,歌曲的情景构思都是已经确定好的,也就是说外部情景是已经设定好的。作为演唱这首作品的表演者,则应当将内部情景自己组织和设想好。所谓“内部情景是指音乐形象的主体及演奏家主体角色的精神生活情景。”③由此可见,演唱者本身,除了具备较好的技术技巧,也应当对作品的背景写作,歌曲风格及其作品内涵有所了解和把握。有了前期的准备,在演唱的过程中,就着重抒发自己对作品内心情感的激发表达。音乐的表达,要通过人的内心获得情感体验而抒发出来,才更加动听、更能使听众获得情感共鸣。《乐记》中讲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④演唱时,需要演唱者融入作品本身的美和自己理解的美。

三、从欣赏者的角度看待《曙色》

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演出,最终都要落到欣赏者身上,能否引起观众的共鸣,是验证一首或一部作品好与坏的标准。当然在欣赏者评判的这一环节,除了要求作品本身优异之外,欣赏者自身也是需要一些底蕴和内涵。比如,中国的观众聆听中国的音乐要较外国的观众聆听中国的音乐,更具有权威性。这来自于民族文化的天性选择。

(一)欣赏者本体

“一部作品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是作品提供的,一方面是由欣赏者所赋予的,因此,艺术欣赏实际上是审美的再创造活动。”⑤审美再创作活动的主体是由欣赏者创造的。将《曙色》作为欣赏对象,中国观众对于歌曲文化内涵的把握,将更为准确。当然这是对音乐背景文化的理解。中国有句古话:“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同样的,如果是学习音乐专业的群众来听,与非专业的观众,所听的侧重点又会发生变化。例如,学习声乐专业的这类观众,更侧重演唱者的情绪把握与技巧发挥等;作曲专业的观众,则会认真去聆听音乐的编曲、配器等。在欣赏这首声乐作品的时候,不免会带有自己的主观倾向来进行评判。“音乐对情感的影响既不是必然的,也不是音乐所特有的,更不是稳定不变的,可是一个现象必须具备这些条件,才能成为审美原理的基础”⑥由此可见,欣赏着本体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基础才能更好地激发审美共鸣。

(二)审美共鸣的激发

根据审美主体的个体不同,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所从事职业的差异,在聆听《曙色》这首歌曲的时候,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那么这种审美联想,也是涵盖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审美共鸣的产生还要联系审美通感的存在来讲述。在聆听《曙色》这首歌曲时,我们对作品的写作背景是有了解和学习的。无论是在课本上,还是在我们生活中的其他音乐或者影视作品中,对情绪基调的大方向都是具备一定程度把握的。通过这种听觉、视觉或者记忆点的挪移。我们除了理解作品的情绪表达,更能够激发我们情绪上的共鸣,从而获得音乐审美的情绪共鸣。从而达到体验其美的效果。

四、歌曲《曙色》所孕育的文化内涵

音乐是文化系统的一个分支,音乐作品也常常带有一些文化属性。音乐的风格、创作手法、旋律走向、调式调性等都是构成文化属性的重要色彩。最终形成的音乐作品实际就是在大的文化范畴和环境下生成的。

文化对音乐题材具有限定作用。“音乐总是从自身的文化现实中获取题材的”⑦我国于1840经历鸦片战争后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使我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仁人志士为了救国,探索了许许多多的道路,均以失败告终,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带领人民逐渐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在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曙色》这首歌曲以真实的历史背景做基础,体现了音乐文化的社会功能。所谓“乐与政通”、“文以载道”。歌曲在旋律上,利用高亢激昂的旋律,来体现当时社会现状的不堪与落后。歌曲的歌词讲述了由于当时帝国主义的压迫,导致革命爆发,期间我国无数英烈先辈,为了救国前赴后继、英勇牺牲。在走过长夜和坎坷后,终于看见了曙色。歌曲中曙色的出现,意指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通过歌曲传达了当今生活来之不易的情绪。龚妮丽老师说过:“在国家意识形态体系强化之下所建立的完整严密的文艺生产管理体制,将音乐‘乐于政通’、‘文以载道’的审美价值观推向极致。”⑧《曙色》这首作品当中也是含有“乐于政通”和“文以载道”的社会功能。最后,歌曲的文化背景内涵及其社会功能都带有很强的中国民族性,但其创作技法用的则是西方理论技术,例如歌曲的调式调性用的是降B自然大调,曲式布局为二段曲式。体现了“中国现代音乐家们所寻求的这条‘新路’,便是借用西方的技术理论来表现中国民族的新精神。”⑨这里表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性。

五、结语

歌曲《曙色》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声乐作品,其旋律优美动听。笔者曾多次聆听及演唱。后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该首作品出自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同时检索视频,观看了《复兴之路》中《曙色》的演唱,令人感到大气、蓬勃。当今,已有许多关于《曙色》和《复兴之路》的论文发表,大多是关于创作特征和演唱分析的。还未有关于《曙色》作品的美学分析,本文是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与看法。由于笔者资质尚浅,文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望读者批评指正。■

注释:

① 刘承华.音乐美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84.

② 同①,第91页。

③ 同①,第100页。

④ 同①,第22页。

⑤ 同①,第123页。

⑥ [奥]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22.

⑦ 同①,第169页。

⑧ 龚妮丽.中国音乐美学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271.

⑨ 同⑧,第275页。

猜你喜欢

欣赏者首歌曲音乐作品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留出想象的空白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张傲全新单曲《爱我所爱》暖心来袭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
陈曦全新单曲《不转弯》震撼发行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