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的经济伦理理想

2018-01-23周俊敏

伦理学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伦理理想

周俊敏

经济伦理是维护和保障经济关系正常、市场运行有序、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理念和规制,同时,它也是那种经济关系、秩序状态的描述。在不同的文明状态下,社会的经济伦理认识及水平是不同的,总体来看,人类社会的经济伦理水平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一直在不断提升。基于人类对建设美好社会的理想追求,高水平的经济伦理文明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和追求。在当今,“中国梦”不仅代表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理想,表现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伟大抱负,也反映出他的经济伦理理想,探讨其经济伦理意蕴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也有助于更科学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一、为什么说“中国梦”是我国社会的经济伦理理想?

“中国梦”是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我国社会发展的理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必然有其社会伦理的期望,因为伦理是社会发展、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和核心内容,任何社会理想更重要的是一种伦理理想,自然,这种社会伦理理想也必然包含着经济伦理理想。

梦想本来就是理想的代名词,梦想是理想追求的一种形象的表述,因此,理想也常常被称为梦想,“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表现,是我们需要长期为之奋斗的理想愿景。经济社会的理想必然内蕴着其社会伦理的理想,数千年来,人们描述的美好社会图景除了物质条件充分保障外,更多地表现为人伦关系的和美,经济伦理是社会伦理的重要方面,代表着经济社会的运行秩序及状态,也代表着社会成本的高低,代表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人民幸福的指数,理想的经济水平与理想的经济伦理环境是须臾不可分离的。“中国梦”代表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的秩序状态、道德水平的追求,它是经济的理想,也是伦理的理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善的追求。因此,“中国梦”必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经济伦理理想意蕴。

习近平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伟大理想,表达了广大人民对进一步建设美好社会主义的殷切期待,这个理想不仅是经济的理想,也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理想,内涵着经济伦理的理想。“中国梦”概念本身就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复兴之路》以高度的历史概括,生动表现了中华民族从1840年到2009年169年的历史,再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中崛起、在拼搏中奋进的光辉历程。正是在这种历史强烈的对比中,表达出了“中国梦”深刻的伦理内涵,复兴是指对我国辉煌历史文明、强大综合国力的恢复,“中国梦”描画的是未来我国社会高度发展、走向强盛、高度文明的状态,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梦”所具有的经济伦理理想意蕴。

社会理想在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伦理的理想。相对而言,物质的发展是无法想象的,也是不会穷尽的,怎样的满足都是相对于人的欲望而言的。因此,自古以来关于人类社会的理想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伦理的理想。老子的“小国寡民”,不是要经济怎样的发达,而是讲求生活的简单,人们生活的自在;儒家经典《礼记》中对大同世界的描述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柏拉图的“理想国”也是希望建立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即是老子“小国寡民”的形象描述,没有纷争,没有战乱,自给自足,不求闻达;传统的“太平盛世”的理想,最根本的首要是太平,即是有一种良好的经济社会秩序;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乃至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都是侧重于社会的伦理文明,公平、正义、和谐、有序、快乐乃是其核心。

我国人民一直有着建设美好社会的梦想,尤其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的爱国志士希望国家独立、民族富强,并为之作出了长期的浴血奋斗。中国共产党带着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是富于理想主义的,是基于人民解放、整个社会有序发展、全社会共同实现利益伦理思想形成的,是一种伟大的制度创新,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壮举。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继续发展,中国的面貌为之一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梦想实现的可能性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毅然提出“中国梦”伟大理想,表现了他的革命豪情、伟大志向和崇高伦理追求。

“中国梦”作为我们时代的社会理想,毫无疑问也是一种社会伦理理想,经济伦理是社会伦理的核心与本质体现,经济的公平与正义状况决定也反映出社会的伦理状况。“中国梦”是社会主义建设之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梦,是对历史以来建设美好社会理想的理论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目标追求的表现,更是新时代面向未来的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革命。“中国梦”是与我国过去、现在的经济伦理状态相对的概念,是高标准的经济伦理秩序、环境要求,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达成的、需要努力去追求的经济伦理理想。

二、习近平经济伦理理想的三重维度

中国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发展的总体追求,习近平总书记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三个关键词表达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也反映了其经济伦理目标追求、经济伦理状态理想,那就是国家空前富强,各民族非常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秩序良好,老百姓安居乐业,全社会达到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境界。在这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这三者既是三位一体、相互支撑的,又代表了经济伦理的三个层次、三个维度:首先是国家要富强,国家主导、国家优先是首要的、基础的,离开了这个根本,后两者是无法保证的。其二是民族振兴,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中国梦是各民族共同的梦想,民族振兴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振兴。其三,落脚点为“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意味着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充盈。这三个层次、三个维度即是理想的经济伦理所要达到的层次、水平与总体面貌。

1.国家富强的经济伦理宏观构想

个人、民族的命运是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因此,经济社会的布局首先从国家开始,国家是经济伦理的掌控者,国家富强不仅是政治的追求,也体现出“中国梦”的经济伦理宏观构想。

历史证明,没有国家的富强,就没有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就不可能有经济伦理的保障。

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文明,是世界文化的中心,然而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腐朽,至晚清时期,国势颓落,我国遭受了帝国主义国家的野蛮侵略与疯狂掠夺,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企图灭亡我国!我国国家主权遭到残暴的践踏,战争频仍,国民无法开展正常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社会动乱,物资匮乏,社会秩序混乱不堪,何谈经济伦理?历史的教训无比深刻,没有强大的国家的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任何构想都无从谈起,国家的富强,是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本前提,是经济伦理的基石。

虽然在1949年我国就建立起了主权完全独立的国家,但具有侵略本性的帝国主义国家依然仇视我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一直企图封锁和孤立我国,他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尤其不满,不断地用种种方式进行打压。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国家的富强,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我们恐怕要继续遭受帝国主义的种种侵凌甚至奴役,在他们的压迫、剥削下生活,这样的状况有什么经济伦理可言呢?

令我们自豪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我国人民经过数十年的英勇奋斗,逐步建设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至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并且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态,国力空前强盛。正是这样才保证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保证了我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也保证了我国在国际经济领域活动的正常开展,但毋庸讳言,即使是现在,我们也仍然难免遭到一些经济强国的讹诈。当然,国家不富强,在国际上也就很难有担当,在国际经济领域也是很难有地位。

从国内的情况看,国家富强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离开这个基础,一切工作都将是寸步难行的。

因为经济的匮乏,将导致整个社会可分配的资源非常有限,国家将无法行使其公共权力,公共基础建设无法启动,公共安全、文化、医疗、卫生、养老等服务事业无法保障,政府的功能将下降,将难以有效作为,经济的区域调节能力降低,国家的战略任务难以完成,战略目标难以实现,人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幸福指数也难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也是很难做到的,而一些不法之徒很可能乘机作乱,经济社会的稳定将难以保障。

正因为如此,国家富强对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国家富强了,才可能实现国家的战略部署,才可能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才能更大范围地推进社会的公平发展,为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国家富强的经济伦理理想既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沿革、现状提出的,是着眼于我国未来发展基本走向、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社会制度性质决定了该政权是为最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国家主导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战略发展,国家以其宏观视野、战略高度布局各方面资源的配置,布置各个战略阶段的任务、预期目标,而这一切都是需要国家富强这个经济伦理的基石才能确保的。回顾过去数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超速发展充分说明该模式是非常有效的。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保障,不能集中民力办大事,办最重要、最关键的事的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诸多目标就很难实现,我国要从一穷二白的状况走到世界富强之列是很难想象的。在这其中,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他们代表国家,建设国家,大力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发展。

“中国梦”以国家富强为前提和首要内容,无疑是非常正确的,抓住了实现“中国梦”问题的关键,也是非常符合我国国情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才会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我国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只有在富强国家的保障下,国家才能担当,才能作为,全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才可能得到满足,经济才能有序发展,社会公平才能获得保障,人民生活才能幸福安康,正所谓“大河里有水小河里满,大河里无水小河里干”。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国家富强的经济伦理思想为指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确立国家的核心、主导地位,优先国家事业的发展,确保国家战略的贯彻、实施,以国家的富强发展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的稳定、有序、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

当然,以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状况还不能称之为富强,我们的人均GDP还很低,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很弱,我们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水平也不高,我们还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因此,国家富强这个“中国梦”的核心目标离我们还有较远的距离,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正因为如此,我们说国家富强是一个重要、关键的经济伦理目标,是一种伟大的经济伦理理想。

2.民族振兴

经济是人的活动,民族振兴是人的振兴,经济伦理是人的行为规范、秩序状态的表述,一切都是围绕人而展开的。中华民族的强盛与否,决定着国家是否兴盛,经济是否繁荣,也决定着中国社会的文明与秩序,是“中国梦”最关键的、最实质的所在,也是能否实现“中国梦”经济伦理理想的关键所在。与大汉王朝、大唐盛世、大清帝国时期我中华民族的强盛相比,自近代以来民族的相对衰败也是难以想象的,中华民族沦落到文明的底层,被列强蹂躏、轻蔑,“华人与狗勿入”的这种侮辱性的标牌居然公开出现,还有什么所谓的尊严可言?在这种状态下,其人格是不健全的,其经济活动是屈辱的,也是谈不上有经济伦理的。因此,民族的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中国梦”经济伦理理想的关键所在。从经济伦理的角度来看,民族振兴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意思。

(1)民族精神的振奋 民族振兴首先表现的是民族精神的振作、昂扬,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有责任与担当、朝气蓬勃、锐意进取才是一个有为民族应有的精神风貌。历史上的中华民族曾意气风发,慷慨激昂,诗情发越,文采风流,既胸怀仁德,又腹藏韬略,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言行间屡屡表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如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在经济领域也同样需要这种昂扬的精神,商场如战场,需要拼搏奋斗,需要创新创造,需要攻坚克难,如果不能培养这种奋发的精神、锐不可当的气概,是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其新教伦理精神的弘扬,那种敢于冒险,敢于创新,敢于去征服的奋斗拼搏精神激发了所有的人,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环球航行就是这种精神的典型表现,虽然他们征服殖民地的过程充满了血腥的掠夺,但那种远征四方的精神却是令人震撼的,也不由得不令人敬畏。我们的民族振兴,首要的就是精神的振作,要力克懦弱、胆怯、优柔寡断、缺乏恒心毅力、半途而废、自以为是、夜郎自大、不思进取、颓废萎靡、自暴自弃等弊病,在创业、经营、商战、技术创新中要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有攻城拔寨的勇气与胆略,有坚强的意志与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正如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歌所唱:“青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没有这种英雄气概,没有这种家国情怀,我们的文明程度就难以提升,我们的经济工作者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就很难上档次,我们的经济伦理就只能停留在低水平的层次上,伟大的“中国梦”又怎能实现呢?

(2)民族道德境界的提升 民族振兴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民族道德境界的提升,一个优良的民族必须是道德高尚的民族,道德是人类自我完善的精神力量,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构件,道德高尚的民族才可能维持文明的发展,保持文明发展的成果。美好社会、幸福生活都必须有高尚的道德为基础。

从经济伦理的角度看,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各类主体的道德状况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经济活动的结果。按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其实所有投入社会生活的人都可以视为理性经济人,理性经济人当然就具有经济理性,能正确判断经济得失,然后做出合理的选择。在正常的道德法律状态下,人们都会有正常的行为,然而,总有一些时候,正常的道德法律没法监控人们的行为,在这种监控失灵的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就需要依靠其道德自觉性,而社会上大量的不道德行为正是有意无意地钻了这种监控失灵的空子。官员的腐败、官商勾结、利用商品信息不对称巧取豪夺等等问题,无不暴露出深刻的道德问题,反映出社会的经济伦理水准。

因此,要建设高经济伦理水准的市场、社会,就必须提升民族的道德水准、道德境界。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都极度自私,充斥着鸡鸣狗盗,四处是偷鸡摸狗,浑水摸鱼,甚至无法无天,欺行霸市,黑手宰客,鱼肉顾客,奸恶横行,那这样的社会会是怎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将逆向选择,劣币驱逐良币,社会将是没有凝聚力的,一盘散沙,交易成本提升,与道德风险相伴的是信用风险、安全风险,在这样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之下,谈何发展呢?有何经济伦理呢?那种社会将是黑暗的,可怕的,暴力将随之泛滥、升级,经济社会也必将崩溃。

因此,国家在谈依法治国的同时,也谈以德治国,在阐释市场经济的时候,指出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没有正义感就没有正能量,没有道德情操,就没有爱国精神,没有民族团结,也不可能有正常的市场及经济运行,更无从谈起经济伦理。

中国自古为文明礼仪之邦,三纲五常、仁义道德、教化闻于天下,故民风素来淳朴,文明得以绵延。但问题也层出不穷,阶级矛盾尖锐,冲突非常激烈,这从我国历史上数百次农民起义就可知道。从我们的社会现实来看,问题仍然很多,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官员腐败、食品安全问题泛滥,这意味着我们的社会道德的提升空间依然很大。社会道德的低下是不要指望经济伦理的优良,故民族的振兴必基于道德的振兴。

(3)民族素质、能力的增强 强大的国家、民族,必须有与之匹配的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技术创新、创造能力、管理能力等,事实上,这意味着一种整体素质的提升,国家、社会是一架飞速运行的机器,而作为这架机器上的部件(所有的国人),都应是能助推机器有效运行的,并能不断提升这架机器的工作效率。

在这诸多能力中,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至关重要的,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民族是平庸的,梦想本来就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中国梦”发出的是一个时代的强音,历史的呼唤,是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这个历史节点的愿景。虽然这个梦想比较抽象、模糊,但富有新意,具有伟大的号召力,使人联想到充满激情的“美国梦”。如果一个民族真的都怀揣着梦想,并奋力去追梦,那是一番多么波澜壮阔的伟大场景啊!尤其是中华民族有占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

社会的发展关键是人的发展,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弱智和低能的人绝不可能建设出强大的国家。在经济领域更是如此,商战其实是非常恐怖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中的较量、博弈一刻都未曾停止过,巨大的商战同样可以灭国,其间需要纵横捭阖,需要斗智斗勇,需要最优秀的人才来运作,只有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可能更好地把握经济规律,更科学地进行经济的战略部署,更有力地把控、驾驭市场,使经济行为更合理、更有效率,更符合我们国家、社会的利益,使经济更和谐有序地发展,才能挫败一切反动的阴谋,捍卫我们国家、民族的利益,才能让我们的人民享受到应有的福祉,让社会真正展现出伦理经济的美好画图,这便是我们企望的经济伦理。相反的话,我们的无能就会给敌人机会,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就会趁机来欺负我们,掠夺我们,奴役我们,那是没有经济伦理可言的。

3.人民幸福

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提升生产力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即要不断发展至人民幸福的水平。人民幸福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伦理理想,其本身就内涵着经济伦理方面的理想。

人民幸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荣使命和伟大目标,这个目标实质上就是一个经济伦理目标。“中国梦”最终的目标、落脚点还是人民大众的幸福: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让老百姓分享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求解放,最终使命和最宏伟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即建立一个人人平等、人人快乐、按需分配、各得其所、全面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社会,这种社会即是一种高度伦理的社会,因此说共产主义社会是达到最高伦理水准的社会。

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是民生之梦。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中国梦还是尊严梦,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中国梦又是成功梦,让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出彩的机会。中国梦的构想体现了新一代中国领导人的治国理念,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中国梦,是民生梦、尊严梦、成功梦,更是幸福之梦。每个人的幸福才能汇聚成人民的幸福。

根据哥伦比亚大学地球所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等人2012年4月在“联合国幸福会议”上发布的《全球幸福报告》,衡量幸福的标准涉及到教育、健康、环境、管理、时间、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社区活动、内心幸福感、生活水平九大方面33项指标。他们的标准是否科学仍值得商榷,但给我们的启示是,幸福一定是一个综合指标,幸福离不开财富的增长,但并非单纯与收入和财富增长正相关。幸福的内涵很丰富,主要指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感到很满足。人民幸福,就是指广大人民群众都充分享受到社会的优越性,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中都获得了的较大满足,这不仅对经济本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经济伦理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括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制度、经济秩序、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分配等都感到满意,说到底,这更多的是个经济伦理的问题,我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说法,足以说明财富的多少并不是关键,而代表伦理意义的公平、正义才是关键所在。

人民幸福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的满意要求,同时也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和目的都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种理想的和谐、有序状态下。

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要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绝非一件容易的事,除了他们的政治、经济等各项基本权力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外,其他的各方面需求也必须达到高度的满足。按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观点,就是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高级的需求也得到相应的满足,如友谊、尊严、自我完善等。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就是人人可以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广大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才会满意,才会感到幸福,而要达到这种状态,社会的体制、机制,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广大人民利益要求为核心,围绕这个目标来运行,而如果真正能达到这种境界,那本身就是一个高度伦理、高度和谐的社会,经济伦理状况也必然是最为理想的。

中国人民的幸福同时也是与世界人民息息相关的,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也就是说,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我们是讲求互利共赢的,我们人民的幸福不是靠掠夺、侵犯别国人民得来,这些伟大的经济伦理理想同时也在“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建设等活动中不断践行。

党的十九大的大会主题首先讲的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里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强调“全面建成”,就是不落下任何地区、任何层次的人,这是非常宝贵的,联系到中央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略部署,更充分地说明习近平是真正讲究社会公平的,他讲的人民幸福是更具有社会主义制度伦理光辉的,对于那些贫困人口来说,这不就是一种经济伦理理想的实现吗?

人民幸福将更有利于社会经济伦理水准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分配是公平的,社会是高度正义的,在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状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秩序肯定是非常好的,社会交易成本会比较低,运行效率就比较高。同时,具有幸福感的人们对生活将更热爱,工作的热情将更高,创造力将得以更好地发挥,财富也将创造得更多。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国梦,就是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及经济上的丰富机会,让每个人都有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实现理想的机会。这让美国人乐观而自信,幸福感倍增,人们以这种状态投入社会,也让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快,效率更高。

具有幸福感的人民不仅更有生活的激情,更具有创造力,更投入地工作,他们也会更文明、体面地生活,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更注重尊严,他们以道德为荣,因为道德本身即是幸福的重要根源。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的经济社会,其高伦理文明也将是可持续的,每个人都规规矩矩地生活,恪守原则,讲求信用,倚重公平,富于仁爱,一代代传承,形成良性循环,那真是梦想中的美好社会啊。

三、习近平经济伦理理想的意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无不需要梦想,“中国梦”正是这种我们需要的梦想,以“中国梦”为代表的习近平经济伦理理想是我们工作的重要指南,对我们的国家建设、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

“中国梦”是我们伟大的理想,是一面伟大的旗帜,是经济伦理建设的伟大目标。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开放发展,经过市场经济的淘洗,许多人都变得非常现实,实用主义盛行,而理想信念缺失,社会上各种庸俗的利己主义思想流行,少有人关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这是非常可悲的,长此以往也是非常危险的,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非常不利的。当此之际,“中国梦”提出了建设富强国家、美好社会的伟大梦想,为我们重树起崇高的理想信念,重新确立起远大奋斗目标,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能量,其实质是一种崇高的伦理追求,这种伦理精神、伦理追求对于我们民族精神的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确定我们国家、社会建设的性质、方向、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家、社会的经济伦理是依国家、民族整体的伦理性质、方向而定的,是经济领域的伦理体现,“中国梦”蕴含的经济伦理理想正是这样,光照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引我们前进,这也正符合十九大报告的主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国梦”不仅内蕴着美好的经济伦理理想,也内蕴着经济伦理理想的范式,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经济伦理应该有“中国梦”模式,我们的经济制度改革、社会分配、资源开发与利用、公共服务等方面应更多地注入“中国梦”经济伦理理想意念,设计出“中国梦”经济伦理模式,以便我们在经济社会建设中能逐渐走上这个轨道。经济伦理的理想模式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如何才能保障这种模式的可持续运行?这些伟大的建构都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梦想要逐步转变成现实,不能永远停留在虚无的层面,习近平经济伦理理想为我们提出了这么一个伟大的课题,这里有巨大的研究空间,丰富的研究内容,需要我们认真探索。

“中国梦”经济伦理理想激发我们重燃激情,不忘初心,为伟大的事业而奋斗。所有伟大的事业都源于伟大的梦想,伟大事业的成功都有赖于奋斗的激情,没有神圣的使命感,没有漫天豪情,是无法超越现实、实现理想目标的。“中国梦”经济伦理理想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还很遥远,决非轻易就能实现的,去实现这样伟大的目标需要伟大的牺牲精神,只有豪情万丈,坚持奋斗拼搏,革命方能成功。梦想本身是和激情相依存的,“中国梦”经济伦理理想不仅为我们放飞起梦想,并为我们开启豪情时代,激励我们奋发前行。而开启一个豪情时代,其本身的意义就是非凡的。

“中国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代表着一代领袖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社会是政治的社会,也是经济的社会,同时也是伦理的社会,几者天然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本文主要从“中国梦”的内容分析了其所具有的几个维度的经济伦理意蕴,论述其经济伦理理想意义,有关论述尚恐不够详尽,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索,望有兴趣的专家批评指正,共同探讨。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伦理理想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加快大数据创新应用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