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援华医生的群众医疗观及其影响
——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考察

2018-01-23张雨新

唐都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白求恩卫生病人

张雨新

(西安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21)

延安曾经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和解放战争的总后方。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尤其是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延安因其独特的政治生态不仅成为全国成千上万怀揣理想、追求进步的知识青年奔赴的圣地,也吸引了一批热爱和平、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深表同情的国际友人聚集在宝塔山下。其中包括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在内的外国医疗卫生工作者,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也对抗战时期各根据地医疗卫生工作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关于抗战时期援华医生的研究成果大多侧重于介绍他们治病救人、培养医务工作者、建立现代医疗机构等具体史实*关于抗战时期外国医生研究主要的成果有:邵晓秋、温金童《外籍医生与抗日根据地的卫生建设》,载于《兰州学刊》2009年第5期;张瑞静《国际援华医生与晋察冀根据地医疗工作的开展》,载于《兰台世界》2016年第2期;张启安《抗战时期援华医疗队和外国医生的高尚医德》,载于《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年第6期等。,一般性介绍多,专题研究少,因此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本文以抗战时期援华医生在根据地开展的医疗卫生工作为切入点,以《解放日报》为依托,考察援华医生对陕甘宁边区群众医疗卫生工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援华医生的群众医疗观及抗战时期中共的群众卫生工作,以为推动当代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一、“不要等病人来扣门”

抗战时期援华医生中,中国人民最熟悉的就是白求恩。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评价说:“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的,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而感动的。晋察冀一带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及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1]白求恩之所以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和晋察冀军民的爱戴,不仅仅由于他高超的医疗技术,更由于他对基层军民的热爱和忘我的工作精神。

白求恩到延安后,希望立刻到前线去救治伤员,中央为了他的安全着想,希望他留在延安,还提供了比较优厚的待遇。对此,白求恩并不“领情”,反倒发起脾气。接到三五九旅王震旅长的电话后,白求恩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到三五九旅后方卫生部后来不及吃饭就开始查房、做手术。当听说重伤员都在曲迥寺卫生第二所时,他不高兴地质问:“你们为什么带我到这儿来?医生是哪儿有病人,上哪儿去!”[2]病人在哪里就到哪里去,是白求恩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当白求恩率加美医疗队到八路军某部后方医院工作,发现医生和护士不深入病房时大发脾气,甚至训斥该部卫生部长:“我以晋察冀边区卫生顾问的资格来说,这儿的医院是八路军医院当中最坏的一个,这里面存在着很严重的官僚主义的作风,医生不到病房里去,在病房里叫护士,要大声叫好几次才听得到,对伤病员不关心。我们的脸要向伤病员,我们要了解现在的问题,少在办公室,要多深入下层去……”[2]。在白求恩看来,医生护士的工作岗位不在自己的办公室,应该在病房,在病人身边,不深入病人的医生决不是好医生。

作为一个优秀的外科大夫和战地救治专家,白求恩深知及时治疗对伤员治愈的重要,离前线越近,虽然越危险,但对于战地救治来说,救治越及时伤愈的可能性就越大。到达晋察冀根据地工作后,白求恩总是把手术室设置在离前线最近的地方。在齐会战斗后,白求恩听说子牙河边的王家庄有伤员,他要求立刻去王家庄救治。可是河对岸就有敌人的据点,哨兵都可以看见对岸的敌人,旅长劝他不要去,提出把伤员抬过来治疗,白求恩告诉他说:“医生坐在家里等待病人来扣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要到伤员那儿去,不要等伤员来找我们,哪儿有伤员,外科医生就应该上哪儿去!”[2]好几次他在距前线很近的地方给战士做手术,炮弹就在屋外爆炸,甚至炸坏了墙壁,他还是坚持着把手术做完。战士们只要知道白求恩大夫在前线,他们在战场上就可以毫无顾虑地投入战斗,因为他们知道负伤后可以得到白求恩大夫的治疗。白求恩提出的“不要等病人来扣门”“我们要到伤员那里去”的救治原则,挽救了不少身负重伤的战士性命。在当时的欧洲战场,一般腹部创伤的死亡率都在8%以上,而在冀中敌后根据地那样困难的条件下,白求恩实现了战场伤员75%的治愈率,创造了国际战伤治愈率的奇迹,这是他坚持把手术室放在离前线最近、实现及早救治的丰厚回馈。

曾被中央医院评为模范医生的苏联医生阿洛夫也是深入基层为患病群众治疗的典范。“远近急症,只要他得到通知,不论风雨昼夜,立即跑去救护。”老百姓马万祥病危时,他十几分钟就从王家坪跑回。党校五部有人中毒,他半夜从枣园跑回又立刻飞马前往救护。像这样的出诊,阿洛夫有很多次。据统计:他每天总得跑二十里以上的路程,且从不怕空跑。他说:“宁让医生空跑十次,不愿一次不跑使病人不救。”[3]作为中央医院外科主任,阿洛夫并没有坐在办公室里等病人上门,而是为了方便群众,主动到最需要医生的基层群众中间去,深受群众爱戴,百里外都有患病群众找“外国人”看病。

白求恩、阿洛夫所提出的“不要等病人来扣门”、主动深入基层为群众服务的理念,后来被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认可,并在群众卫生运动中大力提倡和推广。以白求恩、阿洛夫为代表的援华医生所提倡的群众医疗观也正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体现。因此,1944年7月15日揭幕的延安市卫生展览会在杨家岭大礼堂开幕时,会场不仅悬挂了毛泽东“为全体军民服务”的题词,还在题词两旁悬挂有白求恩和阿洛夫医生的画像,这也表明了本次展览会的方向——为群众卫生服务。傅连暲在总结1943年中央卫生处工作时指出,卫生工作者要有“群众观点及群众路线”[4],号召医务工作者要深入群众,向清凉山卫生所阮雪华医生学习。傅连暲在1944年中央医院及中央门诊部纪念护士节大会上讲话时提出,“阮雪华同志就是我们的榜样,她能够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不嫌脏,替他们治病,关心他们,大家应该向她学习,认识群众卫生工作的重要,它是有政治意义的。”[5]蔡畅、杨清在中央总卫生处1944年召开的群众卫生座谈会上号召广大医务工作者要加强群众观点,深入农村工作,为老百姓服务,向阮雪华同志学习,发扬她为群众服务的精神。阮雪华是延安市清凉山卫生所主任,她与卫生所的白浪医生经常主动到群众家里去看病,成为延安市东关一带最受群众欢迎的医生。1944年4月25日,延安市卫生合作社开幕,到会群众三千余人,奖励阮雪华、白浪两位医生,延安市马市长分别为阮雪华和白浪医生授予“面向群众”“治病救人”两面锦旗,“奖励仪式中充满了群众对于两位医生的热爱”[6]。清凉山卫生所的经验证明,大批医务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是边区群众所迫切期待的,是群众路线在卫生工作中的具体贯彻,也是认真贯彻白求恩、阿洛夫提出的“不要等病人来扣门”“我们要到伤员那里去”治病理念获得群众认可的必然结果。

像阮雪华、白浪这样经常主动深入群众治病救人的医务工作者在1944年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后不断涌现。和平医院三部外科护士吕文轩,“他实行着白求恩同志的指示——‘到病人那里去,不要等病人叫你’。他上班时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病房里,帮助病人解除痛苦,安慰病人,因此病人都喜欢他。”[7]学生疗养院模范护士吴子敏曾是红军战士,参加过长征,后来调到学生疗养院当护士。“今年党号召为群众看病,吴同志几乎每天都牺牲午睡时间,冒着灼热的太阳跑到豆家沟去沿门给群众点眼药、问病;遇到复杂的病情,则详细记录病状,回去时请医生酌情开药。因此极得群众拥护。”[8]安塞保小卫生所的罗冬详响应医生下乡的号召,不分昼夜为群众看病,甚至曾在寒冬夜半,赶赴百里外洛河川,为一重病人看病,此后又连去三次直到治愈为止[9]。正因为延安涌现了一大批深入基层为群众看病的医疗卫生工作者,军民关系、干群关系更加融洽,拉近了“公家人”与老百姓的距离,群众把来到家里为他们治病不要钱的医务工作者当成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象征,在深入群众治病过程中悄然增强了党和政府的合法性基础。

二、“一切为了病人”

白求恩受到中国人民的敬仰,不仅是他有着高超的医术,更在于高尚的医德和舍生忘死为群众服务的精神。在白求恩逝世五周年纪念的时候,《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篇题目为《为人民的精神》纪念文章,认为白求恩最感动人的是他那种爱人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白求恩大夫的心中,除了人民,除了人民的战士,不再有别的。他不知疲劳,忘了饥饿,冒着最大的危险抢救伤员,他的工作是真正到了‘忘我’的境界。”“正因为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使白求恩大夫能够想出办法克服任何困难,战胜任何艰苦的环境。”[10]的确,白求恩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病人的需要,一切都为病人着想:“病人需要吗?”“病人受得了吗?”是决定他的行动和取舍的标准。

晋北九月的晚上已经相当冷,由于物资匮乏,白求恩工作的某军区医院一些伤病员没有被子盖,当白求恩要求卫生部长和工作人员都拿出自己的被子给伤病员盖时,有的工作人员却不愿意。白求恩对大家说:“一个医生,一个看护,一个事务员的责任是什么呢?只有一个责任。那责任就是使你的病人快乐,帮助他恢复健康,恢复力量。你必须看到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你的兄弟,你的父亲——因为他是你的同志。在一切的事情当中,要把他放在最前头,被子应该给他们先盖上,你不把他看得重于自己,那么,你就不配从事卫生事业,实在说,也简直就不配当八路军……”说完,白求恩回到房间把自己的被子拿出来给重伤员盖上,卫生部长过意不去,把被子拿回,遭到白求恩拒绝:“我不能让伤病员不盖被子,而我自己盖被子。”在白求恩影响下,原来不情愿拿被子的三十多个卫生工作人员,都拿出自己的被子给伤病员盖。这时,白求恩才接受卫生部长的请求,把自己的被子拿回去[2]。以病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一贯是白求恩工作的原则,给伤病员让被子的事情,给该院医生、护士上了一堂生动的医德课。第二天该院召开了院务会议,在会上大家对过去的工作,进行了严格的检讨和自我批评。这次白求恩让被子事件是改良该院工作作风的契机,推动医院医疗工作和服务工作同步前进。

八路军特种医院建成后,白求恩送别三五九旅卫生部政治委员兼卫生主任潘世征时,他们一块从医院驻地顺台阶往坡下走,有一段路少了一块台阶,潘世征同志走在前面,就跳了下去,白求恩在后面问道:

“你跳下去,舒服不舒服?”

“因为不好走,就跳下去,没什么不舒服。”

“伤病员能跳下去吗?”

“不能。”

“这是伤病员要走的路,应该给他们铺好。”

白求恩指着路旁一块四方的大石头说:“把这块石头移过来,垫上,就可以走下去了。”等潘世征和白求恩把旁边的石头搬过去垫上,他自己还上去试了试之后才走开[2]。白求恩在晋察冀前线工作繁忙,常常夜以继日连续工作不能休息,他不仅注意到山坡台阶上少了一块石头,而且能联系到少了一块台阶的下坡路会让伤病员行动不便,只有一切工作以病人为出发点才能做得到,才能真正为病人着想,把病人的生命看得比一切都重要,这是白求恩精神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阿洛夫在中央医院也贯彻了“一切为了病人”的工作方针。1944年6月,《解放日报》报道阿洛夫当选模范医生的先进事迹时指出,中央医院外科在他“一切为病人而工作”的精神下,无论医疗技术、行政管理和业务教育,都创造了很多光辉的成绩和新的范例[3]。有一次他收治了一个腹部受伤的病人,腹部流出大量的脓水,医护人员有人受不了捂着鼻子跑出去了,被阿洛夫严厉批评道:“哪有嫌病人臭的外科医生呢?都要口罩去掉,锻炼一下自己的嗅觉!”阿洛夫高尚的医德感染了身边工作的同事们。在阿洛夫的影响和推动下,中央医院已开始转变了过去的作风,尤其是阿洛夫“不是为个人的前途而工作,而是一切为了病人的利益”的工作理念更给全院同志以新的思想启示。大家评价阿洛夫:来的时候带来了刚刚问世的磺胺等珍贵药品,走的时候将高超的技术和医德留了下来。他带出的一批弟子后来都成了新中国卫生战线上的骨干力量。

白求恩、阿洛夫等援华医生所遵循的“一切为了病人”的工作理念也感染和带动了陕甘宁边区的医务工作者,1944年护士节期间表彰了一批模范医务工作者,在他们的身上都体现了这种理念。前文述及的清凉山卫生所阮雪华、白浪医生的例子就是“一切为了病人”最好的诠释。延安市东关王志勤的娃娃害了百日咳很厉害。这种病当时很难治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害过这病的人的血液注射到正在害着病的人身上。这时候白浪医生自己患百日咳才好了不久,为了帮助群众,她主动给王家娃娃输了一次血。后来菜泽沟一家群众的娃娃患了百日咳,白浪医生又输了一次血。群众看见公家医生输血救自己的孩子,感动得不知怎么表示才好[11]。阮雪华、白浪两位女医生心中有群众,病人的康复痊愈就是自己最大的快乐,正是在这种“一切为了病人”观念的指引下,两位医生成为备受延安市东关一带群众爱戴、视为一家人的好医生。

除医生下乡到病人家里治病外,中央卫生处门诊部为便于延安市附近老百姓看病,特向所属各卫生科、所,各区、乡政府及村长发出通知,规定自1944年4月25日起,每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八时至十一时专为老百姓看病。为照顾路远群众,门诊部对群众患者随到随看,不用挂号,凡来看病的群众只要持有村长以上行政负责人证明信,都一律免费诊治,如遇急症或重病人不能前来的,可以随时请附近卫生科所或本处门诊部医生出诊。但即使如此,有些群众担心照顾病人而耽误家庭生产劳动,还是不愿意到医院看病,中央卫生处遂号召各基层政府建立卫生合作社,由群众自愿入股聘请医生,在群众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卫生合作社为群众看病。延安市东关卫生合作社成立后,黑龙沟的群众说:“这样比到医院好,在医院里招呼了病人,招呼不了家庭。”[12]这样照料病人方便,也不会耽误生产。虽然经过大生产运动陕甘宁边区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停发了八路军军费,边区政府经济条件仍不容乐观。但即使在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边区政府对群众患者实行免费医疗、随到随看的医疗制度,建立卫生合作社方便群众看病,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体现,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到白求恩、阿洛夫等援华医生“一切为了病人”群众医疗观的影响。

三、抗战时期援华医生群众医疗观的当代启示

陕甘宁边区僻处西北黄土高原腹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文化十分落后,以至于在现代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个世纪后,陕甘宁边区依然传染病广泛流传,母婴死亡率居高不下,群众大量遭受疾病死亡的严重威胁,不仅不利于生产劳动,而且危及抗战时期人口的繁衍。陕甘宁边区虽有中央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边区医院三大医疗系统,以及部队医院及一些门诊部,但这些医疗机构基本上以服务机关、部队、学校干部职工为主要工作职责,为群众看病所占比例不高。

1944年春季,伤寒、流行性感冒、吐黄水病、百日咳等在延安附近广泛流传,传染性强,致死率高,引起群众恐慌。1944年5月24日,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讲话时指出,“近来延安疫病流行,我们共产党在这里管事,就应当看得见,想办法加以解决。”[13]“(朱德)总司令在延安各界卫生动员大会上说:我们要开展全边区的医药卫生运动,同病疫流行的现象作斗争,做到‘人与财旺’,好把法西斯打倒。”[14]1944年4月6日,西北局办公厅召集延安市及延安县医药卫生机关及党政民有关机关负责同志开会讨论群众医药卫生工作,认为卫生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最主要的是某些医务工作者缺乏群众观点”[15],号召一切医务所都要深入农村为群众看病培养。于是,从1944年春夏之交开始,一场以医生下乡深入群众开展治病救人、卫生宣传、预防疾病及培养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者为主要内容的群众卫生运动深入开展。

虽然中共在陕甘宁边区推行的群众卫生运动并非援华医生直接建议的结果,但援华医生的群众医疗观对中共加强群众医疗卫生工作有相当程度的影响,从1944年延安市卫生展览会会场悬挂毛泽东“为全体军民服务”的题词和两边分别挂着白求恩和阿洛夫画像,就能看出二者之间的联系。抗战时期外国援华医生的群众医疗观及陕甘宁边区政府推行的群众卫生运动对于解决疾病对边区群众的严重威胁,降低因病致死率,提高群众身体素质,进一步推进生产运动、支援战争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当代做好群众医疗卫生工作,推进新时代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医务工作者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白求恩、阿洛夫认为医生不应该坐在办公室里等候病人来扣门,应该主动到病人中间去,要以病人的需要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其实,外国援华医生们所提倡的“不要等病人来扣门”“到病人中间去”,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制胜的法宝。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一切工作都要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病人”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体现。因此,医疗卫生工作者在新时代依然要坚持群众路线,把解决好群众医疗卫生方面的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衡量标准。条件较好的城镇医院在继续提高业务水平的基础上,也要深入乡村,做好基层群众医疗卫生工作,开展送医、送药下乡服务,让基层乡村群众能够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数。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更应该秉持为基层群众服务的工作理念,经常性地深入乡村,深入群众,主动上门为缺医少药的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第二,群众医疗卫生工作不仅是满足基层群众的需要,也是党和政府增强政权合法性的政治要求。1944年西北局在延安市召开的群众医药卫生工作座谈会上,杨清在总结讲话时指出:我们共产党人要对群众的“财旺人不旺”的问题负责,因为为群众服务的卫生工作,不仅是具体的群众工作,也是具体的政治工作[15],他希望党政军民全体同志从思想上认识卫生工作的政治意义与重要性,动员起来做群众的卫生工作。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医患关系紧张与医务工作者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关系,大多数医务工作者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是技术岗位,医学院校的学生也认为上学期间最主要的课程是医学专业课,很少有人从医疗卫生工作代表了群众对政府治理社会能力的认可度这一政治角度去认识医疗卫生问题。在中国,医疗卫生部门不是纯粹的以经济单位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医疗工作是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体现,医疗工作者在群众眼中一定程度上就是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表。群众医疗卫生工作从来都不只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只有不断提高医疗服务基层的水平,增强医疗卫生工作者的政治意识,才能赢得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可,增强其政权合法性基础。

猜你喜欢

白求恩卫生病人
谁是病人
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病人膏育
卫生歌
讲卫生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
白求恩纪念歌
白求恩在中国的最后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