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安时期曹丕、曹植两首同题诗赋浅析

2018-01-23刘淼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2期
关键词:同题建安曹丕

刘淼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四川 成都 610041)

1 曹丕、曹植同题诗赋整体比较研究

建安中后期,曹操虽仍不断外征,但邺城祥和安定,天下局势见明。此时曹操犹豫太子人选,曹丕、曹植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尽管建安同题共作具有偶然性,但从曹氏兄弟同题诗赋来看,仍不少作品因出征、还邺、继位等政治事件而产生:如曹操出征时,曹丕留守邺城所作的《感离赋》,曹植随征而作的《离思赋》;曹魏大军还邺时二人的《愁霖赋》;曹丕代汉称帝时,兄弟二人同题共作的《喜霁赋》。还有一些同题作品虽不以政治事件为创作契机,但其内容也体现出曹氏兄弟各异的政治际遇和功业愿望:如曹操携子登台时,曹丕、曹植同题所作《登台赋》;面对将军刘勋出妻而同作的《出妇赋》《弃妇篇》。以上同题作品皆反映出曹丕、曹植不同的政治遭遇和二人内心对政治与文学的态度。

2 曹丕《感离赋》、曹植《离思赋》比较研究

建安十六年(211)春正月,汉献帝任命曹丕为五官中郎将,曹植为平原侯。是年三月,关中马超、韩遂、杨秋等人反叛曹操,拥兵屯驻潼关,曹操派曹仁征讨之。秋七月,曹操亲自西征,曹丕留守邺城,作《感离赋》,曹植抱病从征,作《离思赋》,两篇皆抒发离别哀伤之情。此时曹丕已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置官署,为丞相副。但看到母亲诸弟皆从征,自己则受命居守邺城,仍深感思念之情,故成《感离赋》离别之作。正值初秋,邺城魏宫内枝叶萧条,青草萎黄,满眼尽是风雨零落。“日薄暮兮无悰,思不衰兮愈多。”[1]思念郁积,失意盈城,在这北园之中,尽是曹丕一人对亲人离别的相思和独守邺城的失落茫然。与《感离赋》共作于此时的《永思赋》则将这种伤离别之情推向极致:“仰北辰而永思,溯悲风以增伤。哀遐路之漫漫,痛长河之无梁。愿托乘于浮云,嗟逝速之难当。”[2]同曹操出征的曹植亦怀有不舍相思之情。与曹丕借《感离赋》直抒内心情致不同,《离思赋》更多的是表现曹植愿为国尽力的志向。随曹操出征之时,曹植年二十岁,尽管当时身体欠佳,心中思念亲友,但难掩其实现报国之志的激情和热忱:“念慈君之光惠,庶没命而不疑。欲毕力于旌麾,将何心而远之!”[3]对曹植而言,随曹操出征正是自己施展能力的大好机会,故必为此尽心尽命。与曹丕《感离赋》相比,《离思赋》虽名为“离思”,但随征的曹植却在字里行间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政治诉求,以至于从现存的《离思赋》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当时年轻的曹植对曹操的认可和夸赞:“愿我君之自爱,为皇朝而宝己。水重深而鱼悦,林修茂而鸟喜。”[4]正如水深鱼悦、林茂鸟喜,人主贤则必然豪杰归之,这是曹植对父亲曹操政治方面的高度赞扬。不只是《离思赋》,曹植在建安早期的作品中洋溢着对曹操乃至曹魏政权的肯定。如在《七启》中,曹植借镜机子之言,称当时“世有圣宰,翼帝霸世。同量乾坤,等曜日月,玄化参神,与灵合契。……散乐移风,国富民康”[5]。其中“圣宰”便指曹操。曹植拟作如此长文,一心号召天下文士豪杰归从明君,为这“陶唐之世”效力。曹植少好辞赋,曾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三国志·魏书十九》)而被曹操夸赞。此时又逢随曹操出征,便借《离思赋》为出征振威。这一年曹植被封为平原侯,其实际权力较低于曹丕的五官中郎将,年轻气盛的曹植以赋作向曹操表明自己宏达的报国之志,希望曹操能够多给予实现志向的机会。尽管受哀伤共作主题的影响,曹植《离思赋》中的政治色彩有限,但在建安后期,随着太子之争加剧,文学成为曹植政治发声、宣传的重要部分,在一些作品中,曹植本人对政治的积极和热忱愈发明显地表现出来。

3 曹丕、曹植《登台赋》比较研究

建安十七年(212),曹操出征归来,率曹丕、曹植登铜雀台,命兄弟二人并作赋。《三国志·卷十九》曾记载,在命题之后,曹植挥笔即成,曹操甚异之。曹植的《登台赋》大有“赋者铺也”之意,极具恢弘之势,正如:“见天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川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6]铜雀台之下,放眼尽是巍峨雄阔的大好河山。曹植于《登台赋》中称赞道,如此盛世,定当多幸于曹操之圣明,此古之齐桓晋文也难以相较;如此盛况,仿佛集天工之大成,故仅天地日月能相媲相同。此时唯能感叹一句“休矣美矣!惠泽远扬”,方可表达美景带来的震撼,抒发诗人胸中的自豪自信。

《登台赋》是充分显露曹植文采锋芒的佳作。相比而言,曹丕《登台赋》更如一幅优美清秀的春景图:“登高台以骋望,好灵雀之丽娴;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步逍遥以容与,聊游目于西山。溪谷纡以交错,草木郁其相连。风飘飘而吹衣,鸟飞鸣而过前。申踌躇以周览,临城隅之通川。”[7]春日登台,正值和风温腴,曹丕游步在空中阁道之上,四周瞭望,看灵雀飞鸣,溪谷交错,便顿感满足欢欣。不同于曹植《登台赋》所抒发的激昂慷慨,曹丕的《登台赋》更加体现亮丽春景所带来的心满意足。

曹丕、曹植《登台赋》虽为游览同题共作,但曹植却在作品中更多表现出对曹操的政治赞赏。这一年曹操还邺时,“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7]。曹操出征归来,其地位由此迅速上升,这对于从征的曹植而言,心中对父亲的敬佩和自豪感也随之大大增加。因此,当曹植登台远望时,江山美景尽收眼底,心中原本满溢的骄傲自然毫无保留地迸发出来,《登台赋》才得以“援笔立成”。相比之下,曹丕《登台赋》中的喜悦之情更多建立在实际的美景之上,没有曹植同题赋中的政治感发,另一篇《登楼赋》也是如此。曹丕之所以没有在曹操命题的《登台赋》中表明自己的政治诉求,一方面是去年出征时,自己留守邺城,没有此次从征的经历,自然没有曹植还邺时强烈的自豪感;另一方面,《登台赋》乃是三曹同诸文人共作,其创作场合具有公共性,此时对于曹丕而言,已占据一定政治优势的自己需反复忖度情感表达,如曹植一般张扬个性反而极具风险。正基于此,曹丕《登台赋》中便没有曹植一般的政治讴歌。在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时期,曹操一直反复考虑太子人选,加之曹植才气四溢,风头正盛,让本是世子又兼丞相副的曹丕也难免心中忐忑。

4 总结

建安中后期,曹丕、曹植的同题作品皆不同程度带有政治色彩。曹植年轻气盛,急迫地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内心渴望崭露头角、建功立业。同时曹植因擅长诗文而常被曹操瞩目夸赞,故文学成为他表达自己决心和志向的重要途径,这在曹操在场时而作的《离思赋》《登台赋》中尤为明显。统观曹丕、曹植同题诗赋,其代表着二人不同的政治遭遇和早期文学风格,也反映出曹氏兄弟在建安文学独立时期的不同表现。■

猜你喜欢

同题建安曹丕
同题大作战
同题大作战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同题PK
建安区
86年冬,在建安红砖楼咏诗
给曹丕的建议
倾情倾度 倾色倾声——曹丕《燕歌行》解读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同题异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