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尔多斯高原汉代三泽地望初探

2018-01-23□艾

西夏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海子湖泊

□艾 冲

鄂尔多斯高原汉代三泽地望初探

□艾 冲

汉代“奢延泽”故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海子滩村北侧湖盆洼地。“鹄泽”故地在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西部由伊和日淖尔、哈达图淖尔、木呼儿淖尔、赤盖淖尔(光明淖尔)、哈达图淖尔、其和淖尔六个湖泊组成的北南走向的湖盆洼地。“蒱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德胜泰至大淖和小淖村以东、吉格斯太镇北部以西、黄河以南、王爱召镇与白泥井镇以北的区域。探明三个汉代湖泊的地理位置, 对复原两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自然环境具有重要价值。

奢延泽;鹄泽;蒱泽

汉代鄂尔多斯高原分布着众多湖泊,其著名者诸如奢延泽、鹄泽、蒱泽等。这些湖泊的存在,指示着那个时期该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状况。因此,探明这些汉代湖泽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不揣浅陋,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资料对汉代奢延泽、鹄泽、蒱泽的地理位置试作探索,就教于学界同志。

一、“奢延泽”故址考察

奢延泽是两汉时期上郡奢延县境的一个天然湖泊,与重要的历史事件相关联,遂成为史学工作者关注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是,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尤其是历史时期毛乌素沙漠的扩散蔓延,致使今人已不知汉代奢延泽的具体所在,即使《中国历史地图集》也无法标绘出西汉时期“奢延泽”的具体位置,仅在东汉时期“并州刺史部”图幅上将“奢延泽”标绘在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北侧的洼地处[1]图幅17-18,图幅59-60,但标绘点是不准确的。

汉代奢延县城被标绘在其东偏北的红柳河东侧,即今乌审旗无定河镇河南村的三岔河古城,也是不准确的。经实地调查,三岔河古城属于宋元时期的故城,不可能是汉代奢延县故城。汉代奢延县故城就是今陕西靖边县北境的白城子古城,《水经注》有明确的记载。东汉时期红柳河也不可能流经三岔河古城的东侧,因为三岔河古城的东方并无红柳河古河道遗迹,反而是三岔河古城西临缓慢下切的红柳河弯曲河道,西城墙大部分已遭受河水侧蚀其基础地层而垮塌。

(一)文献关于“奢延泽”的记载

在《汉书·地理志》上郡奢延县之条无“奢延泽”的直接记录,但是提供了判定奢延泽空间范围之线索,即“奢延泽”应在“奢延县”境。[2]1617那么,我们就应探究两汉时期奢延县域的大体范围。依据《水经注·河水》的记载,河水“又南径离石县西。奢延水注之。(奢延)水西出奢延县西南赤沙阜,东北流……径其县故城南,王莽之奢节也。……则今夏州治也。奢延水又东北与温泉合,源西北出沙溪,而东南流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黑水入焉,水出奢延县黑涧,东南历沙陵,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合交兰(蘭)水,水出龟兹县交兰谷,东南流注奢延水”[3]84。据此段引文,我们梳理清楚三点含意。其一,奢延县北部边境限于黑水源头所出的黑涧,其全流域皆在奢延县域,而北魏时期的黑水就是今内蒙古乌审旗南部的纳林河,其发源地位于今乌审旗苏力德苏木陶利嘎查西侧。也就是说,今纳林河全流域皆在汉代奢延县境。其二,汉代奢延县故城就是北魏时期的夏州治城之前身(今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镇白城子古城),其地理位置迄未变更。其三,既然汉代奢延县城坐落在奢延水(今无定河上游红柳河)北岸,显然其辖区南部必然越过奢延水,伸延至今靖边县城北侧和横山县西部,南部边界可能与汉代阳周县毗邻,东括今黑河子流域,西达今乌审旗无定河镇河南村境红柳河东岸。

在判定汉代奢延县辖区的大体范围后,就可在此区域内探索“奢延泽”的具体位置。《后汉书》不仅记载了“奢延泽”的基本位置信息,还提供了自桥山北麓前往“奢延泽”的道路里程。《后汉书·段颎列传》载:“建宁元年……夏,颎复追羌出桥门,至走马水上。寻闻虏在奢延泽,乃将轻兵兼行,一日一夜二百余里,晨及贼,击破之。余虏走向落川,复相屯结。”[4]2149-2150建宁元年即公元168年。在这段引文中,透漏出三点重要信息。其一,汉灵帝刘宏建宁元年(168),段颎率军由南向北追击东羌叛众,进至桥山顶巅的长城口——桥门;下桥山后进至走马水(今大理河上游河段)滨。其二,段颎率军进至走马水上游河谷,派出侦察兵侦探东羌叛众的去向和屯聚地,终于获悉叛乱武装驻扎于“奢延泽”的军情信息。其三,这段引文道出自走马水上游河谷趋向奢延泽的道路里程,即急行军“一日一夜二百余里”,翌日清晨到达“奢延泽”畔,击溃东羌叛众。依据段颎挥师由南向北的进军路线判断,“奢延泽”位于桥山北麓、走马水上游河道以北“二百余里”处。东汉晚期1里约等于432米[5]259-260。200余里取其成数200里,相当今86 400米,折合今86.4千米。依据此里程数据,可较准确地推定“奢延泽”位置。

段颎所部追击东羌叛众的进军路线大体如下:经过今延安市区(汉代高奴县),溯今延河河谷而北上,抵今安塞县北部的黄河石岸村,转入延河东侧支流——桥川河谷,溯河而上至坪桥乡北部界口村附近。此处是白于山脉东段的一座高岭——鸦行山(海拔1604米)所在地。鸦行山既是桥川河的源头所在,又是延河与大理河的分水岭。此段山岭应是两汉时期“桥山”所在。翻过鸦行山(汉代桥山)山脊后,顺着大理河南侧一条支流河谷而下,经过今安塞县北境的王家湾乡驻地,往北进入靖边县南境,抵达青阳岔乡卧牛城村附近的大理河河谷。[6]55图幅“安塞县”,68图幅“靖边县”据史学界的研究,今大理河就是两汉时期“走马水”。段颎所部军进至今卧牛城村附近的大理河畔,即所谓“至走马水上”也。“桥门”,就位于其南侧的“桥山”(今安塞县北部的鸦行山)上。在此逗留数日而获悉东羌叛众的确切情报后,段颎乃拣选精兵,轻装行军,长途奔袭,直扑“奢延泽”区域。此段行程的大方向依旧趋向北方,行军二百余里(今86.4千米)到达之地相当于今靖边县北部的海则滩镇境。具体而言,结合汉代南北交通线的分布格局和白于山区的实际山川形势,段颎率军轻装奔袭途径应是:从今卧牛城村附近的大理河畔(“走马水上”)循河谷西行,至今城子塘村北侧的大理河源头,翻越分水岭,经今天赐湾乡驻地而转入芦河河谷,顺流而下抵达今靖边县城附近,再北行数十千米,至今靖边县海子滩村北侧区域。换言之,汉代“奢延泽”湖泊当位于今靖边县海则滩镇驻地北侧。

(二)海则滩镇驻地北侧古湖盆洼地的田野调查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走访当地村民获知,今靖边县海则滩镇北侧的确存在一个大型湖泊干涸后遗留的湖盆洼地——海则滩(海子滩)。在过去数年间,笔者曾多次乘车穿行过这个大型洼地,逐渐意识到这个四边地势高耸的洼地可能是一个古代湖泊的遗迹。

2014年8月25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野外考察队在此洼地展开实地勘察,并采集相关的地理数据①。 经访问当地老年村民得知,“海子”是陕西榆林地区居民对沙地湖泊的统称。“海子滩”就是湖泊水体消失后的湖滩地,即过往湖泊干涸后留下的低洼湖盆。这就说明“海子滩”在过去的确是一个面积广阔的湖泊。如今的海子滩东部、北部已经遭受风沙侵袭,形成大片的风成沙丘。而在前些年,海子滩村村民用推土机将“海子滩”的东半部部分风成沙丘推平,改造成农业用地。正在田间灌溉的吴姓老农告诉我们,海子滩洼地的东、西两畔高地之间距离(即海子滩的宽度)约为8千米。至于海子滩洼地的南北长度,我们根据汽车里程表记录的数据,约8千米。据此可知,海子滩洼地平面呈现不规则的圆形,面积约达60余平方千米。据当地村民说,二十年前(1992年前后),海子滩的湖水面积相当可观。海子滩村居民在夏季经常下湖洗澡或游泳,也在水边洗衣服。

在考察海子滩东半部后,我们转移至其西半部湖滩的中心地带。这一带因地势最低、土壤中地下水位高,芦苇等野草生长旺盛,近乎一人之高。考察队员在南部发现两个小型水泊,呈现东北、西南相对分布,西南侧的水泊平面呈不规则的浑圆形,东北侧的水泊则呈西北—东南向的长圆形,两个水泊被密密麻麻的一人多高的芦苇包围,若非走近根本发现不了。在其中部西缘,也发现一个平面呈西北—东南向的长圆形水泊,在其西侧不远处就是风成沙丘。在其北部又发现两个东西相对的水泊,东侧的水泊面积较大而平面呈圆形,湖畔野草长势不高,而西侧的水泊面积最小而近乎干涸,倘若天气再干旱十余日必然干涸见底,湖滨野草长势很低矮。从海子滩中心区的五个小水泊的存在、芦苇等植物生长旺盛的现状可知,水泊正是过往大湖干涸后的残余水体,客观地显示出历史时期大型湖泊的长期存在。可以判定,今海子滩洼地就是两汉时期“奢延泽”古湖盆所在地。

(三)“奢延泽”不可能形成于外流水系沿岸

今红柳河以东以南、芦河以北以西的地区,在地质时期就形成一个地势较高、范围较小的内流河区域。其北面有一条南北流向的外流河——圪洞河,其东侧存在一条南北流向的外流河——黑河则,两河皆北流注入红柳河。这个内流河区域,包括陕西省靖边县海则滩镇境西半部、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无定河镇河南行政村东半部在内,存在三条流向呈西北往东南的内流小河。这三条内流河道的尾闾洼地成为该河流水最终的汇集区,从而具备形成高原湖泊(海子)的地质基础和地貌条件。

海则滩镇北侧存在着一个古代湖泊干涸后遗留的湖盆洼地。海子滩湖盆洼地恰好位于这个内流河区域内,就是上述三条内流河道的中间一条小河之尾闾湖干涸后的湖盆洼地。[6]68图幅“靖边县”其南距桥山(今鸦行山)北麓大约有200汉里(今86.4千米),适符合《后汉书·段颎列传》的相关记载。

除上述诸证据外,在今海子滩洼地所在内流河区域的东方和西方,根本不存在形成沙地湖泊(海子)的地理条件。其西方是由西南往东北流的无定河上游河道——红柳河,其东方则是无定河的支流——黑河则、芦河,其北面是圪洞河。它们都是外流水系,在历史上河谷内并无大型湖泊生成。在红柳河以北地带,虽然存在形成沙地湖泊的地形条件,但其地距离南方的桥山(今鸦行山)已远远超出200汉里(今86.4千米)路程,并不符合《后汉书·段颎列传》的记载。于是,汉代“奢延泽”的位置只能是今海子滩洼地。

综上所论,依据《后汉书·段颎列传》所提供“奢延泽”的重要信息、结合考察队对海子滩古湖盆洼地的实地踏勘资料、其周边存在地质时期形成的小范围内流河区域,以及排除红柳河河谷、芦河河谷并无形成湖泊的地理条件等证据,可知两汉时期“奢延泽”遗址就是今陕西靖边县北部海则滩镇北侧的封闭型海子滩湖盆洼地。

二、“鹄泽”位置考论

鹄泽,是鄂尔多斯高原的一个天然湖泊,建置在此湖侧近的西汉鹄泽县,其名称也缘起此湖。换言之,“鹄泽”位于西汉时期西河郡鹄泽县境[2]1618。

(一)“鹄泽”地名特征剖析

“鹄泽”之得名缘起于湖区栖息着大量“鹄”类野生飞禽。鹄者,天鹅也;泽者,湖泊、沮洳(湖滩湿地)也。鹄泽,即天鹅湖也,指天鹅群栖之湖泊及沮洳地带。《辞海》载:“鹄(hú,胡) 即天鹅。”[11]917《辞海》又载:“天鹅 亦称‘鹄’。鸟纲,鸭科,天鹅属各种的通称。……群栖于湖泊、沼泽地带。主食水生植物,兼食贝类、鱼虾。飞行快速而高。分布极广,冬季见于中国长江以南各地,春季北迁蒙古和中国新疆、黑龙江等地繁殖。”[11]2241据此可知,“鹄”是一种候鸟,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中,以群体方式栖息于北方那些自然环境适于其生存繁殖的地方,在我国的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诸省区,以及蒙古、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南部皆有适于“鹄”类野禽栖息、繁衍的湖泊、沼泽、湿地。在汉代的“河南地”(略当今鄂尔多斯高原)区域存在一处名为“鹄泽”的天然湖泊,就表明当时这处湖泊生态环境良好,湖滨栖息着众多“鹄”类飞禽。

依据天鹅的生活习性、生态环境来判断“鹄泽”的地理位置应是可行的。一是要有水面广阔、水质良好(淡水)的湖区;二是湖水、湖滨生长着可供天鹅觅食的食物资源——水生动物、植物;三是秉持地理环境动态变化的理念在今鄂尔多斯高原寻觅之,换言之,两千年前水生动植物丰富的“鹄泽”湖区,随着气候的变化、地貌的变迁、人类对湖泊和水生动物及植物的开发利用,至今可能早已面目全非。唯有如此,才能较为准确地判定“鹄泽”位置。

依循上述思路,笔者发现在今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西部的苏布尔嘎镇、红庆河镇、伊金霍洛镇之间分布着由北而南的湖泊群体,包括苏布尔嘎镇南部的伊和日淖尔、哈达图淖尔、木呼儿淖尔,伊金霍洛镇西境的赤盖淖尔(光明淖尔),红庆河镇西部的哈达图淖尔、乌兰淖尔、其和淖尔,共计约六七个湖泊。这些湖泊大多数属于淡水湖,极少数湖水微咸。[12]57“伊金霍洛旗”遥想在两千年前的汉代,这些湖泊的生态环境优越,应是天鹅群栖息的首选区域。

(二)汉代城址和地势因素的证据

多年前,伊金霍洛旗文物工作者在上述湖泊群的西侧发现一座宋代城址——乌兰敖包古城。近期,我们在实地调查过程中于宋代城址北方又发现一处面积更大的汉代古城遗址。两座古城遗迹相距甚远。乌兰敖包汉代古城遗迹坐落于红庆河镇西部、乌兰敖包村一组西南,东距苏布尔嘎镇南部的伊和日淖尔、哈达图淖尔约8千米。再从自然地势上观察,两湖北方是隆起的东胜梁、西为四十里梁高地、东为乌兰木伦河的分水岭,遂形成北高南低、背风向阳的地理形势。

首先是乌兰敖包古城的发现与定位,成为判断西汉鹄泽县故城的重要证据。在此有必要说明,《伊金霍洛旗文物志》所载“乌兰敖包”被认定为宋代古城遗址,并非乌兰敖包汉代城址。即所谓乌兰敖包城址位于红庆河镇乌兰敖包村一社西南约2千米的林场内。城址内种满沙柳,墙基上杂草丛生,四周沙化严重,沙丘与古城相连。古城平面呈方形,长57米、宽54米,在城内外发现有陶片、瓷片、瓦片等。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罐、瓷片、外饰粗绳纹而内饰布纹的筒瓦、饰宽弦纹板瓦等。调查人员据采集遗物分析,该遗址应是宋代古城。[13]63-67但是,在宋代城址北侧数十米之外,地表分布着汉代残砖碎瓦和破碎陶片,大多数已被流沙覆被。不过,只要掘开表层沙土,就可翻出汉代遗物碎片。这块地方处在乌兰敖包村一社沙石公路南侧宋代古城址北侧,今已被高大的杨树林所遮盖,且地表因流沙壅塞而看不见城墙遗迹。若不仔细观察,就很难发现汉代遗物碎片,其分布范围大体方圆300米左右。2015年秋季,我们田野调查至此,在大风吹过的沙地上捡到一枚完整的汉代“半两”铜币②。据此判断,这座乌兰敖包汉代城址位于上述宋代小城址北面,其城墙长度应在200—300米间,正是汉代普通县城的规模。

其次是自然地势的北亢南卑,形成南北走向的狭长低洼地带,遂成为湖泊群生成的地理基础。其北部的伊和日淖尔、哈达图淖尔和木呼儿淖尔,水源主要来自东北方的分水岭和西北方的梁地,三个湖泊现有季节性河道相通。伊和日淖尔南岸山丘海拔为1361米[12]57“伊金霍洛旗”。故推测三湖在历史时期曾连为一体,即形成一个湖泊,后因气候干旱、水量减少、水位下降而演变为如今三个小湖。但是,当降雨丰沛之时,北端的伊和日淖尔湖水可向南灌注于哈达图淖尔,再灌注于木呼儿淖尔。据此推断,秦汉时期,三湖当为一个大型湖泊——鹄泽,是天鹅游弋、翱翔、觅食、栖息和繁衍的优越场所。不仅如此,其南部的赤盖淖尔(光明淖尔)、哈达图淖尔和其和淖尔三个湖泊,前二湖水源主要来自西北方的四十里梁高地——今伊金霍洛旗和杭锦旗的交界线地带,两湖间也有季节性河道沟通,推想两湖过去也是一个水面广阔的大湖。迄今,当降雨丰沛期间,赤盖淖尔湖水也可循那条季节性河道向南灌注于哈达图淖尔,再汇入南端的其和淖尔。其和淖尔的水源主要来自东方的红庆河村东侧和东北方的分水岭高地(海拔1501米),其东南侧高地海拔为1314米。卫星地图显示,其和淖尔与北方的哈达图淖尔间有狭长凹地相沟通;当该凹地积水盛大时,两个湖区是相互连通为一体的。

伊和日淖尔附近高地海拔1361米,其和淖尔附近高地海拔为1314米,相对高差为47米,可知地势呈北高南低之状态。六个湖泊之间高差较小,湖水在旺盛期间可北南递接灌注。据此推测,此湖群洼地在西汉时期应是一个水面浩淼、湖滨沼泽湿地较宽的大型湖区,适合于野生天鹅的栖息繁衍。

综上所述,初步判定乌兰敖包汉代城址是西汉西河郡鹄泽县故城所在。其东侧六个湖泊组成的北南向延伸的湖群洼地,应是两汉时期天然湖泊“鹄泽”故址,即天鹅湖之地。

三、“蒱泽”湖区位置求索

“蒱泽”是汉代五原郡管区的一个湖泊。在史书中,“蒱泽县”之名是作为县级政区地名而出现在《汉书·地理志》中,成为五原郡十六属县之一。可想而知的是,“蒱泽县”得名必然源自该地一个名为“蒱泽”的湖泊。

(一)“蒱泽”地名特征剖析

首先,从文字上分析,古文“蒱”,亦即“蒲”字[11]735,“蒱泽”就是“蒲泽”。

其次,对“蒲(蒱)”究竟是何种植物作简要剖析。《说文解字》曰:“蒲,水草也。可以作席。”[14]17《新华字典》云,蒲,即“香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浅水或池沼中,叶长而尖,可以编席、蒲包和扇子。根茎可以吃”[15]388。《辞海》载:“蒲,水生植物名,可以制席。嫩蒲可食。”[11]1755在了解蒲草的生物特征、生长习性和分布地域后,可知汉代湖泊“蒱泽”是因该湖泊近岸浅水区和湖畔低洼地广泛生长着蒲草而得名。

再次,我们从蒲草的生态环境着手分析。蒲草一般生长在活性(流动性)浅水中或水滨,诸如湖泊、河流、池塘浅水中,以及沼泽、沟渠中。蒲草生态环境的重要水文因素就是流动性水体,即淡水水体是其存活的基本条件。据此判断,蒲草一般生长在外流河川的水中或水滨,以及内流河川沿岸。反之,蒲草绝不会在内流湖泊水中或水滨生长。因为内流湖泊属于封闭静态水体,积聚大量盐、碱、硝等化学成分,矿化度较高,不利于蒲草存活与生长。因此,汉代“蒱泽”必然分布在外流河川沿线或附近,存在来水和去水的地方。这就决定着汉代湖泊“蒱泽”只能存在于鄂尔多斯高原边缘的外流水系之中或之滨,譬如汉代黄河沿岸。

第四,现代地理名称“蒲淖”可作为汉代“蒱泽”的有力旁证。《伊克昭盟地名志·达拉特旗》载:“蒲淖,行政村,在(乌兰)乡东部,以驻地村命名(清朝年间这里有一湖,并长有蒲草而得名)。”[17]275蒙古语“淖尔”意为“湖泊”。“淖尔”之湖名沿用至晚近,出于口语表达简便的需要,当地居民简化为“淖”,依旧是指“湖泊”。蒲淖,就是蒲泽、蒲湖之意。由此可知,古今湖泊“蒲泽”、“蒲淖”的命名具有同质性的规律,皆取湖滨水生植物的优势种群蒲草之特征以定名。晚近湖泊“蒲淖”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西北部、乌兰乡蒲淖行政村附近,这里正是黄河南侧低洼地带,经常发生河道移徙的河流地貌变迁现象。2015年9月6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野外考察队在达拉特旗的罕台川下游河床发现两处生长旺盛的蒲草群落,约一人多高,青翠可爱。这就证明今达拉特旗境仍旧存在适宜蒲草生存的自然环境,古代当然更是如此。③供给我们一个有益的提示,汉代湖泊“蒱泽”应在今鄂尔多斯高原北缘、黄河河道附近探查。

据此判断,在汉代蒱泽县界存在一个水面广阔、蒲草丰茂的湖泽,该湖因水中及水边生长着大范围的蒲草而得名“蒲泽(蒱泽)”。蒱泽能成为县级政区名称,乃因县域存在大型湖泊“蒱泽”而来。这个名为“蒱泽”的大型湖泊可能位于今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管区北缘、黄河河道附近。其原因既在于今达拉特旗北缘恰好存在适宜蒲草生长的自然环境,同时今达拉特旗域恰好就在西汉五原郡地界。

(二)古代湖泊遗存的证据

在今达拉特旗东北部的王爱召镇、白泥井镇和吉格斯太镇北部黄河南侧,存在着古代湖泊的有力证据。这可能与汉代湖泊“蒱泽”相关联。

首先是村落地名的继承性证据。据《达拉特旗地名志》载,王爱召镇(原新民堡乡)北部有个杨家营子村,东北距今黄河约3千米。哈什拉川流经杨家营子村西侧,向北流至德胜泰和榆林子两行政村交界处,汇入黄河。在杨家营子村东方、黄河西侧有个巴彦淖尔村,意为“富饶的海子”,东距黄河仅1千米,其名缘自清代。王爱召镇北部存在数个以湖泊命名的村庄,诸如大淖村、小淖村,在杨家营子村西北方有个田四淖村,因民国时期一个名叫田四的人住在湖滨而得名。[18]53,104据此可知,在今王爱召镇、白泥井镇以北的哈拉什川、母哈日河下游汇入黄河之地曾经存在一个水面广阔的湖泽。后来,湖泊趋于缩小、湮塞,留下巴彦淖尔、大淖、小淖、田四淖等村落名称。

其次是清代湖泊的追溯性证据。虽然今天这个地区已看不见湖泊,但在历史时期湖泊的确存在,可透过晚期湖泊去追溯其早期存在的可能性。譬如至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在今达拉特旗吉格斯太镇东柳沟河(清代哲格苏台河)入黄口附近,存在一个名为“哲格苏台池”湖泊(今黄河河道北侧),今已不存;在今达拉特旗东北部的哈什拉川(清代喀西拉克河)入黄口西侧、德胜泰村南至大淖村和小淖村间,清代也存在一个“奈马代池”湖泊,迄今早已消失。这些清代湖泊存在期间,黄河河道尚未南迁至今黄河位置[18]74。

清代黄河河道分布在今黄河以北的“旧黄河”位置。“旧黄河”河道可上溯至秦汉时期。换言之,秦汉至明清时期,今包头市以东至托克托县段黄河河道在今黄河北方十多千米处。这段“旧黄河”西端始于今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德胜泰村北、包头市九原区古城湾乡磴口村南侧的黄河弯道顶端,由此斜向东偏南流去,历经包头市沙尔沁乡、东园乡南境,土默特右旗大城西乡、明沙淖乡北部葫芦头村、发彦申乡德胜村及乡政府驻地、党三尧乡红泥圪卜村北侧、将军尧乡政府驻地、小召子乡新建村、程奎海乡驻地至东南隅八里湾村,再趋东南流入今黄河。汇合点东迩托克托县什四份村、南隔黄河与准格尔旗西湾村(原十二连城乡驻地)相望。[1]57-58今包头市至托克托县段黄河河道,清代并不存在,秦汉时期也不存在,而实际是先秦时期黄河故道。正因如此,才能在这段黄河北徙后的故道形成大型湖泊“蒲泽”。湖滨低洼地带生长着茂盛的蒲草,坐落在湖泊侧近的蒱泽县,就因此湖而得名。

可见,汉代“蒱泽”湖区范围相当广阔,西至今王爱召镇德胜泰、大淖、小淖诸村,东至今吉格斯太镇北部低地,北至今黄河,南至今王爱召镇东兴、裕太奎、杨家营子、宋五营子、三份子、白泥井镇唐公营子、海勒素、吉格斯太镇张义成窑子诸村北侧。

(三)蒲泽县故城与墓葬的证据

判定汉代“蒲泽”湖区范围后,再探明西汉五原郡蒲泽县故城的具体位置,可视为汉代湖泊“蒱泽”的佐证。蒱泽县城是五原属国都尉府驻地。据《汉书》载,汉朝安置匈奴族牧民、建置属国都尉府的措施是“分徙降者(于)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据此可知,蒱泽县故城位于黄河以南、秦昭王长城以北的区域,而且坐落在“蒱泽”南侧。

首先是“城圪梁村”的地名学证据。达拉特旗王爱召镇东缘存在一个名为“城圪梁”的村庄。“城圪梁”的名称颇耐人寻味。“圪梁”意为小土丘、小山包,如“圪台”、“圪垛”亦然。城圪梁村得名虽然较晚,但显然来自建村之初此地存在的汉代古城遗迹。该古城经历两千年的风雨侵蚀和人力破坏,在地表仅剩下一道体量不大的夯土圪梁,村名就由此特征而确定。村名既已确定,遂维持其相对的稳定性。尽管后来随着农业经济活动的长期发展,建村时的古城圪梁渐被平毁,“城圪梁村”之名却沿用至今。这标志着古城旧址就在城圪梁村侧近。可以肯定,城圪梁村附近存在过一座汉代城址,或湮没于地貌演替,或被当地居民平毁[12]6-9,52。城圪梁村北方地势渐低,其南侧地势亦较平缓。2015年9月4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野外考察队来到城圪梁村展开田野调查,经访问多位60—80多岁的村民得知,早年确有一座古城遗址位于城圪梁村西北侧,占地范围长、宽各约300米。

其次是汉代墓葬群的考古学证据。考古人员在达拉特旗白泥井镇白泥井村内、村南、村西近3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发现皆有汉代墓葬群分布。其中,白泥井村内汉代墓葬较为集中,而且规模较大。早年被挖掘10余座,均为砖室墓,分为单室和双室两类,出土众多随葬陶器等文物。在村外,地表仍然可见汉墓封土堆,采集有绳纹瓦、泥质灰陶盆、陶罐等。[8]577“达拉特旗”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王爱召镇城圪梁村西数里处发现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汉代墓群,清理穹隆顶砖券多室墓一座。墓葬呈正北向,由甬道、前室、后室和耳室组成。前室、后室的平面均作方形。该墓葬曾被严重扰乱,地下水浸漫。还出土人骨五具,泥质灰陶仓、井、案、房屋、瓮、盆、罐和五铢铜钱等典型汉代遗物。[8]577“达拉特旗”显然,汉墓群在城圪梁村和白泥井村的存在、众多日常生活器具及其他冥器出土于汉墓,就反向证明此地曾存在汉代大型城镇,即西汉蒱泽县故城。

据此,今王爱召镇城圪梁村北方、黄河南侧低洼区域应是汉代“蒱泽”湖区所在。

四、结 语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高原汉代“奢延泽”故址,在今陕西靖边县海则滩镇北侧的湖盆洼地。汉代“鹄泽”故址在今伊金霍洛旗西部,由伊和日淖尔、哈达图淖尔、木呼儿淖尔、赤盖淖尔、哈达图淖尔和其和淖尔六个湖泊组成的北南走向的湖群洼地。汉代“蒱泽”故地位于今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德胜泰、大淖和小淖诸村以东、吉格斯太镇北部以西、黄河以南、王爱召镇与白泥井镇北方的低洼区域。汉代三个湖泊的存在,指示着同期鄂尔多斯高原自然环境状况。

注释:

①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野外考察队包括艾冲、赵景波,以及研究生王兴锋、孟洋洋等六人。

②2015年10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野外考察队来到乌兰敖包村一组地界进行田野调查,发现新的汉代遗物,并推断出汉代古城遗址的具体位置。

③历史地理野外考察队由艾冲、王兴锋和孟洋洋三人组成。

[1]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G].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郦道元.水经注[M].陈桥驿,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

[4]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附录(历代度量衡换算简表) [G].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6]陕西省测绘局.陕西省地图集[G].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7]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8.

[8]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册[G].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

[9]伊克昭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伊克昭盟志:第1册[M].呼和浩特:现代出版社,1994.

[10]辛易莲,白志荣.杭锦旗文物志[M].内新图准字(2005)104,2006.

[1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12]内蒙古自治区地图制印院.内蒙古自治区地图册[G].2002.

[13]伊金霍洛旗文物管理所.伊金霍洛旗文物志[M].内部资料,2012.

[1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5]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6]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八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17]伊克昭盟地名委员会.伊克昭盟地名志[M].内部资料,1986.

[18]达拉特旗人民政府.达拉特旗地名志[M].内部资料,1983.

(责任编辑仇王军)

艾 冲(1955—),男,陕西周至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中国边疆史和军事考古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鄂尔多斯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项目编号:11&ZD09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海子湖泊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奇特的河流湖泊之:它们不寻常
湖泊上的酒店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藏有“怪物”的湖泊
奇异的湖泊
解析海子之《死亡之诗(之采摘葵花)》
春天,十个海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