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名人的生命故事与心路历程
——评《历史名人的心理传记》

2018-01-23刘将周宁

心理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历史名人武则天传记

刘将 周宁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系,昆明 650500)

随着社会的发展,跨学科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心理传记学就是介于心理学与历史学之间,系统地采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个别人物的生命故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郑剑虹,2014)。中国心理学者对历史杰出人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吴继霞,冷洁,2014)。近年来,尽管心理传记学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界的关注,相关的译著也相继出版,但直到目前为止,尚无本土专业的心理传记学的著作出版。因此,《历史名人的心理传记》的问世,是我国学者从专业心理传记学的角度分析历史名人的首次系统尝试。

十年来,舒跃育博士一直致力于心理传记学领域的研究,并在西北师范大学组织成立了心理传记学研究所。在这里,他带领着一群对心理传记学感兴趣的学生,研读心理学理论和传记资料,定期召开研讨会,在这个为主流心理学所忽视的领域艰难求索。经过几年孜孜不倦的努力,他们的团队著作《历史名人的心理传记》终于在今年九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二十余万字的著作是其团队心血和智慧的集中体现。

相对于主流心理学的研究而言,心理传记学研究是一个相对“偏门”的领域,但同时又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和开拓的领域。尤其是在中国人文社科界通力合作努力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大背景下,研究历史名人的心理传记,对于我们建构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和理解中国人自身,显得尤为重要。心理传记不同于传统传记,“心理传记学旨在剖析 ‘非凡人物’的心路历程同其人生成就间的关系,运用心理学理论通过传主的幼年经历解释其人格的形成,通过其人格解释成年后的重大抉择,特别是那些让我们难以解释的‘悬疑性’问题——它关乎历史人物最隐秘的一面。因此,心理传记区别于仅仅停留在叙述层面的传统传记,它试图借助于透析人性的诸多成果特别是心理学理论,来反思每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在时间维度上的连续性和因果关系,让我们能触摸到一个个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历史伟人”(舒跃育,2017)。本书将历史名人的人生轨迹置于科学心理学理论的框架之下进行思考、分析和论述,其独特之处就在于:通过心理学理论将历史名人普通化,使我们明白历史上的一些杰出人物也曾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从而在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和成就人物之间架起一座自我实现的桥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同时,在了解历史名人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历史,更了解了共有的人性,也了解我们每一个自己。

从写作目的来看,本书旨在通过对历史人物行为动机的深度剖析,让大众通过了解历史名人不为人知的一面,进而增进我们对人性的了解,对我们自己的了解。从框架结构看,全书是在心理传记学的框架下有逻辑地展开论述的。从历史名人出发,关注历史名人的幼年成长经历,借助于透析人性的诸多成果特别是心理学理论建构了全书的内容体系和写作逻辑。全书共分十章。首先,开篇就初步解读了心理传记的内涵与意义。在此基础上,从第二章开始,便系统地采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历史名人的生命故事进行论述和分析。全书从大众熟知并感兴趣的历史名人入手,一共分析了九位历史名人,分别是林徽因、项羽、李白、多尔衮、武则天、纳兰容若、三毛、秦始皇和蒋廷黻。在对具体人物分析时,牢牢抓住那些在历史名人身上发生的让我们难以理解和解释的“悬疑性”问题,运用心理学理论结合其幼年经历进行分析。例如,在第六章分析武则天的时候,谈到了一个让每个人都十分困惑的问题,那就是作为一千多年前的女权主义者,武则天为什么不选择传位于女儿,而把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属于自己的大周王朝归还于李唐王朝?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的过程中,就用到了荣格在其人格理论中提到的“集体潜意识”的理论和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观点。

总体而言,本书具有如下几大特色:

第一,本书所分析的人物是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的。由于当前市面上的人物传记良莠不齐,很多传记虚构的成分太多,而本书则是基于严谨史料,特别是以史学界相对公允的材料为基础,这是本书的第一大特色。例如,本书在分析武则天时,运用了大量的正史资料。在描述袁天罡给武则天一家相面之史实,便引用了《旧唐书·袁天罡传》中的记载。尽管史料是出于正史,但是,相面之事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作者分析的时候,并没有过分在相面这件事情上打转,而是将分析的关键停留在相面的过程中武则天为什么是一身男装的事情上。身着男装的事情就相对可靠了。总体而言,从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问题到理论解释,心理传记学研究一直走着自下而上的路线,大量运用归纳法对原始资料进行分门别类 (周宁,刘将,2008),最后对传主的悬疑性问题进行描述和解释,创造性地将传主的生活经历和意义解释与心理学理论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第二,非病理性诊断。此前国内出版过一些非专业的“心理传记”,这些作品有个特点,就是将所有的人物动机都诊断为 “某某心理疾病”,在这些作者看来,历史上的名人没有一个健康的。问题是,如果所有人都是不健康的,那我们“心理健康”这个概念的意义何在?本书则非常反对这种观点,首先将所有的历史名人都视为“正常人”,但认为这些人物可能存在早年的“未完成心理事件”(一个中性的概念),进而通过早年的“原型情景”和情结来理解个体的重要行为动机。

第三,通过非单一的原因解释个体的人生命运。基于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复杂性,很少有单一的原因能完全决定多年后的人生命运。相对早期的一些不成熟的心理传记分析,本书对非凡人物的解释是非常有弹性的。比如对武则天的帝王之路,本书既谈到了早年安全感的缺失,也谈到了男性品质、权力动机,还谈到了人生际遇、王皇后不生育等多方面的偶然因素,正是因为所有内外因素的合力,才有了武则天独特的人生道路。科学的心理传记,需要回归真实的人生,人生不可化约。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对心理传记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研究典范。

第四,以“悬疑性”问题作为分析的主线。如何在进行传记分析的时候,既彰显研究的问题意识,又能增强作品的可读性?“悬疑性”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书特点是以历史名人的“悬疑性”问题入手,结合传主的幼年经历和家庭环境,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剖析其内在原因,解释其不为常人理解的行为。本书既很好地展现了心理学与历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凸显了“行为——动机——人性”之间的内在逻辑。恰如作者所说,心理学就是通过对人类动机的探析而实现对人性的解释,并因此而服务于人类的。总体而言,在基于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该书在一定程度上向读者展示了心理学与历史学结合发展的新前景,这对于让后来的研究者从为数不多的著作中初窥心理传记学的魅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作为尝试性探索,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史料与理论的结合问题,如何基于对中国人的研究提出我们自己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 (尽管本书已初步提出安全感等理论雏形,但尚未进行系统论证),这些问题都是未来的心理传记学研究需要完善的地方。毕竟,心理传记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学科框架和应用探索都还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但总体而言,本书能够把心理科学的专业理论渗透于传记传主有趣的生命故事之中,兼具故事性和学术性。

猜你喜欢

历史名人武则天传记
“离猫为你守四方”——《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中的武则天
MYTH AND MECHAS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书坊
读失败者的传记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为武则天守陵的61尊石像为何都没脑袋
合肥市历史名人文化旅游研究
雕塑《武则天》的一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