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吴破楚入郢之战术

2018-01-23荣敦宁

孙子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豫章吴军楚军

荣敦宁

公元前506年冬,吴王阖庐(一作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谋士,阖庐之弟夫概为先锋,率倾国之师攻打楚国。在柏举(今湖北麻城)地区,吴军一举击溃楚军主力,历经11天战斗,五战五捷,攻陷楚都郢(今荆州市江陵纪南城),几近覆亡楚国。后世称为“吴破楚入郢之战”。吴破楚入郢之战是商周以来规模最大、战场最广、战线最长的一场战争,吴军以3万人击败楚军20万,创造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对于吴破楚入郢之战中的战术问题,笔者在此提出以下浅见。

一、吴伐楚前,采取“疲楚、误楚”之策,并借此扫清进军方向上的障碍

《左传·昭公三十年》云:“吴子问于伍员曰:‘初而言伐楚,余知其可也,而恐其使余往也,又恶人之有余之功也。今余将自有之矣。伐楚何如?’对曰:‘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患。若为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阖庐从之,楚于是乎始病。”①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509页。

吴王阖庐三年(前512)后,吴国多次进攻楚国,为发动破楚入郢之战进行战略布势。吴王阖庐三年(前512),吴国派兵攻占楚国的城邑舒(今安徽舒城县),擒杀了逃亡楚国的吴公子盖馀和烛佣,巩固了吴王阖闾的地位,并为西破强楚扫清了障碍。该年底,吴国还攻灭了钟吾国和徐国,保证了吴军伐楚侧翼的安全。吴王阖庐四年(前511),吴军攻占了楚国的六(今安徽六安县北)、潜(今安徽霍山县南)等城邑。吴王阖庐六年(前509),吴军在豫章地区(今汉水以东、长江以北地区)大败楚军,并顺势夺取楚国的城邑巢(今安徽巢县西南),生擒守将公子繁。豫章之战使吴国一举控制了吴楚必争的豫章地区,打开了西进楚国的大门,却让楚误认为吴惯于边境骚扰和蚕食。

二、利用唐、蔡与楚国的矛盾,暗中与他们结盟,以便取道唐、蔡突入楚国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了吴国高层对破楚入郢的决策过程。吴王阖庐三年(前512),“光谋欲入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说明吴国决策层认为在吴王阖庐三年(前512)伐楚的时机并不成熟,吴国的准备还不充分。到了吴王阖庐九年(前506),“吴王阖庐请伍子胥、孙武曰:‘始子之言郢未可入,今果如何?’二子对曰:‘楚将子常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阖庐从之,悉兴师,与唐、蔡西伐楚,至于汉水”。①(汉)司马迁撰:《史记》“二十四史”(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235页。

地处今河南南部一带的蔡国和唐国与楚结怨。公元前509年,蔡昭侯朝拜楚昭王,楚国令尹囊瓦(字子常)向蔡昭侯索要其心爱的裘皮大衣和佩玉。被拒绝后,囊瓦将蔡昭侯扣留在楚国三年。当时唐成公也去朝拜楚昭王,唐成公有两匹骕骦马,囊瓦想要,唐成公不给,也被扣留在楚国三年。后来,两国的大臣将这些物品献给囊瓦,蔡昭侯和唐成公才得以回国。于是,在唐国,“成公常思报楚,君臣未尝绝口”。在蔡国,蔡昭侯“如晋告诉,以子元与大夫之子质,而请伐楚”。②(汉)赵晔著,张觉译注:《吴越春秋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1页。在此有利条件下,“吴王于是使使谓唐、蔡曰:‘楚为无道,虐杀忠良,侵食诸侯,困辱二君。寡人欲举兵伐楚,愿二君有谋。’唐侯使其子乾为质于吴。三国合谋伐楚”。③(汉)赵晔著,张觉译注:《吴越春秋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2-93页。这样使得唐蔡两国成为了吴国的两个坚定盟友,增加了伐楚力量,还保证了其伐楚时侧翼的安全,至此,吴国势力已从楚国北部、东部完成了对楚国及其都城郢的战略包围。

地处吴楚两国之间的许多政治力量,也不断倒向吴国,并帮助吴国弱楚。《左传·定公二年》云:“桐叛楚。吴子使舒鸠氏诱楚人,曰:‘以师临我(杜注:教舒鸠诱楚,使以师临吴。),我伐桐,为我使之无忌’(杜注:‘吴伐桐也。伪若畏楚师之临己,而为其伐叛国以取媚者也,欲使楚不忌吴,所谓多方误之也’)。”通过《左传·定公二年》其后的记载,“秋,楚囊瓦伐吴,师于豫章(杜注:‘从舒鸠言。’)吴人见舟于豫章(杜注:‘伪将为楚伐桐’),而潜师于巢(杜注:‘实欲以击楚’)。冬十月,吴军击楚师于豫章,败之。”吴国通过舒鸠氏实施的诱楚之计实现了。对于“吴子使舒鸠氏诱楚人”一事,杨伯峻先生注云:“舒鸠于襄二十四年叛楚,二十五年楚灭之。今安徽舒城县即其地,在桐北。”舒鸠氏在吴国破楚入郢之战前早已叛楚,其国也被楚国所灭,其人坚定地站在吴国一方,帮助吴国误导楚国,使楚国势力不断受到削弱。吴国发动伐楚战争的借口是为救蔡而伐楚。

三、吴军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主要体现在进攻方向出乎楚国的意料,以及夫概王当机立断

吴楚长期交战,其争夺交战的地域一直是在楚国的东北方向,吴军由淮河过大隧、直辕、冥阨三关(今河南信阳南)伐楚,可以尽快地突入楚国腹心。从历史上发生在长江上的诸多战争来看,因为隔着长江,主动进攻的一方一般都是顺江而下,很少有溯流而上的。虽然吴国拥有舟师,但吴国地处长江下游,逆流而上进攻上游的楚国,显然对其是不利的。长江以南地区当时尚未开发,人烟稀少,交通条件较江北落后。吴军“舍舟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的军事行动,是“以迂为直”的有效运用。是吴军到达汉水东岸后没有再继续西进攻楚,却自汉水东岸东撤,这是吴军战术上的“出其不意”。吴军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还体现在“不待命而行”上。《左传·定公四年》这样描述柏举之战,“十一月庚午,二师陈于柏举。阖庐之弟夫概王晨请于阖庐曰:‘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后大师继之,必克。’弗许。夫概王曰:‘所谓臣义而行,不待命者,其此之谓也。今日我死,楚可入也’。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史黄以其乘广死。”①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544页。夫概王见到战机,但阖闾还在犹豫,夫概王当机立断,冒死罪也突入,这时的楚军对夫概王突入直攻主帅也大感意外,手足无措,兵败如山倒,吴军见夫概王部冲出,于是一齐奋进,取得了决定性的战争胜利。

吴军在柏举之战中首先通过用夫概的五千人出奇兵,逼迫楚军主将囊瓦(字子常)丢弃军队只身逃往郑国,斩杀楚军副将史黄,生俘副将武城黑,迅速拔除楚军的指挥中枢,致使楚军因失去指挥而大乱。然后,吴军大部队正面进攻群龙无首的楚军,一举将其击溃,残余楚军纷纷向郢都方向溃逃。

柏举之战后,面对溃逃、溃退的残余楚军,吴军的战术又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有时采用击溃战,有时也采用歼灭战。如清发水之战则为歼灭战。《左传·定公四年》描述清发水之战云:“吴从楚师,及清发(杜注:‘清发,水名。’),将击之。夫概王曰:‘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蔑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从之,又败之。”②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544页。吴军在此处采用“半济而击之”(《行军篇》)的策略,在部分楚军渡过清发水后,对没有渡河的楚军实行歼灭战。这也是运用了《孙子兵法》“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虚实篇》)的战术思想。即我方集中兵力,却分散敌方兵力,在局部制造我强敌弱的态势,将敌人予以歼灭。因此,总的来讲在破楚入郢之战中,吴军的战略战术是以击溃战为主,歼灭战为辅,以闪电般的行动摧毁敌军指挥中枢,以大部队正面作战击溃群龙无首的敌军,而不是主要通过杀戮将楚军从肉体上予以全部歼灭。充分体现了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

猜你喜欢

豫章吴军楚军
刘江宁作品
灿若星辰——音舞诗画《1921·豫章那个班》主题曲
豫章文化内涵研究
庸国的灭亡
“豫章书院”办成戒网瘾学校
范蠡妖阵破吴军
三十六计之抛砖引玉
范蠡妖阵破吴军
汪雷一兰 吴军 夏兆侠 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