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还需思想“拔穷根”

2018-01-23蔡文慧

农村.农业.农民 2018年10期
关键词: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

蔡文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近年来,河南积极实施精准扶贫,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打响了扶贫攻坚战。各级共同努力,多方施策,精准扶贫,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从总体上来看,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精准扶贫仍有“硬骨头”要啃,不少贫困户还存在“等着扶”“躺着要”等不思进取现象;有的贫困户只寄希望于国家优惠政策,对扶贫干部设计的致富计划持悲观态度,认为致富计划不是“没搞头”就是“搞不了”。

本文通过对河南数十个贫困县的调研,在对河南精准扶贫现状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动精准扶贫的思考和建议。

河南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河南省脱贫人口数量显著增多。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省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下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各个部门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作为全国贫困人口较多、脱贫任务较重的省份,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每年有百万人口脱贫,累计577.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5514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2017年,河南省实现106.2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完成了年度脱贫人口100万的目标,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异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展顺利,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河南省各级领导通力合作,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和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使得精准扶贫有了显著成效。2017年,河南省的贫困县脱贫人口大幅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村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贫困地区有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等方面的基本保障,兰考、滑县先后宣布脱贫“摘帽”。

精准脱贫的生动样本不断涌现。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通过各级共同努力,多方施策,精准扶贫,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河南省兰考县、滑县先后宣布脱贫“摘帽”,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生动样本。兰考县和滑县的成功脱贫之路,一方面,为全省其他贫困县、区提供了诸如以党建促脱贫,实行党员结对帮扶模式和以产业促脱贫,让所有贫困户加入村内合作社,采取入股合作、务工带动等方式促进贫困户实现增收等实践上的经验。另一方面,兰考和滑县的“摘帽”对其他冲刺在脱贫攻坚战阶段的贫困县和贫困人民点燃了必胜的决心,吹响了胜利的号角,为决胜这场脱贫战役给予了莫大的精神鼓励。

脱贫手段和经验日益丰富。脱贫攻坚中,河南总结了针对性的脱贫手段和扶贫措施。经典的有:以党建促脱贫,以产业促脱贫,以转移就业促脱贫。2017年,河南135.8万名贫困劳动力中,有101.1万人是通过转移就业促脱贫;全省实施的7412个产业扶贫项目覆盖贫困人口217.3万人次;河南通过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惠及320万农村低保对象;通过加强驻村工作管理,强化提拔重用、召回重派等奖惩激励机制,切实提高了驻村帮扶工作的实效。丰富的脱贫经验为2018年的扶贫工作提供了借鉴,将助力全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精准扶贫存在的思想脱贫问题

截至2017年底,河南省尚有贫困村3723个、贫困人口221万,其中深度贫困村1235个,深度贫困县4个。2018年是河南省脱贫攻坚工作关键的一年,要实现11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9个国定贫困县和14个省定贫困县摘帽、6.29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任务依然艰巨,精准扶贫面临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内生动力不足,也就是思想脱贫的问题十分突出:

粗放式扶贫之后遗症——“等、靠、要”思想。以往大水漫灌的粗放式扶贫带来的“等、靠、要”思想仍然固态化,给当前的扶贫工作带来了挑战。粗放式扶贫的主要特点是“定期给钱给物”,长期以来,受这种被动扶贫方式的影响,个别干部在工作方式上仍然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这种消极被动的方式培养了人的惰性,忽视了外力扶贫与自主脱贫之间的联系。更为严重的是,很多贫困户长期养成的“等、靠、要”思想禁锢着他们的思维,他们认为扶贫就是不用劳动,等着国家给钱、给物资和保障,就可以享有好的生活。这种思想认识带来的后果是,贫困户三天两头跑来伸手要这要那,而不想方设法通过自己大脑和双手来脱贫致富,总是保持着一种观望态度,想着既然是精准扶贫,总会有人给“馅饼”吃的。

人的惰性。俗话说,“勤劳使人致富,懒惰使人贫困”。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当前的扶贫工作中,最让基层干部头疼的是个别不思进取、好逸恶劳的懒人。这些有劳动能力的懒人每日游荡在外面,如村里的单身汉和街边的流浪汉,他们共同的特征是不愿吃苦受累,好不容易干起活来还拈轻怕重。懒惰摧毁了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他们却不自知,对于扶贫,懒惰的贫困户根本不期待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不热衷于开辟市场,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等靠要”。上面给的钱物少了、慢了或不合心意了,还会在背后牢骚满腹,完全意识不到脱贫致富不仅仅是政府和基层干部的事,更多的是自己要主动学会致富的本领,靠自己脱贫。

贫困户的消极悲观心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贫困户对于能够脱贫不抱有任何信心,不相信靠自己能够致富,从而盲目依赖政府“送小康”。也许是穷得久了,麻木了,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以致自暴自弃,一方面羡慕着他人的富裕,另一方面却不愿做出一点努力来改变现状,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消极悲观的贫困户在农村不在少数。“我这样没有文化的人能干什么?”是他们典型的自我麻痹话语,其实他们都有自身的特点,手脚灵活,脑子反应快,身体壮、有力气,这样的身体条件完全可以谋一份营生。

贫困乡村消极的环境氛围。乡村的精神环境氛围影响着村民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影响着村民的财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消极的环境易催生消极的心态和心理。当前,贫困村的环境整体是精神脱贫遇到的一个大难题。贫困村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整个村风都是攀比的、消极的。小康村的村民喜欢在勤劳致富和子女教育水平上较量,贫困村的村民大都好逸恶劳,整体上缺少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贫困村村民的整体思想素质是造成不良村风的关键因素。村民眼界狭窄、思维局限;淡漠子女教育,忽视家庭进步,日子得过且过。这样的环境氛围不断地瓦解着贫困户的思想,使他们故步自封、悲观失望、死气沉沉。思想上消极悲观,靠政府政策和财力并不能使其真正地脱贫,精准扶贫不仅要扶物质更要扶精神。

精准扶贫重在扶智和扶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同扶智和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和内因,如何在思想观念上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可见,只有从思想观念上立志、有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政府在思想上进行引导。思想上脱贫,政府积极引导是关键。一方面,积极开展自力更生典型事迹的宣传,培养老百姓自强精神,从而改输血扶贫方式为造血扶贫方式,即推进贫困者思想“脱贫”,自力更生地解决自身贫困问题。另一方面,不断强化对困难群众的思想教育,发挥困难群众的能动性。政府帮助他们解放思想,克服以往“等靠想”的懒人思维,让他们真正认识到,通过辛勤劳动,主动学习致富技能是可以摆脱贫困的。

干部主动调整工作方式方法。思想上脱贫,干部主动调整工作方式方法是动力。扶贫攻坚战的决胜时期,基层干部更要沉着冷静,认真踏实,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否则欲速则不达。干部们要牢记,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要坚持一步一个脚印。针对粗放式扶贫带来的“等靠要”思想,干部应主动调整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重复以往只给钱物不给技术的输血式扶贫老路,干部应多到群众中去,密切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心声,调研分析贫困户的致贫因素。增强与贫困户的交流,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这是培育脱贫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

社会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气氛。思想上脱贫,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气氛是核心。全社会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为准则,努力克服“等、靠、要”的懒惰思想。积极向上的氛围能够充分调动起贫困群体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国家政策、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埋头苦干,积极投身于工作中去,不断提高致富能力,真正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根本思想转变。

需要思想“贫困”者自身努力。思想上脱贫,思想“贫苦者”自身努力是根本。扶贫首先要扶智和扶志,贫困群众自身的智慧和志气是脱贫的内生动力,是决定性的内因。思想“贫困”者要紧跟政府和社会的步伐,要破除“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敢闯敢拼的精神,抢抓机遇,奋发有为。要积极响应精准扶贫政策,在思想上正视自己的贫困原因,消除“贫困”思想,实现全面小康。

“有志者事竟成”,脱贫攻坚战虽然艰难,但只要政府和群众通力合作,啃下思想观念滞后的硬骨头,就能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面“摘帽”的目标,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现代化新征程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山西省58个贫困县产品将陆续走进84所高校
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隐形贫困人口
山西已实现4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153个:全国153个贫困县已摘帽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