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水利设施的荒废现象及其治理

2018-01-23李志强

农业经济 2018年4期
关键词:水利设施农业

◎李志强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是农业生产发展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水利设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备条件,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建国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水利设施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在农业灌溉上改善了基础条件,而且还通过不断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使得广大农民群众在抗旱保收方面有了保障,在增效增收方面有了提高。[1]基础强则农业丰,农业丰则农村富,农村富则国家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兴建能更好的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田,能更还地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繁荣发展奠定基础。发展良好的农村水利设施是在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化条件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

一、目前农村水利设施的荒废现状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个缺水怕旱的行业,解放前的中国曾经“靠天吃饭”,农业基本上是受大自然摆布,旱灾频繁,尤其是北方,大多数地区缺少雨水,土地不能灌溉,旱情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2]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开始大兴水利,二十世纪中期,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泛且深入地开展起来。广大农民积极响应党中央“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以解决农业用水和抗旱问题为目标,开掘新河道、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于是震惊中外的“人造天河”红旗渠成功建立,刘家峡、盐锅峡、青铜峡等顺利竣工,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到七十年代末,水利设施已经成千上万,农业灌溉面积已经翻了三番。由此农业变水害为水利,基本上消灭了大面积干旱现象,扭转了几千年来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局面。农村水利设施能提高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在农村抗旱夺丰收、防汛保平安方面有很大贡献。然而,如今许多农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大规模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都已经荒废掉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报废严重。现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于土地的依赖性不是那么强烈,积极性也不高,农田灌溉者寥寥无几,公用的水井早已闲置并坏掉。有些地区甚至出现灌溉总站系统基本报废,灌溉水渠大多荒废,土渠分散灌溉跑冒滴漏严重的现象,农业水资源利用率甚至只在10%左右。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在工程建成时存在标准低、质量差等问题,加上农村资金力量有限,部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急需更新改造,尤其是小型灌溉渠道,垮塌毁损严重,运行效益严重下降,基本上难以为继。

二、农村水利设施出现荒废的原因

(一)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标准普遍偏低,老化现象严重

我国现有的农村水利设施大多兴建于20世纪70年代前后,受当时“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许多水利工程质量不高,加上在水利设施建设中,不少形式主义和瞎指挥作乱,违背基本建设程序,重建轻管、重大轻小、种骨干轻配套、种数量轻实效,造成许多遗留问题。如今,过去修的抗旱防洪的水利设施已经失去原有的功能,小塘、小堰淤塞了,支渠、小渠崩塌了,甚至一些干渠也残缺不全,不仅在大旱大汛时发挥不了作用,就连小旱小汛时也无法使用。

(二)农村水利设施主体出现缺位,多数疏于管理

自农业税费改革以来,农村水利设施的效益仍在衰减,部分基层政府官员不注重抓好农业,认为抓农业、修水利的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不容易树形象和出政绩,在这种不正确的政绩观影响下,直接导致了农田水利设施主体缺位、无人管护而处于任其荒废的现状。另外,农村农民在思想认识上将农村水利设施视为公共产品,理应政府或村委会统一管理和维护,政府疏于管理,农民无权管也不愿管,进而造成农村水利设施荒废失修,直接威胁农业发展。

(三)农村水利设施融资分散,整体投入不足

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农民这三者都应该是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者。地方政府负责管理维护,金融机构负责资金注入,农民则是劳动力资源的投入。目前,在这三个投入主体中,地方政府一心向着“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迈进,忽视了农村水利设施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金融机构因农村水利设施投资大,风险高、投资回收期长等原因,对农村水利设施这种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动力不足;农民则视农村水利设施为集体公用设施,大多数都是“只用不管”。那些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农村水利设施在融资分散、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面临着失修、坍塌、毁损等问。一遇到旱涝洪灾,只能望洋兴叹、到处告急。

(四)农村水利设施“后劲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

我国虽然灌溉技术历史悠久,但是就水利设施的总体来看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许多水利设施用水效率很低,渠道大多数没有衬砌,跑水、漏水现象十分普遍。水资源大量流失,农民用水成本增加,由于政府资金有限,农民“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水利设施越闲越荒、越荒越少、越少越缺,农民利用水利设施的积极性反而降低,水利设施的吸引力和效益也越来越低。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呼声越来越高,旧有的农村水利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高效、节水、省时、省钱的需要,水利设施不能与时俱进,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加之后续发展不充分,底子薄、功能小,无法激活农村的重大发展需求,农民对其用之无益、弃之可惜,只能有而不用,从而形成水利设施的撂荒现象。

三、农村水利设施荒废的治理措施

(一)加强监管,强化农村水利设施监管主体责任

农村水利设施种类和功能多,分布广泛,应根据农村水利设施的功能作用实行统一布局、科学管理,明确各个水利设施的使用和管护主体,强化农村水利设施监管主体责任。要配备农村水利设施的基层负责人,并在各村成立分管水利设施的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农村水利设施的监管工作,抓好水利设施从建设到运营以及后期维护方面的工作。加强检查管理,做好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使得农村水利设施时时有人抓,处处有人管。另外,农村水利设施本身具有公益性和群众性的特点,还需要政府和群众共同出力,协同监管,努力避免农村水利设施出现荒废局面。

(二)广辟渠道,加大农村水利设施资金注入

随着改革的深入,“三农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近年来,大旱频发,洪水常见,将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不足和修护不力问题暴露无遗。曾经显赫一时、发挥巨大历史作用的农村水利设施,如今却被日渐忽视、遗忘甚至废弃,到真正派到用场时,只能表现得捉襟见肘、无能为力。为此,必须广辟渠道,加大农村水利设施资金注入,才能确保农业的稳产增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增强后劲。一方面要努力搭建水利设施运营的融资平台,引导金融资源更多的投向农村水利设施,让荒废的农村水利设施尽快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来;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注入力度,集中财力,重点整合农村荒废的水利设施,充分利用政府财政资金并吸收社会资本做好农村水利基本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村水利设施的利用率,使得农村水利设施更具活力、更具持久力,从而发挥其最大使用效益。[3]

(三)求真务实,摆正农村水利设施在农业发展中的战略位置

当今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期,过去旧有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陷入“超期服役”阶段,多数已经不能继续适应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在不断削弱,“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农村水利设施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也受到影响。水渠干涸、地表干裂、农作物干枯、连续无降雨记录警示我们:粮食安全要靠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水利设施是否健全密切相关。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高度来讲,必须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摆正农村水利设施在农业发展中的战略位置,切实抓好各项农村水利工作,解决农村水利设施出现的荒废问题,降低农村水利设施的毁损率,提高水利设施使用年限和使用效益,实现农村生产的有效排涝和灌溉,促进农村水利设施规范化、正常化发展,确保农村水利设施运营发挥长期效益。

(四)积极探索,寻求农村水利设施建管新模式

传统的农村水利设施有的尚未配套健全,有的早已经报废,农村组织化程度普遍不高,只靠水利设施维护和提供资金支持,很难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求。要解决农村水利设施荒废问题,需要积极探索,坚定不移地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寻求农村水利设施建管新模式,与时俱进,进一步探索和拓宽农村水利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4]例如,积极创建现代水利设施发展新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各村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经济条件采取与之适应的水利设施建设及管理模式,提高水利设施利用效率,推进农村各项水利事业健康发展;改善落后的水利设施,立足长远,综合考虑生产、生活、防汛、抗旱、生态等多种因素,合理规划布置重要水利设施;建立健全的基层水利设施服务体系,适应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农村水利设施的社会经济效益等。

[1]杨向阳.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5(04):47-48,12.

[2]杨英法,杜献宁.河北解放前历代农田水利设施状况考[J].经济视角(中旬刊),2011(12):176-177.

[3]李国英.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J].中国水利,2011(23):1-3.

[4]杨英法.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J].人民论坛,2016(25):98-99.

猜你喜欢

水利设施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民生设施非“摆设”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