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门市迈开村级经济多业态发展新步伐

2018-01-23范灵燕

上海农村经济 2018年1期
关键词:强村新桥海门市

■范灵燕

近年来,江苏省海门市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强村富民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合力、加大政策扶持增强发展活力、注重典型引路提升发展能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探索农村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切实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步入快车道。2016年,海门市239个村组集体总资产13.42亿元,村均561.52万元。村级总收入2.24亿元,村均93.76万元,其中村经营收入1.72亿元,同比增长16.44%,村均71.81万元。实现村经营收入3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村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村186个,占77.82%。

一、股份合作类——探索股份合作机制,拓宽强村富民路径

长圩村过去是一个典型农业大村,人多地少,村级集体经济底子薄。该村结合实际,大胆探索,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做大做强农业产业,走出了一条依托合作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路子,村经营收入从2010年的2.26万元增长到2016年的58.59万元,6年间增长了近25倍。

(一)搭建组织保障平台

长圩村始终把组织保障作为完善股份合作制的根本举措,由村干部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04年起,4名村干部带头带领农民种植露地蔬菜。为更好地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2007年成立海门市余东镇欣乐露地蔬菜专业合作社,当时入社社员119户,总资产2200万元。该合作社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理事长,合作社与村两委分清事权、财权,实行独立核算。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先后建成钢架大棚蔬菜基地1329亩、蔬菜育苗中心15亩、露地蔬菜680亩。2016年合作社新增1078名成员,覆盖全村农户。目前,海门市余东镇欣乐露地蔬菜专业合作社、海门市欣乐农机专业合作社、海门市余东镇长圩村农副产品购销批发配送物流中心,两社一中心成为长圩村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基地。

(二)筑牢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合作社10多年的运作,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合作社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实现了规模经营,形成了“传帮带”,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利益联结方面,合作社坚持成员利益最大化,把利润分配分为社员利润分红、鼓励分红、投资再发展资金和村集体利润上缴。利润的60%按照成员交易量(额)分配;10%的鼓励分红,鼓励一些为合作社做出重大贡献的农户,形成合作社与成员之间的共同利益机制。2016年实现销售产值1622.5万元、利润31.7万元,利润返还19万元,平均带动每户农户增加收入2000元。

(三)拓宽运作模式内涵

合作社的发展为农村土地经营创造了新的模式,加快了土地流转扩大了流转规模,降低了生产成本,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合作社先后注册了“绿圩”和“天添菜”两个蔬菜商标,拥有绿色食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12个,生产的特色蔬菜畅销上海、杭州、常州、苏州、南通等大中城市。2015年成立了海门市圩民蔬菜专业合作联社,打造绿色可持续循环利用的合作社联合体。合作社还成立了蔬菜配送中心,为学校和企业送上绿色新鲜的蔬菜。

二、资产盘活类——三次产业齐发力,村营收入倍增长

新桥村属正余镇镇区所在村,全村共有2177亩耕地。该村紧紧围绕强村富民发展目标,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村内现有中、小型企业28家,国家级农业示范项目1个,市级项目3个,游泳池、餐饮业、旅馆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新桥村采取一、二、三产齐抓的方式,村经营收入实现倍增,2016年村集体经营收入129.29万元。

(一)突出资源整合,实现集体经济“根深叶茂”

盘活存量资产,建设标准厂房,将资产和资本转化为集体增量资源,是新桥村增加村经营收入的主要途径。该村利用正余镇工业集中区东区建设,一批企业纷纷入驻正余的契机,由村经济合作社投资,新建了3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与此同时,将原有倒闭企业老厂房整修后重新出租。目前标准厂房已进驻3家企业,每年为村里增加经营收入28万元。老厂房的出租,也为村里增加了2万元收入。

(二)突出结构优化,实现一产增收“开枝散叶”

发展农业项目,获取资源性收益,是新桥村壮大村集体经济又一措施。新桥村流转了500多亩土地,新建了农业园区,并投入70多万元,在区内建成了1500米水泥路和3座农桥,优化园区条件,吸引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入驻。总投资3000万元的鸿伟水产公司正式入驻后,建成了占地300亩的集育苗、养殖、加工于一体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园,仅这一项目就为村里增加了10多万元的经营收入。目前新桥村已建成百亩蟹苗基地、百亩葡萄园基地、百亩水产综合养殖基地等多个农业项目,源源不断地为村里拓宽经营收入渠道。

(三)突出产业链延伸,实现三产助阵“遍地开花”

正余镇工业经济发达,外来打工者有1000多人,服务业也随之蓬勃发展,许多经营户在马路边摆起了夜排档。新桥村村委看准时机,投入10多万元,对正余大桥北侧、省道335线南侧一块空地实施改造,铺设水泥地面,完善水、电设施,为夜排档经营户提供场地。目前已吸聚10多个经营户落户,有力开拓了通过租赁经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的途径,还大大改善了镇区域环境。

三、发展物业类——走好融合路,奏响“化茧成蝶”新篇章

包场镇灵树村是海门港新区港西大道入口的南大门。全村总区域5.8平方公里,耕地2756亩,其中高效农作物面积2180亩;下辖村民小组33个,人口4008人。该村原来是一个负债累累的穷村,近年来,通过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工业经济和物业经济,如今迅速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强村,2016年村集体经营收入达到144.6万元。

(一)发挥区位优势,发展物业经济

灵树村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已经超过40家,其中销售超亿元的企业2家,成为村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主动策应沿海开发,配套沿海开发,利用336省道和港西大道从村穿过的优势,发展物业经济,建造了全市村级最大的内置式市场,物业经济已经成为村经营收入新的增长点。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经济

灵树村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从10年前的80亩发展到现在1200多亩的现代农业园区,奏响了生动的田野之歌。总投资6000多万元的南通滨鳄湖生态休闲农庄,掀开了灵树“绿色生态”旅游产业的新篇章,填补了海门市大型特色养殖、观光的空白。

(三)借助工业东风,实现强村富民

灵树村企业多,村党委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希望企业多多招聘本村的农民进厂务工,让产业发展既能增加村集体收入,更能拓展农民致富空间。目前,全村有700多名农民到厂里工作。从土地解放出来的农民,借助工业这股东风,有的进厂工作,有的做生意赚钱,有的成为农业工人,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近几年设施农业的发展又催生了一批农业钟点工,全村共有300多个农户成为了设施栽培基地上的“农业工人”,年收入至少在万元以上。

四、土地利用类——做足土地文章,激活集体经济

启文村位于悦来镇最西部,全村总耕地面积2693亩,农户承包耕地面积2572.56亩,是南通市第一轮经济薄弱村。近年来,该村紧扣高标准农田建设,用好用足农村土地政策,盘活增加土地资源,提高土地流转效益,用5年时间一举摘掉了薄弱村的帽子,从经济薄弱村一跃成为经济强村。村经营收入由2010年的2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120万元,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1.43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672元。

(一)流转土地,构筑农业开发平台

2012年春,该村流转土地500多亩,建设高效设施大棚,利用政策倾斜优势,积极申报农业项目,通过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三级财政资金扶持,建成了500多亩的高效设施园区出租、发包给大户,增加村营收入25万元。

(二)整理土地,提升集体资源效益

在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高效农业的进程中,村两委看到,向土地要效益,得先破解土地分散、不成片的不利局面。启文村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流转、项目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削平田埂、平整土地、填平废沟呆塘,增加集体可耕地面积。依托农业基地,加大农业招商力度。2016年发展了300亩的桃园项目和300多亩的稻麦轮作田项目。用好用足溢出的耕地面积,每年增加经营收入37万元,解决了闲置劳动力100人的再就业,增加村民总收入150万元。如今,启文村的高效设施农业园区还在不断扩大中,建成面积已达千亩,年增经营收入达90万元。

(三)“用好”土地,稳固经济发展基础

土地资源盘活了,农业园区火了,启文村两委班子的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了。如今,启文村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积极创新,不断出招。通过采用集体自办、能人领办、入股联营等形式,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16年,依托500亩水稻基地,建立海门文旺谷物专业合作社,进行稻米深加工,成功注册“蕃亩园”商标,进行精包装销售,成功打响品牌。2017年,启文村将继续流转土地500余亩,大面积进行稻麦轮作的种植,持续稳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猜你喜欢

强村新桥海门市
新桥国际机场昆虫群落与鸟类发生的相关性
汽车车身无损修复技术应用分析
我多想去看看
积极探索新时代“强村”新路
——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改革调研报告
“强村领航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江苏省海门市龙信幼儿园活动掠影
富民强村的老区村好书记——厦门市翔安区大宅社区党委书记陈锦芳
吃火锅的发现
再别新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