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子學”摭論

2018-01-23陳志平

诸子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根基

陳志平

内容提要 “新子學”是對西學滲透日深的焦慮的産物,是在學界日益反思西學弊病、中華話語體系未能完成建立的當口而出現的新事物。其誕生之初,即承擔着文化再興的使命,因此它不僅是一種學術理念,更是一種文化號召。要以傳統子學爲資源,爲當下的文化難題提供借鑒,以建立具有中華話語特色、符合中華思維習慣的思想體系。“新子學”或爲一家學派之全新發展,或爲諸家學派精華之融合,其具體形態未定。

關鍵詞 “新子學” 根基 西學 形態

2016年10月臺灣舉辦了“新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這是大陸以外地區第一次舉辦“新子學”專題討論會,標誌着“新子學”開拓的深化和影響的擴大。筆者有幸參加了此次會議,聆聽了“新子學”倡議者方勇教授的演講和與會代表的高見。此次會議中,入會代表對“新子學”的提倡充滿了讚許,對其發展前途充滿期待;然也有代表對“新子學”新在何處,仍有疑惑。其實這個問題在“新子學”倡議之初,在大陸就有同樣的質疑,時至今日,似乎也還没有完全消除。

考鏡源流,辨章學術,筆者認爲要討論“新子學”的新,還是得從“新子學”産生的基礎論起,只有弄清楚“新子學”倡導的背景以及其所針對的現實對象,才能明白其新之所在。至於新的具體表現,乃是“新子學”的將來會呈現的形態問題,本文也略加揣測。而將“新子學”定位爲學術討論抑或是文化倡導,也與其本初倡導的基礎密切相關。

一、 崛起在大一統時代的“新子學”

從莊子的精深研究,到“諸子學的全面復興”號召的提出,再到“新子學”的倡導,倡議者以自己的學術素養和宏大氣魄引領了子學研究的時代之風,也顯示了“新子學”發軔之初堅實的學術基礎,而絶非心血來潮的口號呼喊。然根據子學發展的歷史,諸子學之興起和復興均在亂世,何以在當下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社會小康之時重提“諸子學的全面復興”,以“新子學”相號召呢?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云:“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説,取合諸侯。”此明確指出諸子之興起,與時代關係密切,乃在“王道既微,諸侯力政”之戰國動蕩之時。而據筆者觀察,後世諸子學之復興,亦均在社會板蕩之時。

子學的繁榮昌盛有四個時期,一是先秦時代,二是魏晉時代,三是清中期,四是民國時期。此四期又可以分爲兩種情況,一是亂世的子學,二是治世的子學。亂世的子學包括先秦時代、魏晉時代和民國時期。治世的子學則是清中期。

先秦時期諸子的興起,與戰國時“王室衰微,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密切相關。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提到殷周之際的變革,云:“欲觀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異於商者: 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並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諸侯之制。二曰廟數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數者,皆周之所以綱紀天下,其旨則在納上下於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注]傅傑《王國維論學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頁。春秋時期,周人尚能守此道德,然至戰國時期,天下“争於氣力”(《韓非子·五蠹》),“貴詐力而賤仁義,先富有而後推讓”(《史記·平準書》)。舊道德、舊秩序解體,社會急需建立新道德、新秩序,於是諸子各以其才,展開對社會的批判和拯救,百家興起。劉向《戰國策書録》云:“周室自文武始興,崇道德,隆禮義,……及春秋之後,衆賢輔國者既没而禮義衰矣,……仲尼既没之後,田氏取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禮讓而貴戰争,棄仁義而用詐譎,苟以取强而已矣。……晚世益甚,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争權,蓋爲戰國,貪饕無恥,競進無厭,國異政教,各自制斷。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争强,勝者爲右,兵革不休,詐僞並起。當此之時,雖有道德,不得施謀,有設之强,負阻而恃固,連與交質,重約結誓,以守其國,故孟子、孫卿儒術之士,棄捐於世,而遊説權謀之徒,見貴於俗。”戰國禮崩樂壞,諸子乃興,此爲學界所知之共識,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而東漢末年,社會亦動盪不安,朝廷有外戚宦官專權,民間有黄巾大起義,中央大一統集權的王朝逐漸土崩瓦解,維護其統治的天人神學也日漸崩潰,經學變得迷信和繁瑣。政治的動盪,造成了人們思想的無序和混亂,社會急需新的思想來解決現實政治問題。因此,不少學者和政治家就從古代的思想武庫中尋求法寶,諸子百家開始復興。漢末曹操崛起於北方,主要依靠的是法家思想。曹氏出身於非儒家的寒族,本就對儒家思想缺少尊崇。而曹操性灑脱,多權謀,治國治軍均以法家爲主,“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注]《三國志》卷一《武帝紀》史臣陳壽評語。。《文心雕龍·論説篇》云:“魏之初霸,術兼名法。”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篡位,建立魏朝。爲了鞏固政權,拉攏人心,曹丕一改乃父曹操以法家權謀治國的策略,輕刑罰,薄賦税,禁復仇,禁淫祀,頗有道家曠達無爲之氣。傅玄指出:“近者魏武好法術,而天下貴刑名;魏文慕通遠,而天下賤守節。”[注]《晉書》卷四七《傅玄傳》載玄上書。此實則是統治者在依據時代變化不斷調整統治策略,嘗試選取不同的思想資源來爲己所用,亦足以證明此時思想界的無序。漢末至魏這一段時期,思想界在混亂中尋求治國的武器,先秦百家的學説成了現成的選擇,諸家處於競争互補之中,活躍者爲法家、名家、儒家和道家。

清末民國時期,子學再次復興,“從前作經學附屬品的諸子學,到此時代,竟成專門學。一般普通學者,崇拜子書,也往往過於儒書,豈但是‘附庸蔚爲大國’,簡直是‘婢作夫人’了”[注]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頁。。此一方面和西學東漸,國内西方思想、哲學研究的繁盛有關。此時諸子學更加系統條理化,可以説,諸子的現代之路是在西學的刺激下被動地做出的反應。“在哲學史或思想史的敘事框架内,諸子學興盛起來。可以毫不誇張地説,如果没有西方學術範疇及敘事框架,就不會呈現民國時期‘諸子學’的輝煌成就。”[注]宋紅兵《國學與近代諸子學的興起——民國諸子學的價值(代序)》,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另一方面,諸子學的興盛也與時代政局有關。晚清以來,朝政腐敗,列强侵略,民不聊生,儒學破産,“促使愛國學人從先秦諸子那裏尋求可資救世的思想資源,試圖改變現狀”[注]同上。。

從先秦、魏晉、晚清民國看,諸子學之興起均産生在社會動蕩不安之時。唯一的例外是清中葉子學整理的興盛。明末清初以來,古學復興,學者如楊慎、胡應麟、姚際恒等漸能跳出五經,博涉兼采諸家學説,這其中就包括諸子學,然他們“只是將子學研究作爲經學研究的附庸進行對待的”[注]《清代諸子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95頁。,“子學並不是明末清初之際學術發展的主流,更多地是儒學的附庸”[注]同上,第98頁。。此風至清中葉漸成張大之勢,古代的諸子著作均被整理。如果説此時子學興盛發達,其更多的只是子書的整理和校勘的成績突出,其實子學依然是他種學術如考據學的附庸,“可以説,清儒對先秦子書的全面整理和校勘是緣於求證經、史的需要”[注]同上,第144頁。。諸子學之核心——思想——並未復興。

從子學發展的歷程看,當社會動蕩,主流思想瓦解崩潰,需要新的思想資源時,先秦諸子往往是可以借鑒挖掘的重要資源庫,而且是現成而又有效的,故此時子學興盛,諸如魏晉、民國均是如此。一旦社會穩固,就會形成日益統一的思想,百家争鳴式的子學往往没落。而清中葉子學的興盛僅僅是文獻整理的繁盛,并不是子學思想的繁盛,我們可以説此時從學術的角度看,子學復興,但從文化思想的角度看,子學依然是沉寂的。

以史爲鑒,今天倡導“新子學”,適逢四海一統,社會安定,那麽提倡的背景根基是什麽?是否突破了歷史規律?

筆者在此想指出的是,子學的繁榮昌盛的根本原因是其現實針對性。先秦、魏晉、民國子學發達,皆根源於此。雖然此三個時代均非治世,但並不能由此得出亂世子學就興盛的結論。子學興盛其實是舊傳統、舊思想的破滅,思想家奮其智能,爲建立一新的思想、新的秩序努力的結果。先秦時代,“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當今争於氣力”,是西周初年的道德解體,導致諸子百家的興起;東漢末年則是天人神學的崩潰,儒學的衰退給了百家復興的空間;民國則是封建舊傳統的垮臺,西學的進入,激活了諸子學。準確地説,並不是亂世出諸子學,而是文化出現裂痕甚至斷裂時,才有諸子學生存的空間。百家之所以争鳴,首先得有文化“縫隙”。而文化的斷裂又往往出現在亂世,尤其是王朝更替之時,故而給人以諸子學是亂世之學的印象。這也就能解釋清中葉的諸子學繁盛爲什麽不能是思想復興了,因爲那時思想界没有鬆動的迹象,無需諸子思想來爲其提供借鑒。

如此來反觀“新子學”,其崛起的基礎是什麽,其現實針對性何在?筆者認爲,當下處在一個全新的時代和環境,遇到了歷史上從來没有遭遇過的情形。“新子學”崛起的現實基礎是對西學流弊的清醒認識,是對西學滲透日深的焦慮的産物。

一百多來年,學界對西學經歷了恐懼、歡呼、吸收、反思的歷程。僅就諸子學而言,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的命運最有參考價值。1918年胡適依傍西學系統寫成《中國哲學史大綱》,樹立了哲學史寫作的“典範”。“《中國哲學史大綱》所提供的並不是個别的觀點,而是一整套關於國故整理的信仰、價值和技術系統。换句話説,便是一個全新的‘典範’。”[注]余英時《中國哲學史大綱與史學革命》,收《重尋胡適歷程》,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版,第230頁。一夜之間,洛陽紙貴。然1920年代後期,對此書質疑批評之聲不斷。當年蔡元培序言認爲:“我們要變成系統,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學史。”[注]《中國哲學史大綱》蔡元培序,收姜義華《胡適學術文集·中國哲學史》,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1頁。此時卻成爲《中國哲學史大綱》的最大缺憾:“以現代自覺的統系比附古代斷片的思想,此乃近今治中國思想史者之通病。……以統系化之方法治古代思想,適足以愈治而愈棼耳。”[注]張蔭麟《評馮友蘭〈儒家對於婚喪祭禮之理論〉》,《大公報·文學副刊》1929年7月9日。以致胡適寫作《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時,亦覺使用哲學史不妥,而改用思想史稱之[注]此節參桑兵《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術》第七章《横看成嶺側成峰: 學術視差與胡適的學術地位》,中華書局2008年版。。這也注定了民國諸子學在文獻整理、體系系統化方面成績斐然,但在思想創新無所建樹,其學術層面的成就遠大於文化層面。

時至今日,西學在中華大地的流弊日益凸顯,甚至于思想界處於“失語”的狀態,如果我們離開了西方哲學和思想的名詞術語、話語體系,似乎就無法言説我們祖先的思想了。然而清醒的學者都知道,那只是削足適履,用西方的價值和標準來規範我們的古人罷了。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的思想在哪裏呢?我們如何用自己的話語體系和術語來表達我們自己的見解呢?

故而筆者認爲,對西學的反思和批判,以古代諸子經典爲參照系,重建中華特色的話語體系,這是“新子學”得以倡導的最重要原因。“新子學”提出的時代背景,針對的就是西學的氾濫。

故而“新子學”自其誕生之初,即承擔着文化再興的使命,它是在學界日益反思批判西學弊病,中華話語體系未能完成建立的當口而出現的新事物。不言而喻,“新子學”不僅僅是一種學術理念,更重要的它是一種文化號召。即以傳統子學爲資源,爲當下的文化難題提供借鑒,以建立具有中華話語特色、符合中華思維習慣的思想體系。

另,或有以爲“新子學”另爲針對儒家。平心而論,今天這個時代,傳統儒學早已没落,新儒學也日漸式微,處在社會邊緣苦苦掙紮,“新子學”大可發揮“費爾潑賴”精神,没有必要對其進行碾壓。且從學術淵源來看,儒學和子學本是同根而生,儒學也是倡導“新子學”的思想來源之一。從這種意義上説,儒學是“新子學”的同路人,而當下“新儒家”發展的取徑和歷程可以給“新子學”頗多的借鑒。

二、 聚合還是裂變:“新子學”的形態

“新子學”將來以何種形態呈現出來,不同的學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筆者在此僅僅根據諸子學派的歷史形態,略作討論。

筆者覺得,根據歷史經驗,“新子學”呈現的形態不外乎兩種,一種是百家學派之新,即新百家,如新儒家、新墨家、新法家等;一種是融百家思想爲一,形成一種全新的子家。

在子學歷史發展中,屢有百家争鳴,再鑄偉辭,諸家如鳳凰涅槃,學派焕然一新,後世學者重寫學術史時,多喜以“新”字標目,如歷史上就曾出現過新道家、新儒家、新法家之稱。熊鐵基在《秦漢新道家略論稿》中認爲:“我們認爲秦漢之際的道家,應該被稱爲‘新道家’,《吕氏春秋》和《淮南子》這兩部書是‘新道家’的代表作。”[注]熊鐵基《秦漢新道家略論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頁。熊氏認爲它們首先應該屬於道家,因爲它們的指導思想和中心思想,是“自然無爲而無不爲”的道,具有道家的基本特色。而之所以冠以“新”字,是因爲“這種‘道家’和老、莊那樣的‘道家’,既有密切的聯繫,又有很大的區别,所以我們稱之曰‘新道家’。”[注]同上。相較於老、莊道家,“新道家”新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由批判儒墨變成了“兼儒墨,合名法”;二是由逃世變成了入世;三是發展了老子天道自然無爲的思想,把它創造性地運用到人生和政治上去了,這點是最主要的[注]熊鐵基《秦漢新道家略論稿》,第6、7頁。。按照熊氏的邏輯,似乎凡是發展了舊學派、舊思想的,都可以冠以“新”字。爲該書寫序的蕭萐父就認爲:“秦漢之際,法家思想是否也有新發展?是否形成了新的法家?回答應該是肯定的。”[注]蕭萐父《秦漢之際學術思潮簡論(代序)》,《秦漢新道家略論稿》,第10頁。“至於秦漢之際的新儒家,雖然政治上長期被黜,而在理論上卻不斷地得以發展。”[注]同上,第11頁。漢文景之時,“思想領域則比較活躍,道、法、儒並存而互黜中,各自營造學術體系,思想上互相吸取,原則上各有重心,事實上形成了三種具有新的時代特徵的主要思潮,即新道家、新法家和新儒家。”[注]同上,第14頁。

而在民國時,則出現過“新法家”的倡導。如常燕生以爲:“中國的起死回生之道,就是法家思想的復興,就是一個新法家思想的出現。”[注]常燕生《法家思想的復興與中國的起死回生之道》,1935年《生物史觀研究》。陳啓天則倡導法家思想的復興,將法家思想中適用的部分和近代的民主、法治等世界思想參合,形成新法家:

法家既因有點合於近代中國的時勢,而有復興的傾向,那麽又是如何的復興呢?這個問題可從兩方面略加説明。先從思想方面説,就是舊有法家思想的重新估價,與近於中國法家思想的外國學説之輸入。再就實際方面説,如英法聯軍至甲午戰役年間的自强運動,……民國以後若斷若續的學生愛國運動或救國運動,多稍許含有法家思想的傾向。……最後我們還須補説幾句的: 便是近代法家復興的傾向,並不是要將舊法家的理論和方法完完全全再行適用於現代的中國,而是要將舊法家思想中之可以適用於現代中國的成分,酌量參合近代世界關於民主、法治、軍國、國家、經濟統制等類思想,並審合中國的内外情勢,以構成一種新法家的理論。這種新法家的理論成功之日,便是中國得救之時。有志救國的人們,努力建立新法家的理論,並且努力實行新法家的理論吧![注]陳啓天《法家的復興》,見《中國法家概論》第六章,中華書局1936年版。

可見,因思想的發展,而在學派前加“新”字以區别於舊有的思想,由來已久,在諸子學研究領域也較爲習見。“新子學”以“新”爲倡導,以區别於舊子學,亦屬新時代思想、學術的新發展,無可非議。然此子學之發展,是指子學的全面之新發展,還是指某一學派之新發展,似還可以討論。如果“新子學”僅是指某一學派的創新發展,則各學派前均可以加“新”字,一如秦漢之新道家、新儒家、新法家,而各家之蓬勃發展,即是“新子學”之新氣象。此或爲“新子學”發展途徑之一種。

陳啓天的思路是舊法家中也有好的、合用的成分,如能吸取和當下的時代思想結合,就能産生新的法家思想。如果順此思路繼續演推,則百家思想均有在當下看來合理的適用的成分。如民國時陳柱尊呼籲:“吾以爲今日欲復興中國,莫急於復興儒家之立誠主義,道家之知足主義,法家之法治主義,墨家之節用主義。此四者爲中國民族今日之最缺乏者。唯其缺乏此四者,故外患日深,内亂不息。長此不已,不獨有亡國之虞,且將有滅種之患。故提倡復興此四者,實爲今日對症發藥最急最要之國。”[注]陳柱尊《中國復興與諸子學説》,《復興月刊》第一卷第十期。1936年,張岱年在《中國哲學中之活的與死的》中認爲:“中國舊哲學雖是過去時代的,其内容則非完全過去。中國舊哲學中,有一些傾向,在現在看來,仍是可貴的、適當的。這可以説是中國哲學中之活的。”具體説,提倡人我和諧之道的人生理想論等六點是“活的”,是“舊哲學中歷久常新的”。先秦哲學最主要學派是儒家、墨家、道家,“儒家不主出世,而又主張不沉溺於俗務,企圖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理想;不主獨善以遺世,亦不講極端刻苦捨己爲人,而以内得於己外得於人爲至極。這些,是儒家的優長”;“墨家的兼愛犧牲爲群忘己的精神,實爲現在中國所需要”;“道家在宇宙論頗有貢獻”。文章還指出:

究竟真理之獲得,是累積的努力之結果;因而過去的學説内容中,亦必有非完全過去的成分存在。然而,假如舊學説中有一些觀念,在後來能復活之時,也必須有所變易,只能是表面上復返於初,不會是真實的復返於初。

張岱年所論頗爲辯證,然而問題是儒、道、法、墨等諸家學派之復興,是復興爲新儒家、新道家、新法家、新墨家,還是融四家爲一,即融合“儒家之立誠主義,道家之知足主義,法家之法治主義,墨家之節用主義”,形成一全新的子家呢?卻無人給出答案。而後者,抑或爲“新子學”發展的另一種途徑——熔鑄百家,綜合諸家思想爲一。

取百家之所長,融爲一體,形成一種全新的子家。從理論和歷史看,這種情況是完全存在的。如西漢初年,“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思想,這種思想,當時人司馬談稱爲道家(即上引熊鐵基所謂的“新道家”)。東漢以來稱之爲雜家的諸子學派也是“兼儒、墨,合名、法”。雖然後世對此道家和雜家多有争議,但可以肯定,諸家確實可以總而爲一。如以一家爲基質而兼融百家,則往往可以形成諸如新道家、新儒家之類的學派。如兼涉百家,並無軒輊之分,則可能形成雜家。

今人提倡子學,多以爲子學諸家思想中有部分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具有時代價值,可以爲當下所用,此誠然不錯。然擷出諸家精華,是繼續在該學派内部的邏輯理路和思想體系中發展,一如上文所論之“新道家”——從本質上講,其還是屬於九流之一家?還是融合百家思想爲一,即如雜家之“兼儒、墨,合名、法”,形成新的雜家,或者形成全新的子家?

“新子學”的發展,目前形態未定,其究竟是獨立於九家之外的一種全新的子學思想或流派,還是融百家思想爲一,抑或以一種思想爲基質,吸收其他諸家思想,其尚如腹中的胎兒,將來會長成什麽模樣,還很難判定。

當年胡適因研究墨學,而間接和章太炎發生了争議。章太炎致信章士釗,指責胡適“未知説諸子之法與説經異”,而胡適則回應以爲“經與子同爲古書,治之之法只有一塗,即是用校勘學與訓詁學的方法,以求本子的訂正與古意的考定”。現在看來,胡適確實模糊了諸子學與其他學問的區别。諸子之學,自有其獨特的研究範疇和研究方法,“真治諸子學者,視治經史爲尤難”[注]湯志鈞《章太炎年譜長編》,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661頁。。今天,如能挖掘子學之思想,建立起中華特色的諸子學體系,此自當是“新子學”題中之意。然由此繼續前行,將諸子百家思想繼續發揚光大,倡導者實現從諸子學史研究專家向思想家、新子家的跨越,甚至建立中華特色的思想學術話語體系,則是“新子學”更大的愿景。

猜你喜欢

根基
“想明白,说清楚”是学好数学的根基*
南通余东镇强举措 严落实 筑牢安全发展根基
绷紧思想弦 打好持久战 筑牢城市发展安全根基
夯实基础 筑牢根基——三角函数科学备考新方向
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四大要素:理论、道路、根基、品格
为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筑牢根基
差异化:饲料企业成功实施品牌定位战略的根基
夯实法律的道德根基
健康是“五福”的根基
尹楚平:和平统一是“中国梦·侨胞梦”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