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明教授论治亚急性咳嗽经验初探

2018-01-23*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20期
关键词:刘明外邪荆芥

*

1.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11

亚急性咳嗽是呼吸科常见病,又称感冒后咳嗽,是指当感冒本身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仍然迁延不愈的病证[1]。患者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可以持续3~8周,X线胸片检查无异常。目前,西医治疗多以短期应用抗感染、镇咳药、抗组胺药等,重者可配合口服糖皮质激素等治疗,但疗效有限[2]。亚急性咳嗽属中医“顽咳”、“久咳”等范畴,诸多中医学者对该病治疗各有认识,辨证为外感咳嗽、肺虚久咳、脾虚咳嗽、痰饮咳嗽等[3]。刘明教授为云南省名中医,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30余年,在治疗心肺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结合临床实践并自拟“益气祛风止咳汤”治疗亚急性咳嗽,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内外合邪是主要病因

刘明教授认为亚急性咳嗽早期多由于外邪侵犯肺脏,肺气内郁,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为咳嗽所致,中后期则是因早期失治误治致表邪留恋,迁延不愈,耗损正气,脏腑功能失调,进而产生气滞、痰饮、瘀血等内邪。内邪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与表邪合而为病,上犯于肺,则咳嗽难愈,《素问·咳论》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阐明咳嗽是因外邪引动内邪,内外合邪导致肺失宣降所致,故内外合邪是本病的主要病因。

2 正虚邪恋是主要病机

亚急性咳嗽病程较长,加之失治或误治极易耗伤正气,正虚则祛邪无力,从而影响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转化和排泄,易导致气滞、痰饮、瘀血等内邪产生。《黄帝内经·素问》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黄帝内经·灵枢》有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等均指出正气是机体的守卫,“邪之所凑,正气必虚”是指若机体常存正气虚弱之本,加之外邪引触,致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久治而不愈或因表邪未尽、正虚邪恋,致伏邪不出,宣肃不利而咳嗽不止,故笔者认为正虚邪恋是其主要病机。

3 扶正驱邪、宣肺止咳是正治之法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将久咳列为十咳之一,并提出“久咳嗽者,是肺气极虚故也。”,提示久咳的治疗应当顾护肺气,即治本之法。《景岳全书》云:“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提示治疗咳嗽应扶正祛邪。结合对本病病因病机的分析,提出该病的治疗以扶正驱邪、宣肺止咳为治疗大法。

4 益气祛风止咳汤

“益气祛风止咳汤”是刘明教授长期临床经验总结出的经验方,主要药物组成:黄芪30 g,蜜麻黄10 g,麸白术15 g,薏苡仁30 g,荆芥15 g,防风15 g,杏仁10 g,桔梗15 g,浙贝母15 g,芦根15 g,紫苑15 g,生甘草5 g。方中黄芪能补三焦而实肺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蜜麻黄性温偏润,宣肺润肺止咳,为外邪束肺之必须,二者温而不寒,具扶正驱邪、宣肺止咳之力共为君药;麸白术、薏苡仁合用健脾化湿,补益肺气,取培土生金之意,加强黄芪益气扶正之力;杏仁苦温,散风寒,降肺气,化痰利肺而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桔梗辛苦,引药上行,升宣肺气,二药合用,一降一宣,调和气机,加强蜜麻黄宣肺疏风止咳;荆芥芳香气烈,疏风邪,又能宣血中之风,防风升浮走表散风寒,为祛湿之要药,荆芥偏入血分,防风偏入气分,故二药相配,相须为用,加强君药祛风疗效,故此六药共为臣药;芦根入肺经善清透肺热;浙贝母苦寒清肺化痰;紫菀专通肺气,使热从溲便去而三者合用既防止君药过温,又避风寒入里化热共为佐制药;生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又有利咽止咳之功能,是为佐使之用。综观全方,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的特点。该方温润平和,寒热兼用,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姬,大有启门驱邪之势,共凑扶正驱邪、宣肺止咳之功。该方临床辨证加减可用于多种咳嗽疾病,对亚急性咳嗽疗效尤佳。

自拟益气祛风止咳汤治疗亚急性咳嗽可根据临床表现化裁。若风邪较盛,咽痒较著,加蝉蜕、僵蚕等搜风止痒;表热甚者,夹有咽痛,加桑叶、薄荷等解表散热;燥邪甚者,干咳无痰,咽干口干者,加玄参、麦冬、南沙参等养阴生津止咳;脾虚生湿者,加茯苓等健脾淡湿利水等。

5 病案举例

患者王某,女,56岁,2018年2月3日初诊。因“反复咳嗽1月余”就诊。患者1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头痛、鼻塞流涕、全身酸痛,伴咽痒、咳嗽、咯少量白色粘液痰,遂服西药“酚氨加敏片”一周后,头痛、鼻塞、全身酸痛症状缓解,但咽痒、咳嗽症状仍迁延不愈至今,到社区医院行胸部X线、血常规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输液“头孢”3日,口服蜜炼川贝膏等数日,仍无改善。现症见:咳嗽、咽痒,咯少许白色粘痰,遇冷空气或刺激性气味加重,自发病来恶寒、食欲不振,腹部痞满,倦怠乏力不适,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西医诊断:亚急性咳嗽。中医诊断:咳嗽,辨证:正虚邪恋;治法:扶正驱邪,宣肺止咳。方药组成:黄芪30 g,蜜麻黄10 g,麸白术15 g,薏苡仁30 g,荆芥15 g,防风15 g,杏仁10 g,桔梗15 g,浙贝母15 g,芦根15 g,紫苑15 g,紫苏叶15 g,生甘草5 g。5剂,水煎服, 1剂/d,分早中晚3次温服。

2018年2月6日二诊:服药3日后咽痒咳嗽明显减轻,恶寒、腹部痞满缓解,食欲改善,偶有口干、咽部不适,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上方加玄参、麦冬各15 g,3剂,煎服法同前。2018年2月10日电话随访,患者自述咳嗽已愈。

按语:刘明教授分析此案认为,患者反复咳嗽1月余,首诊,患者咳嗽、咽痒,伴恶寒、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腹部饱满感不适,舌淡,苔白腻,脉沉细,契合正虚邪恋之病机,遂予“益气祛风止咳”汤治疗,患者恶风寒,加辛温之品紫苏叶以助解表祛风;二诊患者咳嗽咽痒明显减轻,略感口干、咽部异物感,减紫苑、加玄参、麦冬取“玄麦甘桔汤”之意,以养阴润肺利咽为法,药证相符合,故数剂而愈。

猜你喜欢

刘明外邪荆芥
东方朔散文赋《答客难》的文献学解读
基于计算机仿真探讨外邪袭表的影响因素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问 好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荆芥
夏日不忘荆芥香
荆芥香里夏日爽
藏荆芥化学成分的研究
经验方治疗急慢性咳嗽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