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视野下文化线路遗产构成的整体性研究
——以丝绸之路起始段(陕西境内)为例

2018-01-23雷耀丽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物质性廊道段落

刘 怡,雷耀丽

(西安交通大学人居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1 非物质文化视野下作为文化线路的丝绸之路的整体性特征

保护文化遗产这一人类文明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对于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发展不仅在于遗产有形规模的扩大,更在于对遗产价值认识的更新。现如今,对遗产保护中自然和人工、有形及无形、传统与现代相互联系的全面性理解,不断促进了遗产概念及其类型的创新。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文化线路”等综合性遗产概念陆续被正式提出,它们强调在线路存续的共同时空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滋养,并由此形成的复合化遗产集合。这包括了各种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背景,它们之间既相互作用,又存在着空间与时间的关系。尤其是当有形的文化线路受到自然、人文环境变迁等影响,已无法保持外在形式的完整性。同时,在路线发展时,沿线地区更存在着人们的交流活动和文化往来,并由此形成非物质文化成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还原那些物质性要素的存在意义。

在人类历史上,丝绸之路作为亚欧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不仅促进了亚欧大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它更是一笔无与伦比的文化遗产。作为复合型遗产,丝绸之路符合重大文化线路的判别标准,具备突出的空间、时间特征和鲜明的文化特征,并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担负明确而重大的历史角色和目的。无论是其遗产规模的宏观性、遗产类型的丰富性,还是线路整体的突出价值,跨区域、大尺度、多维度的丝绸之路都是重大文化线路的代表之一[1]。

所以说,丝绸之路不仅是我国文化线路的重大代表,是一个系统类型的大跨度的文化遗产,而且从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两方面看,都是文化线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互融合后形成的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实际情况中,丝绸之路显然已经不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线路逐渐变为分散的遗产点。但是由于丝绸之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存在于其他的载体之中,这可为丝绸之路的文化线路保存必要的遗产属性,从而能够体现出文化线路的完整性。因此,在保护遗产和进行遗产认定时,需要了解到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能够分别体现文化线路的精神属性和文化特征[2]。这样不仅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破除只重视物质性遗产的局限性,也能把其他之前没有注意到的文化遗产(存)纳入到丝绸之路的文化线路中去,为丝绸之路更好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加强丝绸之路的完整性。

2 丝绸之路的遗产构成研究——以起始端陕西段为例

以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整体性特征为导向,在丝绸之路起始段的研究中,利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叉性观点,对遗产廊道的构成内容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首先确认的是必要的物质要素支撑,那些显性、直观的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有力证实其历史的存在,更成为文化线路的客观主体。与此同时要纳入线路交流对话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及其所代表的人类文化所能及的影响范围,以及在线路生成过程中各种的精神创造与有效交流。它们是辨别文化线路和理解文化线路意义的背景及重要因素,对构成线路整体的物质要素给予文化意义上有力的支持。

2.1 丝绸之路陕西段的整体概况

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以都城长安为起点。长安城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地区自古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3]。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存在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丝绸之路陕西段作为整条路线上最重要也最稳定的线路之一,拥有着完整的段落特征和突出的价值。

2.2 丝绸之路陕西段的物质性遗产要素

陕西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不仅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核心经济区,还是当代西部大开发中的桥头堡。它为人类留下了很多极具研究、考察价值的文化遗产。只是光阴荏苒,丝绸之路已不再具备当初的容貌,尽管线路遗产分布地点较为广泛,但很多珍贵的遗存已经消失。

申遗时需要考虑遗产各个方面的因素,特别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尽管丝绸之路已经申遗成功,但还有不少极具线路价值和特点的相关遗产未能入选世遗清单,它们也本应属于陕西段物质遗产。通过对这些遗产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评估,就可以将它们归入该段落物质性文化遗产要素中去。因此,成功完成的申遗工作对研究和保护丝绸之路的物质性遗产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同时辨识、整理丝绸之路陕西段更多物质性遗传要素势在必行,由此可完善线路的文化信息。

根据物质性遗传要素在线路中的功能或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①对线路产生控制的中心城市;②在线路发展过程时进行文化、宗教传播的一些场所;③支撑整个线路发展的商贸、聚落遗迹;④见证线路开拓和交流联系的遗迹。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丝绸之路物质性遗产的主要内容。

2.3 丝绸之路陕西段非物质性的遗产要素

丝绸之路陕西段所途经的地区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地区,因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得以成为更广大范围内的文化榜样和典范,同时它也是各文化融会之地,形成了大量内容丰厚、形态复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不造成遗产流失,通过对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代表作项目的普查梳理,结合实地踏勘、走访,首先获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统计。总体来说,该段落包括了公约中5大类的非遗项目,同时参照我国非遗代表作名录的登记,涵盖了大部分的小项类目[4]。相线路中的物质性遗产因为在形成过程中具有较为确定的功能和具体的物质形式,容易进行评估与辨识。与文化线路紧密相关的非物质遗产(存),类别、形式、特征、影响范围差异性则较大。它们与物质性要素相互依存,并成为丝绸之路物质实体和精神内涵的证据。它们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关联的研究,是理解线路意义和相关遗产价值的重要基础,对建构相对完整、又重点突出的遗产廊道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二者关联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2.3.1 一般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们与该廊道内的其他物质文化遗产不存在直接关联性。作为整个遗产廊道时空环境的产物,这些遗产具有流传广泛、认同度高、表现活跃的特点,是较为“纯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它们独立性较强,不依赖特定的物质空间载体,而得益于广大地域范围内整体环境的维持与保护。

2.3.2 典型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关联度较高,是体现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意义的活态因子,需要具体的物质空间载体以呈现其文化表现形式。它们的文化表现形式在整条线路中往往具有典型性,并同时存在于某种或多种物质空间载体之中,往往对应一个或多个物质文化遗产。究其二者的对应关系和分布,可以追溯出丝绸之路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特征和轨迹。

通过对该段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联程度的分析,可以看出那些具有较高关联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状态相对稳定,因此对全面解读丝绸之路的有形遗产和还原线路的文化语境具有重要价值,成为丝绸之路陕西段上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它们中的大部分已进入非遗保护名录,被视为遗产构成的重点内容。

2.4 丝绸之路陕西段遗产廊道构成的整体性解读

根据以上分析,广义上丝绸之路陕西段的遗产廊道包括了同一主题下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要素及其背景环境在内的共同内容。而在遗产项目保护的可操作层面上,应根据它们与丝绸之路的联系程度以及在线路发展中的作用,首先吸收与线路历史以及功能相关联的各种类型物质文化遗产要素。与此同时,与线路的生命周期共同起伏、流变相关的非物质文化要素,对支持线路的功能性质、地域的认同以及信仰的凝聚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实体线路在整体性与延续性上皆存在有断裂的情况下,那些与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空间载体关联程度较高的典型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对于还原完整的线路意义重大。这些曾经和现存文化遗产(存)在空间上形成了复杂的线路系统,在形式上因为线路要素和自然环境共同构成了视觉的景观,在内容上以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存)的结合形成了相互反映和转化的遗产共同体,共同构建这条线路的有形路线和精神灵魂,是形成段落文化线路遗产廊道的核心,更是在下一步进行保护研究的重点范畴。

3 结束语

文化线路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新概念,体现出一种观念的演进,将线路遗产与它们的背景环境、区域化的规模关联,揭示出不同级别的遗产结构,概括出文化遗产涉及的自然、文化和历史环境几方面的关系。它的意义在于构建一个以人类重大历史、文化事件为脉络的框架,尺度上可能是地区性、国家性甚至是世界性的文化遗产保护网络[5]。

作为文化线路的丝绸之路,通过在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整体性研究,以起始端陕西段作为具体研究段落,针对物质与非物质遗产要素二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讨论,分析遗产要素的分类和特征,最终完成对该段落的遗产构成层次的分析,对线路其他段落的遗产构成研究和价值评估,以及进一步的相关保护研究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

猜你喜欢

物质性廊道段落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趣味•读写练 答案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短文篇】
酒店非物质性激励与员工忠诚度的关系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心理小测试
地理诗学的批评实践:评《海明威的地理:亲密感、物质性与记忆》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