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气副词“幸而”研究

2018-01-22孔帅蕾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复句

摘 要:语气副词“幸而”的产生大约在两汉时期。“幸”和“而”本是两个单独的词,其后形成“幸而”一词,经历了“词组—词”的凝结过程。“幸而”既能引起句子,其前面也可有其他成分;“幸而”的“语义指向”始终指向语义核心。“幸而”可以进入复句,主要构成条件复句和转折复句。

关键词:幸而 语义指向 复句

一、“幸而”的产生

“幸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语气副词。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一书中指出:“幸而”指由于某种有利条件而避免不良后果,一般用在主语前。“幸而”同“幸亏”,多用于书面语。

《汉语大词典》光盘版2.0版本有:“幸而:侥幸;幸亏。”三者为同义词,但同中有异。“侥幸”指意外获得成功或免除灾害。通过检索《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侥幸”最早出现在汉王逸《楚辞章句》一书中:“窃快在中心兮,私怀侥幸,而欣喜也。”“幸亏”则表示借以免除困难的有利条件,通过检索《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幸亏”最早出现在元代《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一文中:“没想到,我们幸亏遇见这纳牙阿。”由此可知,副词“幸亏”出现相对较晚,最早出现在元代。

吕叔湘《语文杂记》在谈带否定成分的词的反义词时指出:“一般地说,带否定成分的词是从肯定形式的词派生出来的,二者互为反义词。”以“不幸—幸而”为一对,双音节的优势在“幸而”得到体现,“幸而”即“幸”。逆推可知,“幸而”为副词,“而”是音节词,则“幸”为副词。以上分析说明“幸”具有副词性,“幸而”是因“幸”作副词修饰连词“而”凝固成词的。下面通过考察“幸”和“而”加以验证。

(一)“幸”

许慎《说文解字》:“,吉而免凶也。从屰从夭。夭,死之事。故死謂之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吉而免凶也。吉者,善也。凶者,恶也。得免于恶事为幸。从屰从夭。屰者,不顺也。不顺从夭死之事会意。胡耿切。十一部。夭,逗。死之事。左传所夭札。不终其天年者也。死谓之不幸。依韵会本。死为不幸,则免死为幸。”由上述可知,“幸”指使人免去灾祸或不好的事情。

《春秋左氏传·宣公》:“妾不才,幸而有子”。《史记·公孙弘传》:“君不幸罹霜露之疾。”前句以“有子”为幸,因为“有子”而避免了某种不良的后果;后句以“罹霜露之疾”为不幸,因为遭受霜露入侵而感染疾病,产生了不良的后果。《论语卷四·述而》:“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卷六·先进》:“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幸”与“不幸”是一对相反的存在,“幸”是遇到有力的条件而得以免除灾难,“不幸”则是无有利条件而遭受灾难。

(二)“而”

许慎《说文解字》:“而:頰毛也”。“而”本义为“胡须”,后被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而”又经历词性引申为连词。《现代汉语大词典》光盘版2.0版本记录“而”可作连词:①表示并列。犹如,又。《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②表示承接。犹就;然后。《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连词。表示递进。犹并且。《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④连词。表转折。犹然而,却。《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⑤连词。表假设。犹如果。《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而死,谁其嗣之?”⑥连词。表因果。犹因而,所以。《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⑦连词。连接狀语于动词。现常用于把表示目的、原因、依据、对象的状语连接到动词上,与前面“为”“为了”“因为”“由于”“就”等用语相呼应。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⑧连词。用在主语、谓语之间以强调主语,含有“竟然”“却”之义。《诗·墉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1)幸而得脱,其外旷宇些。(《楚辞·招魂》)

(2)幸而得葬,薄之,无厚也。(《汉书卷六三》)

(3)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汉书卷六八》)

(4)未尝闻中国礼义,陛下幸而赦之。(《汉书卷九四上》)

(5)幸而得存,我后当有子。(《晋书》)

(6)不行者决渎之,幸而得雨,报以处一。(《春秋繁露》)

(7)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风俗通义》)

分析以上例句,“而”后表示一种结果“得脱”“得葬”“得息”“赦之”“得存”“得雨”“得之”,这些结果都是在有利条件下得到的。结合《现代汉语大词典》中“而”的用法,可推断出“幸而”的“而”有连词的性质,表示承接,相当于“就,然后”之义。

(三)“幸而”词汇化的条件

先秦典籍中有“幸”“而”同时出现的情况,然而“幸而”当时并不是作为一个词组,“幸”或表示“宠爱”义,或表示“幸亏,侥幸”。“而”作为一个连词,后叙述认为幸运的事实。“幸而”的形成时间大致在两汉时期,其形成条包括:

1.使用频率的增加

通过检索《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在先秦文献中“幸”“而”连用共出现90次,在两汉文献中共出现116次。可以看出“幸而”连用情况一直不断地增加。

2.汉语双音化趋势的影响

汉语双音化趋势对副词“幸而”的词汇化影响十分重要。在汉语双音化趋势的大坏境下,“幸”“而”两个词连用次数不断增多,逐渐凝结成词。

二、“幸而”的分布

(一)“幸而”引起句子

1.“幸而”与动词谓语句“幸而”所在句结构多样,但在古代汉语中主要用于动词谓语句。如《后汉书卷二八上》:“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生男,吾奉之。”《法言义疏二十》:“今幸而得其臣服,岂可不厚抚之。”《韩诗外传》:“先生远辱,幸临寡人,先生幸而治之。”“幸而生男”“幸而得其臣服”“幸而治之”在“幸而”后跟的都是动词谓语句。endprint

2.“幸而”后有名词性成分《魏书卷》:“或死于干戈,或毙于饥馑,其幸而自存者,盖十五焉。”《柳宗元集·卷二十四》:“其在道路幸而过余者,独得澥。”《柳宗元集·卷四十四》:“今夫执笔者以其及也,而必求其恶以播于后世,然则有大恶幸而得终者,则固掩矣。”上述例句中的“自存者”“过余者”“得终者”均属于名词性成分。

(二)“幸而”前有成分

1.“幸而”前有名词成分,在古代汉语里并不多见。如《文献通考卷三百四十》:“未尝闻中国礼义,陛下幸而赦之。”《敬斋先生古今黈卷之五》:“天下幸而安乐无事。”《元代奏议集录·张养浩》“意者以为,先犯幸而不死,今犯即前日应死之罪。”以上三个例句中,“幸而”前的名词成分分别为“陛下”“天下”“先犯”。

2.“幸而”前有状语或状语成分,在古代汉语同样并不多见。《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一》:“然三代之书,经秦火幸而存者,其错乱参差类如此。”《新元史卷》:“襄阳为自古用武之地,今幸而克之,宜乘胜顺流东下。”《东周列国志》:“倘幸而胜虢,所有卤获,尽以归君。”以上三个例句中,“幸而”前的状语分别为“经秦火”“今”“倘”。

三、相关的问题

(一)关于“语义指向”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中提到“关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需要考虑以下问题:1.前指还是后指;2.指向句内成分还是指向句外成分;3.指向名词性成分,还是谓词性成分,还是数量成分;4.是指向施事,还是受事,还是工具,还是处所,还是别的什么。”现对“幸而”的语义指向进行分析。如:

(8)幸而遇到我师兄缥缈、火龙两真人,怜他们误入陷阱,穷无可归,方施大法力替他们建立村子。(《八仙得道》)

(9)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汉书卷六八》)

(10)幸而是你,又有这道袍保护,才只伤了腿子。(《八仙得道》)

(11)幸而你梦入太虚幻境,见了册子,醒悟过去未来,将红尘看破。(《红楼梦》)

根据上述例句分析可知,“幸而”既可以前指也可以后指,既可以指向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指向谓词性成分。由于“幸而”前后的结构并不简单,而是复杂多变,这就需要掌握大量语料,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分析上述句子可知,“幸而”始终指向语义核心。

(二)“幸而”复句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对“复句”这样定义: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法成分的分句加上贯通全句的句调构成的。“幸而”可以进入复句。如:

(12)幸而还有那位男妃韩嫣,否则真要食不下咽,寝不安枕了。(《汉宫廷艳史》)

(13)朕想起来,此次次妃生产幸而遇到汝,才能免于危险。(《上古秘史》)

(14)如今幸而你有耐心,幾桩事情都算处分得不错,要是不然,此番遇那怪物之后,还有第二第三的危险可怕之事。(《八仙得道》)

例(12)中,“幸而”后跟的是“还有那位男妃韩嫣”,“否则”属于转折词后面跟“真要食不下咽,寝不安枕了”的结果,属于转折复句。例(13)中,“幸而……才”构成条件复句。例(14)中“幸而……要是不然”构成转折复句。

四、结语

词汇的演变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语气副词“幸而”最初是两个独立的连用成分“幸”和“而”,后来逐渐凝结为一个词语单位,经历了“词组—词”的凝结过程。“幸而”“侥幸”和“幸亏”虽为近义词,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幸而”指由于某种有利条件而避免不良后果。本文对“幸而”的成词过程进行了动态分析,并对其句法成分进行静态分析,两者相结合,说明“幸而”的位置问题。对于“幸而”的语义指向和复句研究,我们不能简单下定论,需要掌握大量的语料。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586-587.

[2]吕叔湘.语文杂记[M].上海:三联书店,2008:138-139.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194-213.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54-494.

[5]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46-150.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21.

[7]于峻嵘.“幸亏”探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1,(1).

(孔帅蕾 贵州贵阳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550025)endprint

猜你喜欢

复句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复句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
中日目的关系复句在句法层面的对比研究
基于中纳言语料库简析「というだけで」的使用倾向
英语复句研究与修辞结构理论探究
浅析“有+NP+VP”存在复句中的有定兼语句
二重复句划分例解
单位复句和双重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停顿不应当用句号
辨证复句的“繁”与“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