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德育培养目标及其当代价值

2018-01-22苟艳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13期
关键词:邓小平培养目标德育工作

苟艳

[摘要]邓小平德育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承接了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將培养“四有新人”确立为德育的培养目标。邓小平德育培养目标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特征,彰显了德育开展的方向性和开放性,确立了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和广泛性。邓小平德育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要认清德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立体的德育培养方略,拓展德育的内容和形式,践行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邓小平德育;德育目标

邓小平德育思想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迎合了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现实,为我国德育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同时对于现今的德育工作的开展也起到了指导作用,为德育培养的人才素质确立了价值示范。在邓小平德育体系中“四有”新人的德育培养目标是其重要的一环,它规定了当时德育教育条件和规格下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和特征,确定了全社会范围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需要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对德育的实施过程和手段起着导向的作用。在当今社会经济条件已然发生巨大变革的条件下,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始终是德育的理论原点,邓小平德育思想愈益彰显出其崭新的内涵和历久弥新的理论品格,深入挖掘邓小平德育思想,探讨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今天的德育工作是不可或缺的。

一、邓小平德育培养目标的内涵

学术界普遍认为德育既包括道德教育也包括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例如有的学者将德育一般地理解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邓小平德育显然超出了学校的狭隘范畴,而将其视为全社会范围内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大德育。邓小平德育目标是在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唯物史观和群众观的统领下,继承和发展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德育思想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毛泽东早年于《新青年》杂志发文,针对当时青年普遍不重视体育片面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应当互为基础,协调发展的思想,建国后毛泽东更是提出了“三好”的青年培育标准,即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培育目标,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进一步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同志这一思想成为了邓小平德育培养目标的基础,邓小平德育的培养目标是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以实践为基础,不断地发展和具体化的结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邓小平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德育思想,并逐渐完善了德育培养目标。他认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1982年7月4日,邓小平同志在军委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1983年4月29日在会见印度共产党中央代表团时,邓小平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邓小平逐渐对这一思想进行深化和完善,在1987年2月18日,在会见加蓬总统邦戈时小平同志提到“我们提出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四有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至此,邓小平提出了完善的“四有”德育培养目标,丰富了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方针,并扩大了其适用范围,将“四有”确立以学校为重点,面向全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人才的普遍标准。培养“四有”新人是邓小平德育思想中的重要目标,他多次提出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并且将“四有”新人的德育培养目标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保证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前提。

“四有”新人的德育培养目标有着丰富的内涵。“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标准。有理想,是说要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有道德是要有社会主义道德以及共产主义道德;有纪律是对国家法律、规章制度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遵守和执行;有文化,是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四有的标准中,邓小平同志尤为强调有理想和有纪律,在其中针对当时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以及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稳定的环境,无论是对于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还是社会的稳定大局都要突出理想和纪律。邓小平同志的德育培养目标遵循了德育的内在规律性,结合了我国社会发展实际,更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充分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作用。

邓小平提到:“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1986年11月9日,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曾根康弘时谈到,“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邓小平充分肯定了人的作用,从“人”出发,最终又回归到人民的利益。邓小平德育目标从当时的社会条件出发,脱离了狭隘的学校范畴,从一开始就具备了战略眼光。马克思将人的发展过程归纳成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以及全面发展的阶段。个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以社会生产力为基础,这突出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进程的实践特征,而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此同时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市场经济的弊端也开始全面显现,人的发展陷入片面的人与物的依赖关系,这一社会现实下,强调“四有”新人的德育培养目标,探讨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就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邓小平德育培养目标的现实意义

(一)确立了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性

邓小平德育培养目标的提出适应了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体现了人在社会生产力中的积极作用,历史发展到今天,市场经济取得了全面发展,而与此同时与市场经济相伴而随的弊病也开始显现。在经济领域,商品拜物教的产生;政治领域,权钱交易和部分官员的腐败行为仍然存在;文化领域,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产品大行其道。社会所显现出来的经济至上的实利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弥漫进了校园和社会德育的各个领域,消解着德育的正价值,“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无疑是在喧嚣的社会环境中使人们醍醐灌顶,市场经济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体现在精神文明的进步上,而越是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越是需要具有崇高理想,坚定道德的社会主体,德育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受教育者服务于市场经济实用性的“有文化”,更是呼唤社会主体有着明辨是非善恶的纪律观、法制观的理想品质。“四有”新人德育目标的现实意义正在于为德育正本清源,在现有社会环境中弘扬主旋律,坚守住德育阵地的制高点,为德育受教育者树立其价值标杆和道德坐标,最终实现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为此,要强化德育的培养目标,用崭新的时代形式对德育内容重新包装,将德育的目标潜移默化到具体内容中,增强德育的实效性。endprint

(二)彰显了德育开展的方向性和开放性

德育包含了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三部分,邓小平提出:“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意识形态战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西方国家寄希望于我们的青少年,在现今开放的社会背景下,异质的意识形态正以更隐蔽的形式同我们争抢祖国的下一代。邓小平德育的培养目标将“有理想、有纪律”作为了德育培养人才的两大重要素质实质上已经为德育过程的开展确立了总基调,德育工作必须盛载中国内容,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体现中国特色,德育工作在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原则性。德育工作遵循原则性并不意味着德育的开展可以故步自封,任何教育工作的开展都必须与外部世界紧密联系,诚如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同志把德育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来认识的,不能关起门来搞德育,要与世界接轨,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邓小平德育培养目标,既强调了德育培养人才过程所应有的方向性,又强调了培养过程所应有的开放性。

(三)体现了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和广泛性

邓小平德育培养目标是对毛泽东德育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针对学校德育而言,也是对全社会而言,因此,邓小平德育培养目标对于各级各类的德育工作开展也起到了启示作用。邓小平同志将“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而在这一过程里他也尤为强调学校德育的基础性作用。邓小平同志充分认识到了学校对于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作用,青少年对于祖国未来发展的和民族素质的决定作用。因此,在邓小平德育培养目标思想的指导下国家教育部门确立了大、中、小学不同层次的具体培养目标,充分遵循了个人的成长规律和人才的培养规律,使得不同阶段德育对象的教育内容衔接了起来,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德育培养体系,为德育目标更好的现实做了理论的铺垫,是大、中、小学各个教育阶段层次性和整个社会为实施载体的广泛性的统一。

三、邓小平德育培养目标的当代价值

(一)认清德育发展的战略高度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始终是党教育工作的总基调,在总结1989年春夏政治风波时,小平同志讲到“不是错在四个坚持本身,而是错在坚持得不够一贯,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习近平同志在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谈到:“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德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也为历史反复证明,德育不仅关系到人才的品德和价值倾向,也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关系到培养的人为谁所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思想的阵营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不去占领就可能被其他主义占领,而毋庸置疑,邓小平德育思想已经诠释了这一问题。为此,要正确认识德育的地位,从战略高度看待德育的布局和发展;要切实提高德育地位,改革教育评价机制,重视德育队伍建设,以德育为先,促进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更要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德育新问题,确定德育新内容,解决德育新问题,坚守德育的原则和底线,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实施立体的德育培养方略

德育工作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是在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善于利用有利因素,实施立体的培养方略。小平同志在1983年10月1日为景山学校题词时写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向纵深不断推进,社会进入全媒体时代,在社会内部必然衍生出新的社会问题,激化旧有的社会矛盾,而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各种价值观不断输入,不乏沉渣泛起的信息,别有用心的举动。这样的育人环境是挑战也是机遇,它潜藏危机也蕴藏了德育无穷的发展可能。习近平同志在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谈到:“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要贯彻“三全战略”,就要善于把握德育发展的有利契机,利用好德育发展的有利条件,将德育贯彻到个人发展的生命全程,充分利用好社会、学校、家庭三种力量,利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环境,吸收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实现资源的整合,寻找到最有利的教育素材和最佳的教育节点,在立体的德育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德育工作的渗透性。

(三)拓展德育的内容和形式

与时俱进是邓小平思想一以贯之的理论品格,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不断增加符合时代特点的德育新内容,拓展德育的新形式。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知识呈数量级增加,信息爆炸式增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要求德育工作不断调整自己的内容和形式。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德育发展的必然路径,重视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源泉。而反观当前我国的德育工作,不尽如人意,实效性被广泛诟病,而归根结底是德育的形式单一,内容陈旧。德育的生命力正在于其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联,德育工作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和时代性,必须寻找到开展德育的最佳时机,利用最鲜活的德育素材才能增强德育效果。为此,网络是现代社会不可忽略的教育平台。网络的发展改变了固有的传播模式,让信息更加唾手可得,教育者的知识权威丧失,让师生的平等教育成为必然趋势。在网络盛行,社会进入全媒体的时代,德育工作的开展必须重视网络和其它可能的知识传播平台,对网络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充实到德育内容中来。只有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工作思路,不断拓展德育平台,增添符合时代特点的德育新内容,才能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邓小平培养目标德育工作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红色读物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