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1-22

中国防伪报道 2018年10期
关键词:食品质量食品生产

近年来,我国食品种类日益丰富,食品行业迅速发展,但是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却令人担忧,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苏丹红工业添加剂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金华敌敌畏火腿事件、毒黄花菜事件等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为人们敲响了警钟,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甚至关系到大众对国家的信赖。因此,必须要健全和完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创造一个放心的食品安全市场。

食品质量安全性总体上有所提高

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上,我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健全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积极改善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2009年6月1日,我国实施《食品安全法》(于2015年4月24日修订通过,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性总体上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

近年来卫生部每年接到重大食物中毒、事故报告数百起,中毒人数几千人,上百人死亡,据调查除意外事故外,大部分是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据卫生部统计表明由微生物污染引起食物中毒仍然是食物中毒的最主要原因。

农药、兽药残留引起的食品质量安全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农业生产技术较为落后,过量地使用化肥、农药、兽药等农用化学品,造成农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严重超标。由此而引发的食物中毒时有发生,不但损害了人民健康,而且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种植业和养殖业源头污染及加工、运输、贮藏过程中的污染

工业污染造成的环境恶化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工业污染、环境的恶化是影响食品安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水源污染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海域污染直接影响海产品的卫生质量,土壤污染造成农作物成为有害物质的富集体。

种植业中普遍存在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的问题,养殖业中大量使用“瘦肉精”“抗生素”“性激素”造成我国食品生产的原材料有害物质残留严重超标,进而导致食品安全性问题。同时,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有些企业未能按照工艺要求操作,微生物杀灭不完全造成食品残留致病微生物,继而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此外,在运输和贮藏过程中,有些企业未能按照食品冷藏链的要求进行低温保存和运输,使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最终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容器和包装材料不合格

食品的包装是防止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方法。各种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可能在食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经营过程中造成食品污染。新的食品包装材料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疑问。

违法生产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

在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中由于存在处罚力度过轻现象,违法生产的处罚程度要远小于获益。因此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一些食品生产企业、不法商贩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制造食品的过程中使用不合格原料及应用新原料、新工艺,添加有毒物质,如假冒伪劣烟酒、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等。甚至有些不法企业、商贩在黑加工点进行食品加工,用松香脱毛的方法加工家禽在我国一些农贸市场依然存在。

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

目前在我国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中,流通领域是个薄弱环节,一方面“市场准入”机制尚不健全,导致一些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另一方面许多原本出厂合格的产品因为在流通环节出现问题而变成不合格,部分经营者为了最大追求利润,私自过量添加食品保鲜甚至添加明令禁止使用的食品防腐剂,这种现象在各大农贸市场屡有发生,严重危害了居民健康。三是在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处,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低,守法意识弱,再加上受利益驱动,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在农村地区各大菜场、地摊上销售频繁,给广大农村消费者生命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危害。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近3000个,从数量上看已经不少,但存在检测标准不统一,指标设置过繁,费用过高等问题,如单类有机磷的限量测定标准多达数十个,对有机磷限量的规定各不相同,造成在安全标准认定上的意见不一。而与流通有关的标准仅有100余个,相比于生产和加工标准数量差距甚大,流通过程保障食品安全的标准严重不足,即使食品生产质量合格,也难保不在流通环节出现质量安全问题。

保障食品安全的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应具备创新性,符合与时俱进的要求;科学性,要用科学的手段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针对性,主要解决目前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完整性,充分考虑食品安全监管中各部门之间合作的重要性。

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全民认识

大力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要性和食品安全问题给人民造成严重危害的认识,对食品行业的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同时重视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消费者成为食品安全问题解决的主要参与者。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证社会稳定的大事来做。

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法规、条例和标准

参考国外的食品安全法规,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涉及食品安全的国家和地方法规、条例,加大《食品安全法》的宣贯力度。参考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食品标准,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确实有效的法律法规。同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大实施力度。

加快推行并完善SC认证管理体系

自2018年10月起,作为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的配套规章,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食品生产者生产的食品不得再使用原包装、标签和“QS”标志,改为“SC”标志,新获证食品生产者应当在食品包装或者标签上标注新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不再标注“QS”标志。为了能尽快全面实施新的生产许可制度,又尽量避免生产者包装材料和食品标签浪费,《办法》给予了生产者最长不超过3年过渡期,即2018年10月及以后生产的食品一律不得继续使用原包装和标签以及“QS”标志。

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食品安全管理控制体系

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将监督管理的重点从最终产品的检测过渡到生产经营的全程控制。种植与养殖阶段应推动实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生产加工阶段实施良好卫生操作规范(GMP);流通阶段要进一步严格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强食品追踪监测和对食源性疾病的控制;消费阶段应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和全社会参与意识。

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

在全面提高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科技水平的同时,加强对涉及食品安全的共性和普遍性问题的研究;加强与国际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合作研究,提高快速、准确鉴定食品中危害因子的技术和能力;另外,发挥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优势,培养大量的掌握先进食品安全技术人才,使他们不但拥有深厚的理论造诣,而且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实力。

推进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

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际,采取分类指导、逐步推广的原则,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中大力推广以HACCP为核心的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推广工作,以科学为基础,通过系统研究,确定具体的危害及其控制措施,从而高效的保证我国的食品安全。

建立国家食品安全监测和预警系统

主要包括食品安全关键技术与过程控制技术的评价与选择、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分析与设计、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的实施与评估、进行食品质量安全的全方位综合分析与研究等内容。通过监测与预警系统进行实证分析,完善系统的实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转变管理模式,使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污染量达到最小化。

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和食品安全事件通报处理制度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和食品安全事件通报处理制度,使食品安全信息及时快速地传递到全国范围内,从而能够增加全民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他们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可能性。同时食品安全事件处理通报制度,可以有效震慑食品生产企业的不法行为,促进他们合法生产经营食品企业。

结语

食品安全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食品安全状况成为人民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重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稳定,法律建设的重要方面。应该清楚地意识到由于我国还存在缺乏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以及协调有效的监管体系等问题,所以这些缺失都会阻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国自身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而且更有利于增加我国食品的科技含量,增强我国食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高我国食品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进一步促进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食品质量食品生产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中的应用
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
标准化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重要性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现状
263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将要开始实施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