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拔穷根需实干 想致富要担当

2018-01-22中共广南县委党校

创造 2018年10期
关键词:西畴实干攻坚

中共广南县委党校

“苦熬不如苦干,搬家不如搬石头,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是西畴人民在长期脱贫攻坚实践中创造的以勤奋为本质、以实干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缩影。是不等、不靠、不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真实写照,是西畴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晶,是激励全县各族人民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敢于摒弃一切思想禁锢,敢于冲破一切习惯势力,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韧毅力敢攀高峰、敢渡深水、敢涉险滩,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的“实干精神”“担当精神”。

一、“西畴精神”是“干”字当头的实干精神

2018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总书记的讲话告诉我们:“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只有想干愿干积极干,能干会干善于干,才能干出幸福人生。西畴人民在决战脱贫攻坚中,正是发扬了迎难而上的实干精神,以干为先,干出了显著业绩,干出了幸福生活。

(一)树立“要干事”的雄心,干出幸福生活

勤奋是“西畴精神”的本质特征,而“要干事”是勤奋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不足,表现出来的将是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如,2017年央视三套播出的小品《懒汉脱贫》中的懒汉“才哥”就是具有懒惰思想的人物形象缩影,也是我们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内生动力十足,表现出来的不等不靠不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九分石头一分土,寸土如金水如油;耕地似碗又似盆,但闻锄头声,不见耕作人”是严重石漠化地区的典型写照。而西畴县蚌谷乡长箐村就是这一典型写照的典型代表。要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长箐村民就得向大自然要土地、要农田。土地、农田不会从天而掉,只有村民自己动手来创造,他们自上世纪九十年开始实施炸石造地、种土造地工程。在石头地上覆盖土壤,在石头坡地播种运来的土壤,在浅浅的土壤里播洒种子。直到今天,这项工程建设就一直没有间断。经过十多年的改造,新增耕地1000亩,项目区高产稳产地保有量5450亩,人均耕地1.24亩。如今,有了耕地,不但让长箐村民慢慢摆脱了贫困,更是解决了长箐人民子孙后代的粮食安全用地,为子孙后代能过上幸福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长箐村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蕴含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干精神”。

(二)下定“干成事”的决心,决战脱贫攻坚

歌德曾说过:“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那么决胜脱贫攻坚不正是需要“干成事”这样的坚强意志吗? 俗话说:“只要有决心,黄土变成金。”做事只要矢志不渝,就能做出扎扎实实的事业。在唐代有“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绣花针”的成语典故,在西畴有被称为“肖家塘四愚公”的侯寿高、姚仕斌、邓招财、姚光金的故事。他们是鸡街乡中寨村委会肖家塘村人,该村是一个“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深山村落,为了改变本村贫困面貌,他们本着“人要富,先修路”的思想,2006年7月,咬牙盟誓,决意自己修路。他们每天早上8点出工,晚上7点收工,靠4个人4双手,一根钢钎、一把铁锤,如蚂蚁搬家一般,从严冬到盛夏,从日出到日落,坚持6年之久,硬是在大山深处开凿出了一条5公里长的进村公路。一条路,兴旺一个产业;一条路,造“富”一方百姓。交通瓶颈的打破,改变了肖家塘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给村民们带来生活新希望。可以说,“肖家塘四愚公”下定决心干成的事业,修出的不仅仅是一条简单的进村路,更是一条致富路。在新时代,正是因为我们有“干成事”的坚强意志;有亿万同胞的共同奋斗努力;有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脱贫攻坚工作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开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为脱贫攻坚提供了一把“金钥匙”。在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要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2018年6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再次强调,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确保不漏一村不落一人。5年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改变如此多人的命运,在难度如此大的条件下创造如此辉煌的成就,这是总书记下定决心“干成事”的壮举,这是中国乃至人类减贫史上都史无前例的大事件,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

二、“西畴精神”是“敢”字当先的担当精神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2018年6月9日,陈豪书记在云南省主要领导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讨班暨2018年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讲政治、敢担当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在新时代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征程中,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勇于担当、矢志奋斗。练就狠抓落实的本领,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和陈豪书记的讲话都强调了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性。实践经验也证明,不敢担当的人总是瞻前顾后,逃避和推卸责任;遇到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大局利益,而是个人得失。敢于担当的人,都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在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豁得出去、顶得上去、经得住考验。“西畴精神”体现的就是这种豁得出去、顶得上去的“自强、奉献”的“担当精神”。

(一)自强,赋予担当新内涵

自强,从古至今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中国人都用自己的行动将这个美德诠释得淋漓精致。古代有匡衡凿壁借光、孙敬悬梁苦读的自强故事。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但不变的是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如今的西畴人民更是自立自强,走出了一条条致富路,赋予“担当”新的内涵。张仁贵一家居住在一山腰上,离外界村庄有一段陡峭的山路。他们一家一直受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苦,为了摆脱困境,虽然他们面临的困难很大,但他们一家还是决定修路。张仁贵全家有5个大人、3个小孩,并且大人中还有3人身患残疾。张仁贵右眼看不见,大儿子手上落下了残疾,二儿子天生没有脚掌。张仁贵带领全家说干就干——炸石、碾砂、修路……在当地政府提供的补助下,经过近2年多的努力,终于修通了从家到外界的近2公里的公路,彻底解决了自家出行难的问题,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张仁贵的这种与自然抗争,求生存、求持续发展的自强精神,赋予担当新内涵——坚定的意志、执着的信念,是“西畴精神”在他身上的真实写照。

(二)奉献,诠释肩上新担当

奉献是建立在自觉自愿而不带任何个人目的的给予、交付、呈献。奉献是周总理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吐丝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军人用奉献生命的方式担负起肩上保家卫国的责任。在湘江之战中,被俘后从伤口处拉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的英雄陈树湘;在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烈火焚身纹丝不动的邱少云。在新时期,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牛玉孺、杨善洲等同志用奉献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在新时代,为了决战脱贫攻坚,广大干部用奉献实实在在担起肩上的责任。广南县坝美镇宣传委员何祖成同志为了决战脱贫攻坚,用奉献生命的方式诠释新时代干部担当精神的真正内涵。在西畴,女村长谢成芬用奉献诠释肩上所担负的带领村民致富的责任。谢成芬是西畴县蚌谷乡海子坝村村长,她身患癌症,但为了不影响村民修路的积极性而隐瞒病情,用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先锋本色,带领群众苦干3年,硬化了8公里水泥路,带动并掀起了整个蚌谷乡自建水泥路的热潮。路修好了,如何让村民致富成为一个重点考虑的问题。她到大理州的漾濞县学习核桃产业发展经验,回来后带领大家种下了1100亩核桃,让大家增收致富有了盼头。如今,蚌谷乡海子坝村村民在谢成芬的带领下已经走上了致富路。务实、担当、敢闯敢干,是“西畴精神”在她身上的真实写照。

“西畴精神”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和“钉钉子精神”的真实写照。实干敢干是“西畴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西畴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西畴的发展实践启迪我们,要实现人民群众对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艰苦奋斗、实干敢干的精神传统不能丢,必须大力弘扬和长期传承,因为美好生活不可能从天而降,只能靠实干敢干来创造。在脱贫攻坚的漫长岁月里,西畴人民正是发扬不畏艰险、激流勇进的实干敢干精神,才破解了一道又一道难题,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险关,跨越了一重又一重障碍,实现了“敢让石漠变绿洲,敢治石窝成桑田,敢劈天檐变坦途,敢叫穷乡换新颜,敢将差距当潜力,敢把精神作资源”的华丽转身。

猜你喜欢

西畴实干攻坚
西畴,在时代的大浪中扬帆起航
披荆斩棘斗顽石
西畴之秋(外一首)
“西畴精神”——写在石漠上的壮美史诗
比武激活力 实干写担当
新理念实干 高质量作为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做事应经得起“火炼”——实干不能玩“虚”
奋斗成就使命实干托起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