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火内涵探究❋

2018-01-22盖国忠李佳佳陈仁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病证源流少阳

盖国忠,李佳佳,陈仁波,张 红

(1.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2.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上火”自2013年纳入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以来,备受中医药学界的重视,相关论文明显增多。从文献、概念、症状表现、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动物实验等,还有大学生人群的“上火”流调和相关物质基础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态势。然而深究起来,多认为“上火”乃民俗称谓等[1],故而通过相关研究,旨在梳理“上火”源流变迁及确立其内涵本质,便于有效地指导中医药临床实践。

1 “上火”源流

已有相关文献[1-2]进行了有关的研究,但不规范,内容不全,未能说明“上火”的源流变迁与内涵本质。

其一,“上火”术语早见于东汉·张机《伤寒论》“桃核承气汤”用法中有云:“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其后在《新修本草·卷一·合药分剂料理法》等本草书中经常出现“上火”术语。与之相关的术语有“去火”“小火”“文火”“武火”等,此应为其内涵之一。

其二,源自于中医运气学说。《类经·二十五卷·天气地气制有所从》注解《素问·五常政大论》时说:“阳明之上,少阴主之,下金上火,故其治辛苦,其谷丹麦……厥阴之上,少阳主之,上火下木”“少阳之上,厥阴主之,下火上木……少阴之上,阳明主之,上金下火”[3],可见“上火”系指少阴君火或少阴相火处司天之时。

其三,专指上焦之火。《本草求真·下编卷八·主治上·脏腑病症主药·三焦》中有“治上火”“治中火”“治下火”,此“上火”专指心肺上焦之火病,后人亦多引申为上部火病。如《王九峰医案·六咳嗽》:“咳嗽气喘,胸中气急且闷,多食不舒,甚则头面上火。[4]”

其四,生理之火。其代表的有《辨证录·卷之四·五郁门》:“惟解其心包之火,则上火既达,而下火可以渐升;且上火既达,而下火亦可以相安,而不必升矣。[5]”《辨证奇闻·卷一·伤寒》也说:“况阴尽上升,则肾宮寒极,下既无火,上火不归源,故面赤。上火不散,口亦渴,呼水自救者,救咽喉热,非救肠胃热。[6]”

其五,病理之火。《知医必辨·论肝气》:“或为人所制,有气不能发泄,郁而生火……若其人并无所制,而善于动怒,性不平和,愈怒愈甚,以致肝气肆横,胀痛交作,不时上火,头疼头晕,脉来弦数而无沉意,此乃肝火化风,平之不及,而犹治以辛散,譬如一盆炭火,势已炎炎,而更以扇扇之,岂有火不愈炽,而病不加甚耶?[7]”《中医辞典》中也有:“即如大补元气,养胃生津之人参,如遇阳亢之体, 实热外感之人,便易“上火”,令人烦躁不安,鼻中流血”。

通过对中医古文献中“上火”的源流进行梳理,发现古代中医对“上火”内涵的表述颇为广泛,主要涉及药物使用方法、煎药用火、中医运气学说、运气少阳、少阴司天;病位有上焦之火(主要为上焦心肺之火、上部之火)、生理之火、病理之火(不同部位、不同病因)五大方面。世下之“上火”当以其内涵之五为妥,即病理之火。目前对“上火”的研究也多集中在病理之火的相关方面。

2 “上火”内涵

界定“上火”内涵的意义不言自明,否则外延泛化无法解决,这也是目前中医学术研究的突出问题之一。笔者认为“上火”乃病理之火引发人体“火”

邪体征表现的系列病证,其内涵有本位之火、非本位之火(位、时)和全身之火。

钱苏海[8]等认为,“上火”之“上”有“在上”的含义,即部位居高-头面部。“火”指“邪火”,以热盛、热极为其临床表现。即“上火”泛指邪火由下上窜而引起的头面部病证,且论述了“上火”的表现方式有上冲、冲上、上炎、炎上、上浮、上攻、上越、火炎、火升、升炎、上灼、上腾、上行13种。蒲昭和[9]也认为,所谓“上火”是指人体受到“火热之邪”的侵袭而引起的全身或面部出现一系列“热证”表现,由于火性炎上,“上火”的人多会有头面部“热”的表现,如果一旦出现咽喉干痛、头昏目胀、鼻腔热烘、口舌生疮、流鼻血、牙痛等症状时,都可以认为是“上火”。谢志军[10]等也认为,通常在出现口舌生疮、口腔溃疡、牙龈肿痛、便秘等症状时便可称之为“上火”。由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11]承担的973项目“上火”的机理与防治研究课题组认为,“上火”是在遗传背景下各种应激导致内环境变化,引发能量代谢紊乱,进而损伤黏膜上皮细胞,下调AMPK活性,致使黏膜免疫系统中Th17/Th3比例失衡,促炎因子分泌增多,继发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局部发生炎症反应,清热泻火、滋阴清火方药通过调控能量代谢-皮肤黏膜免疫系统而发挥治疗作用。

据此观之,“上火”乃病理之火引发人体表现“火”邪体征表现的系列病证,多局限于表征论述而缺乏内涵的界定。其一,“火”发于本位。局部病变引发“气有余便是火”(《丹溪心法》),“有气不能发泄,郁而生火”(《知医必辨》)。外邪直侵乳蛾、咽部引发红肿疼痛、外伤处的瘀肿灼热疼痛等,其体征仅现局部病变的表现。“火走一经”是其代表,即相同情志病因或其他病因引发同一部位“上火”表现,如口疮、舌疮、尿黄、便秘、口苦等症;其二,“火邪”越位而犯。“当其位为正”“不当其位为邪”“非其时为邪”,其体征表现除局部表现外,尚有原发病变特点。如肾阴虚火旺当有肾阴虚见证;子夜心烦、失眠,相火“病走熟路”上犯心神而作,必见少阳见症及子时见症;其三,火炽全身、多系统受累。突出表现为发热、口燥有裂焦干、尿黄、便秘、口干口苦、心烦躁扰、口渴引饮、面红汗多、脉洪大数而有力,甚则神昏谵语、发斑、出血等症状,多为火邪充斥内外而为,伤津损液,耗血动血,内陷心包,临床以一二占95%以上。

收稿日期:2017-12-11

猜你喜欢

病证源流少阳
论影雕的源流与雕刻构图
《源流》前进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基于“少阳主骨”理论从少阳防治儿童矮身材刍议
源流2020年目录汇总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童心童画
《三千年》
水痘源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