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保护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

2018-01-22撰文陈严雪

浙江林业 2017年12期
关键词:玉环黑脸水鸟

■撰文/陈严雪

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地处乐清湾滨海,同时拥有淡水库塘、内陆盐沼和浅海滩涂湿地,兼有湖泊湿地与浅海滩涂湿地双重特性,是浙东南近海与海岸湿地的典型代表之一。湿地公园内的湿地可分为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4大类9个型,湿地类型丰富。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与恢复严格遵循关于湿地保护的国际公约,根据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及相关政策,围绕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目标,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退渔还湖、退塘还湿、疏浚清淤、水岸修复、禁止捕猎等系列保护措施,配备专业保护队伍、设置自动监控设备及加强巡查、监测,不定期与公安、林业、海洋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违规养殖、偷捕、猎杀、电捕等行为,使湿地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生境得到有效保护。

分区域多角度开展保护工作

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主要集中在湿地公园内部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科普宣教区三个区及上游河道流域。

生态保育区。该区面积8.35平方千米,位于整个湿地公园的正中央,以九眼港水体及周边盐沼沼泽为主,西南直抵二期海堤,东至玉环湖中央水面,主要以实施湿地生态保护和水鸟栖息地恢复为主,维持湿地自然的原始风貌。该区域的九眼港和泗头港上游冲入湖区的大量垃圾及湖底沉淀物,对水质污染十分严重。2011—2012年湿地公园管理处对生态保育区内原有渔民进行陆续清退,并对200余口遗留鱼塘进行生态修复,仅留底部20—30厘米濒水的矮坝自然繁殖鱼虾,以供在此栖息水鸟取食。2012年对合计约5平方千米的库塘底部进行全区域清淤施工,完成工程量36万立方米;2013年,启动了水墨东方、水鸟栖息区域周边、水稻田区1—4号地块部分河道清淤疏浚,累计面积9平方千米。

恢复重建区。该区位于湿地公园海堤外侧的浅海滩涂,面积5.06平方千米,由湿地公园西北侧小青山一带向南延伸至湿地公园南入口附近。规划在该区域通过开展退化湿地的恢复重建和培育活动,重新营造以秋茄红树为主的浅海潮间沼泽湿地恢复。恢复重建区的原状植被以外来的互花米草为绝对优势物种。2010年开始启动互花米草的清除计划,在清理后再次恢复种植秋茄红树,并在海堤外海侧设置保护拦网、宣传和警示标志。

科普宣教区。该区面积3.65平方千米,由位于湿地公园规划区偏西北的三角洲地块和人工水田区四号地块两区组成。科普宣教区突出湿地功能,唤起人们对于湿地保护的重视。同时展示湿地不同于其他生态功能所特有的生态功效,将湿地与自然、湿地与人类、湿地与未来的三个关系提到更深的层面,使湿地公园的宣教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立足原有生态进行科学修复

针对滨海湿地的特点,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湿地公园管理处立足保护原有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对漩门湾湿地进行科学修复。

通过2010—2015年“绿化玉环、美化家园”行动,在湿地公园开展宜种宜植的植被恢复行动,使整个湿地公园区域除了海域滩涂和水域之外,没有一处裸露,极大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实施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大力调整湿地上游流域乡镇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美化湖滨水岸景观,稳定生态系统食物链,促进湿地生态平衡。

对沿湖水岸实施封闭保育恢复、湖滨带复绿护岸,恢复以芦苇为主的沼泽,加大对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空心莲子草、葛藤、一枝黄花等有害植物的治理力度,积极探索外来有害物种治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良性平衡状态以及生物多样性。

注重黑脸琵鹭、黑嘴鸥、白琵鹭、卷羽鹈鹕、黑鹳的生境保护,强化珍稀水鸟栖息地的保护。在每年候鸟结束越冬之后,开始整理部分侵占栖息地光滩的杂草,保留与上年相当面积的候鸟越冬领地;候鸟迁飞返回之前,加强栖息地环境巡逻,拆除水面、浅滩可能妨碍水禽觅食、栖息的障碍物,确保其安全。

近5年来,原有养殖鱼塘的退出、网箱养鱼的彻底取消,生态自然放流、科学养殖的推行,科学合理搭配投放鱼苗品种和数量,噬食蓝藻绿藻,减少水体污染。

保护成效显著 栖息鸟类明显增加

经过多年的湿地保护与恢复,玉环漩门湾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乡土植被得到了有效的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了良好的改善,鸟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至2016年底,调查有154种,隶属15目45科,包括卷羽鹈鹕、黄嘴白鹭、白琵鹭、黑脸琵鹭、黑鹳、小天鹅、鹗、黑翅鸢、普通鵟、红隼、灰背隼、小青脚鹬、褐翅鸦鹃、草鸮、斑头鸺鹠等15种国家二级以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黑鹳为国家Ⅰ级保护鸟类,其余14种为国家Ⅱ级保护鸟类。

据观测,每年的9月中旬至11月中旬,有部分水鸟从北方飞来,途经漩门湾湿地,作短暂停留,补充能量,短则几天,长则1个月,然后飞向更南方的福建、广东沿海越冬;10月底到11月底,有大量水鸟飞达漩门湾湿地越冬,早则来年3月底离开,迟则来年5月底离开,包括所有的雁鸭类、大部分的鸻鹬类和绝大部分的鸥类等水鸟。

目前濒危物种黑脸琵鹭已将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作为越冬迁徙的重要驿站,而且黑脸琵鹭在此停留时间较长。据浙大鸟类专家评估,漩门湾黑脸琵鹭种群个体数就整个越冬种群数量而言,可以在国内排到前三,表明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已经成为全球黑脸琵鹭越冬种群最重要的越冬地之一。2017年,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再次迎来冬季越冬迁徙的琵鹭群,这是2017年第一批迁徙越冬的琵鹭,比2016年越冬提早了近半个月。此次发现的琵鹭共计15只,其中黑脸琵鹭4只,白琵鹭11只。

小天鹅

燕隼

湿地科研成果丰富 科普宣教形式多样

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还与众多科研院校合作开展湿地鸟类、植物、底栖生物及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等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为湿地公园管理处开展湿地科普教育提供了形式多样的第一手鲜活素材。在与众多科研院校合作过程中,公园管理处多渠道培养自己的相关专业人才,通过几年的努力,共培养了2位湿地鸟类观察记录与疫病疫源监测的专业人员,3位湿地植物保护、调查的专业人员等。截至目前,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已经成为温台两地中小学生及幼儿亲子教育的理想之所。湿地公园从开园初每年接待各类游客10万人次到2016年的50余万人次,近年来每年接待中小学生约25万人次,科普宣教示范作用显著。

通过全方位、多渠道、长时间的宣传,目前,社会各界、广大民众都充分认识到保护湿地的重要性,保护湿地与保护湿地水鸟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全民普遍关心湿地、重视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自2011年12月,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单位以来,已获得“中国生态保护最佳湿地”称号;2012年6月,被列入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013年6月,被列入全国首批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随着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进,湿地公园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将会更加凸显,各地来参观考察、接受湿地科普教育的民众会越来越多。

猜你喜欢

玉环黑脸水鸟
江河里的水鸟
黑脸琵鹭的魔法(上)
劝君敢于“唱黑脸”
张玉环的无罪之路
9778天与2234万元
聚焦张玉环冤案
搅水鸟的能力
妹妹的黑脸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
洞庭湖监测到18.3万余只越冬水鸟创下同步调查11年来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