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彭子益运用扶阳思想治疗儿科病证的研究

2018-01-2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21期
关键词:扶阳温阳中医学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彭子益(1871-1944),讳承祖,号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清末民初著名白族医学家,其著作有《唯物论的系统医学》、《实验系统医学》、《系统的古中医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创立了实验系统古中医学派。彭子益在学术上重视人体阳气,认为人体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动力。因此,在临床治疗疾病时,彭子益注重扶阳。尤其在儿科方面,对很多医书中所载小儿生理“乃纯阳之体”、病理“热多冷少”、治疗“肆用苦寒克伐之药”进行了强力批判,提出治疗小儿疾病要注重温补阳气。

1 顾护脾胃,慎用寒凉克伐

自古以来,小儿疾病的治疗就很注重调护脾胃。早在《诸病源候论》中,巢元方就指出了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对大量的小儿脾胃病进行了证候病因病机的论述。儿科专家钱乙对小儿脾胃与发病、脾胃的病理、脾胃的病证,及治疗方药作了详细系统的总结。脾胃大家李东垣在钱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将脾胃在发病中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注重升阳。彭子益学习李东垣的学术思想,非常重视脾胃。如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阴阳》中说“中气者,生物之生命也。”[1]2对于小儿疾病,彭子益认为乃“本气自病”。认为很多疾病的病机是中虚,大量疾病可以通过调补脾胃来治疗,用药“切忌寒凉药发散消导药,误用即成大病。”[1]63并总结出了“中虚为脉法的提纲,用平和之药为用药的提纲也。小儿脉数,即是中虚。”[1]64正是因为彭子益对于脾胃的重视,才能够总结出数脉为中虚之脉,并且提出中虚是脉法的纲领。

彭子益在临床治疗儿科疾病中,注重顾护脾胃,往往事半功倍。小儿停食不泻时,若日期尚浅,彭子益认为不可随意用下法治疗,只宜消食润血外加白糖以养中即愈;若日久积深,“腹必胀满,按之觉痛”[1]66,实无他法,非下不可,才可使用下法,此时,除用大黄来泻下之外,一定要加附片以去大黄寒凉之性,仅取其泻下之用,以使小儿脾胃不伤。彭子益认为“小儿小便短赤非热短者,中虚土湿,木气下陷,不能疏泄故短。赤者,中虚土湿,木火下陷,木火下陷故赤。木火下陷,中气遂寒。运动停滞”[1]65,若不调补脾胃,则运动停滞,相火不降,必发热,则病情加重。小儿面红身痒,彭子益认为乃中气不足,阳气浮越于外所致,“若误认为火而用凉药,即成大祸。”[1]71因本就属阴盛格阳于外,再用寒凉之品,则寒愈盛,阳气越发浮越,阳气一散,则命不保矣!此时,应补中气以回阳气,红自退痒自止。

在儿科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彭子益有感于“世之用钩藤、蝉蜕以治小儿病者甚多,钩藤苦寒,极败胃气,蝉蜕通肺破血,其力不小。如此之类,相习不察,小儿受害多矣”[1]85,彭子益将许多世人采用寒凉攻伐之法误治的疾病,在保护脾胃阳气思想指导下,提出了更好的治法,使儿科疾病治疗有了新思路。

2 小儿稚阳,多须温补

由于小儿还未发育完全,相比于成年人,自有其独特的一些生理病理特点。“纯阳”即是小儿的生理特点之一。对于“纯阳”,不同医家有不同的理解,但把“纯阳”理解为阳热旺盛,则错误地指导了儿科疾病的治疗,贻害无穷。如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说“小儿纯阳之体,最宜清凉”。纪昀等在《小儿药证直诀·四库提要》中说“小儿纯阳,无须益火”。在临床上,由于小儿脏腑娇嫩,故邪气易盛,精气易夺,易于虚实,脾虚则不受寒温,服温则热,服寒则冷,小儿疾病确实易于热化,但同时也容易寒化,而有些医家只看到小儿疾病易于热化一点,从其病机推断,误认为小儿“纯阳”是指阳热旺盛,过于片面。小儿患病果真有邪热消烁真阴,导致火亢阴弱的一面,也有因禀赋不足,或久病正伤,出现既有真阴不足,又有元阳衰惫之症[2]。钱乙认为“纯阳”指小儿阳气细弱,其实与稚阳相近。彭子益认为“小儿乃稚阳体也,中和之至,然后成胎也。”[1]65继承了钱乙对“纯阳”的理解,将“纯阳”认为是“稚阳”。并且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五行》篇中彭子益说“生物的生命,全是太阳射到地面的热所产生。”[1]4在治疗疾病中,注重温补小儿稚嫩之阳气。彭子益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记载的治法方药基础上,对许多疾病的治疗转用温阳之法,或补充其未提到的运用温阳之法的证候,收到很好临床疗效。其言“中医书之错误最大,杀人最多,甘心相沿,不求改错,莫如小儿方书。其言曰,小儿是纯阳体,出疹是胃热,出痘是胎毒。将小儿脆弱之躯,认为纯阳胃热胎毒,于是肆用苦寒克伐之药,以治小儿之病。按全国估计,每年小儿麻疹之死于升麻、葛根、芍药、犀角、黄连等药者,已不止数千万之数。”[1]63就是对滥用寒凉的警示。

在儿科疾病诊疗中,彭子益擅用温阳之法,收效甚多,可谓前无古人。在治疗耳流脓时,彭子益认为耳流脓、耳心痛、脓清乃肾气虚胆经不降之故,治疗应用桂附地黄丸煎服,或用韭菜汁滴耳内,亦能降胆经之火。脓稠亦不可用清凉之法,而使用调补中气之法。使用清凉之法时,“必小儿体气充足,大便三日一行,面无浮红之色。”[1]71在目病治疗中,“医家见红,便用凉药,不论中寒与否,将目病治重,皆不知有用干姜的原则之故。”[1]72然彭子益治目病,目珠红痛,要以脉为辩证依据,“脉轻按盛,重按微,此为中寒心热。方用干姜五分,炒栀仁五分。干姜以温中寒,栀仁以清心热。”[1]71只有脉轻按少重按强,且现滞涩之象时,才可用栀仁、金银花、薄荷、荆芥、木通来治疗。就算是气实热实脉实的热证,栀花一方多服即效,不可误服黄连、石膏等物。除此之外,对于《小儿要证直诀》中记载的一些疾病的治疗,彭子益提出了不同之治法,还补充了其未提到的运用温阳之法的证候。对于疹病,钱乙认为“小儿在胎十月,食五脏血秽,生下则其毒当出。”[3]将疹归属于不同脏腑进行治疗。但彭子益仅将疹分为疏泄正常和疏泄不及。疏泄不及时,表现为疹出成片,疹出即回,或疹闷不出,小便短少。此时病机总属肝肾阳气虚衰,只需巴戟天四豆饮温补肝肾即愈。若疹出已退,已不发热,但面色晦暗,神疲食少,此为肝脾之阳未复,亦用巴戟天四豆饮回肝脾之阳。又如咳嗽的治疗,《小儿要证直诀》中未提到虚劳咳嗽的证型,彭子益补充之,认为可服五味子干姜细辛汤温肺敛肺。

彭子益指出有些医书存在的问题,并将温补阳气灵活运用于儿科各种疾病而收效,提出了前人未提出的治疗方药,推动了儿科疾病的诊疗发展。

3 时令扶阳心法

彭子益非常注重天与人的关系,他认为“人的个体,即是造化个体的遗传”[1]2,此处造化即宇宙之称。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直贯穿着“天人相应”的思想,彭子益继承这种思想,并且将其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认为“中医学,乃人身一小宇宙之学。得着宇宙,自然得着中医”[1]1。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彭子益临床用药注重结合时令,尤其重视阳气与时令的关系。在易耗散阳气的时令,会酌加温阳之品,以顾护人体阳气,使人体阳气充足,治疗疾病的同时,防止变生他病。

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中,处处体现其时令扶阳的思想。在治疗以泻出不自知,不渴,脉见左右均弱,小便时利时不利为主要表现的冬至小寒之间的小儿泄泻时,除使用培土以平木之疏泄太过之外,因冬至小寒之间,木气升发,肝疏泄加强,会损耗肝阳,所以还需酌加补肝阳之品。对于虫痛的治疗,彭子益分季节而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春夏之时,只可以乌梅、花椒养虫;秋冬则可用生白芍、生甘草以清肝热,或用使君子下虫。因为春夏之时,肝气疏泄,阳气易耗散,若再清之下之,损伤阳气,则病危;秋冬之时,阳气归于水中,水中阳气大增,可使木气生热,阳多故可清之下之。

彭子益时令扶阳思想对临床预防变生他病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况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临床用药稍有不慎则极易变生他病,而用药考虑周全则可事半功倍。

4 小结

彭子益注重人体阳气,在临床治疗儿科疾病中擅用扶阳治法。其对一些小儿医书中关于小儿多热的论述提出批评,认为这些记载使医者滥用寒凉克伐之品,戕害人命。彭子益认为小儿乃“稚阳之体”,临床需顾护脾胃、注重温阳。除此之外,彭子益还提出时令扶阳的思想,将儿科疾病的扶阳治疗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扶阳温阳中医学
扶阳罐疗法临床研究进展*
露已冷 草木在喊固本温阳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再见初恋
扶阳针灸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西洋参防护放疗旁效应损伤的中医学机制
遗失在岁月深处的宝剑
从“扶阳”论治强直性脊柱炎
基于扶阳思想对胃脘痛中医各证型分布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