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模型设计

2018-01-20俞跃林榕夏志勤

现代交际 2018年22期

俞跃 林榕 夏志勤

摘要:当今中国,移动互联网软件和硬件技术发展都非常迅速。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各种网络交互平台合理运用“混合式学习方式”已经成为现实。针对理实一体化课程的特点,设计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适应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模型,为实践教学提供指导。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环境 混合式学习方式 理实一体化课程 模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2-0008-02

当今中国,移动互联网软件和硬件技术发展都非常迅速。在先进、广阔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将网络化教学和传统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各种网络交互平台,合理地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混合式学习方式”已经成为现实,这符合时代需要,顺应现代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混合式学习方式”在多年前就备受国内外学者和专家的关注,近年来,有更多的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出现。柏宏权(2017)在《融入同伴互评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实证研究》一文中详细实验证明融入同伴互评的教学活动增加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效互动;有效提高教学效果。[2]赵呈领(2017)在《五要素视角下教师混合式研修模式构建研究》一文中构建五要素视角下教师混合式研修O2O模式的理论模型,为现阶段教师混合式研修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3]王国华(2017)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中知识共享的提升策略研究》一文中总结研究发现:学习者主观规范、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关系质量、预期收益可以直接影响学习者的知识共享意向,而技术工具及知识属性需要通过知觉行为控制间接影响知识共享意向的结论。[4]张务农(2017)在《混合式学习认知工具研究》一文中提出认知工具是深入理解混合式学习的关键所在,也是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实施和分析的钥匙。[5]

从上述研究文献来看,多位学者已经围绕“混合式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教学工具和教学模式等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因为“混合式学习方式”在不同类型课程中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及其适应性,而针对理实一体化课程的特点,本文预设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适应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模型,为实践教学提供更为具体的指导。

一、关键词界定

(一)界定“混合式学习方式”

“混合式学习方式”,是指在当今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社会环境下,在系统化和碎片化相结合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课前通过画质、音质、现场感超强的优质微课视频和PPT完成知识内化过程中的“接纳”;课上借助移动互联网+SP(智能手机)达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评估测试和及时反馈的效果,完成知识内化过程中的“吸收”;课后运用线上和线下多种学习和交流工具完整记录学习过程、详细分析学习效果,促使学习自主化、精细化、社会化,最终完成知识内化过程中“合并”的整个过程。

(二)界定“理实一体化课程”

所谓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即是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开设的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组合教学,它不仅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和联系,而且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试图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及“学科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的框架,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强调“实用、适度”,技能训练则强调科学、规范及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以技能训练为中心,配制相关的理论知识构成教学模块,并由一位教师同时担任理论教学和实习指导,从而保证二者同步进行。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操作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知识与技能掌握更加牢固。

(三)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混合式学习方式”要素图

根据上述“混合式学习方式”和“理实一体化”的界定,在设计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适应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模型之前,就需要先整理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混合式学习方式”三要素(如图1)。

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适应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模型

根据上述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混合式学习方式”的三要素,通过网络交互平台——蓝墨云(如图2)设计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适应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模型。

适应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模型如下所示:

(1)教师在授课之前,初次准备课程各种资源。

(2)教师在每一次授课之前,按照授课计划,将课程资源中相应课程章节的微课视频通过某一网络交互平台(例如:蓝墨云;课堂在线等),推送给学生,设定学生完成微课视频的学习截止时间,并布置相关章节的测试题,该测试题以简单客观题为主,主要围绕相关章节的基础知识点。

(3)学生通过网络交互平台在教师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微课视频的观看,并根据微课视频的学习自主完成测试题,且提交。学生通过“微课视频”的观看和“测试活动”的获取积累积分,该积分作为考核学生本课程成绩的组成部分。

(4)教师分析网络交互平台上学生提交的“测试活动”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对相应章节的“微课视频”的知识点进行修订。

(5)教师在授课期间,通过PPT呈现所授课程内容的结构或框架,并进行案例或者例题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运用网络交互平台中的“头脑风暴”实现学生对中难度客观题的抢答,并获取相关的积分;案例的剖析也可通过网络交互平台中的“答疑/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根据学生在线提交的讨论结果,进行评议,并及时给出不同学生不同等级的积分,使得学生获得的积分总数有所区别,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6)教师在授课结束后,根据授课期间学生对初次拟定的PPT和参考案例的反应,对初次拟定的PPT和参考案例进行修订。

(7)教师在授课结束后,通过网络交互平台布置课后“作业/小组任务”,学生根据每一个章节的作业要求不同,采取自行完成或者分组完成相应章节的作业,提交且获得积分。

三、结语

在移動互联网环境下,利用各种网络交互平台合理运用“混合式学习方式”已经成为现实。借助蓝墨云交互平台,设定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混合式学习方式”的三大要素,围绕“混合式学习方式”的三大要素设计适应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模型,使得各项教学活动交互发生作用,从而发挥“混合式学习方式”的真正作用,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俞跃,赵玉阁.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混合式学习”方式研究——以智能手机和QQ群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87-191.

[2]柏宏权,苏玉凤,沈书生.融入同伴互评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11):79-85.

[3]赵呈领,蒋志辉,李红霞.五要素视角下教师混合式研修模式构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3):110-115.

[4]王国华.混合式学习环境中知识共享的提升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9):24-28.

[5]张务农.混合式学习认知工具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7(6):17-22.

[6]何克抗.2000年以来教学设计的新发展——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四版)》的学习与思考之一[J].开放教育研究,2016(6):21-30.

[7]陈雅.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任务驱动式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17(3):84-87.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