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童年期儿童心理发育看待鼓励教育的限度

2018-01-20刘祎

新课程·中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挫折教育

摘 要:现阶段许多教育工作者过分注重“鼓励教育”,而忽略鼓励教育并非百利无害,鼓励超过限度同样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就儿童阶段心理发展特征作为契点,论述了教育工作者需要正确了解鼓励教育的限度,同时不忘挫折教育,才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从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雏形。

关键词:鼓励教育;儿童心理特征;挫折教育

现在的时代,大多数教育系统提倡对孩子进行“鼓励教育”。所谓鼓励教育,指的就是教师尽可能多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鼓励,通过褒奖与鼓励促进孩子发扬闪光点,以达到健全儿童人格的目的。但放眼当下,笔者认为许多教师或家长对于鼓励教育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误读,部分教育者认为鼓励教育即是尽可能多地表扬孩子,但这样很显然并不是鼓励教育的初衷所在。甚至部分教育者过度注重鼓励的部分,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发掘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放大予以鼓励,而忽略了孩子身上仍旧存在着的缺点,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孩子人格的偏差。

一、鼓励教育取之有度

儿童期是儿童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候,正确引导才能够帮助儿童建立一个完整合适的自我评价体系。鼓励教育固然有着可取之处,能够通过优点发掘与培养建立一个孩子的自信与自尊,但应当取之有度,如若过度鼓励结果可能适得其反。肖悦的《鼓励是最好的教育》有这样的论点:“每一个微笑、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将会成为孩子精神上的阳光;相反,每一句粗暴的呵斥,都足以将他们脆弱的尊严击得粉碎、无地自容。”就儿童期孩子的心理发展,榜样作用十分明显。在实际课堂上往往能够看到,一个回答出老师问题后被表扬的孩子表现得非常积极,而没有受到表扬的孩子表现就相对较差,这的确是鼓励教育的优越之处,能够让自我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的孩子尽可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更快地找到自己的目标与存在价值,有利于完整的自我体系构建,但同时反过来想,一个被过分夸张鼓励的孩子,很可能因为榜样作用最后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如果在儿童期便向孩子灌输他是完美的,拥有众多优点的思想,从而忽略了提醒孩子依旧存在着不足,很容易让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在逐步脱离儿童时期走向成熟时,将面对环境与认知的极度不平衡,最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挫折教育必不可少

鼓励教育的确值得提倡,但是教育者应准确把握其中的“度”,古往今来被过分的夸大毁掉前程的孩子可谓是不计其数。笔者认为,鼓励教育的确是教育中的一大重点,但挫折教育也必不可少。一个孩子必须知道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挫折教育便是弥补鼓励教育造成挫败感与认知缺失的最好方法。正所谓在激励中进步,在挫折中成长,一个孩子想要构建完整的自我评价体系,就必须从两个方面了解自我:我能做什么,我做不到什么。鼓励教育能够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做好什么后社会会给予他一定的奖赏,有利于他不断为了奖赏而发扬自己的长处,从而形成优势。而挫折教育则要告诉孩子他不能做什么,他什么做不好,通过挫折的刺激形成情感上的鲜明对比,从而引发孩子的上进心,能够使得孩子主动改正自己身上仍旧存在着不足,同时在失败中收获经验,获得成长。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向孩子灌输知识是次要,最主要的任务还是要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格体系,尤其处在儿童期的孩子,自我观念与自我评价意识还处于萌芽阶段,这个时期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和帮助,才能夠更有效、更完整地建立自己的心理评价体系。在这个阶段,过分的鼓励教育以及一味的挫折教育显然都不利于孩子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以及不足,从而影响孩子整个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发展。在儿童6~12岁,处于心理学上所说的“共同控制期”,儿童心理不成熟,因此需要教育者的榜样作用影响。因此作为一个教育者,必须正视一个孩子在此阶段的心理需要,正视孩子的缺点与优点,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鼓励,也要选准恰当的挫折。不能因为自己“担心家长找麻烦”“不想扮演孩子面前的黑脸”的这种观念而放弃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一味地通过鼓励增进师生关系,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会对孩子今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儿童时期的教育是一个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使命,将帮助每一个孩子成长视为己任,注重教育的合理化与给予鼓励挫折的限度,帮助孩子较早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雏形,能够为孩子以后的人生做好奠基才是我们应当引以为傲的事。

参考文献:

肖悦.鼓励是最好的教育[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刘祎,1991年11月出生,女,河北保定人,本科,研究方向:儿童教育。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挫折教育
幼儿教育中如何实施挫折教育刍议
“挫折教育”警示录:强势妈妈为何惨死儿子刀下(下)
大学体育教学与挫折教育融合性发展研究
赢得了,更要输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