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法自然,造物天成

2018-01-20张晓颜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磁州窑文天祥景德镇

张晓颜

摘 要:吉州窑是中国南方地区黑釉瓷的一支,是民窑的杰出代表,本文通过阐述其烧造历史、纹饰以及后期的衰落,探究它对中国陶瓷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永和镇;磁州窑;黑釉瓷;文天祥;景德镇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6-0085-02

一、融入世俗大众生活的吉州窑瓷器

在宋代,我国南北制瓷业呈现出了大发展的繁荣景象,形成了五大名窑,以及白釉、青釉、黑釉三支,位于吉州永和镇(今江西吉安)的吉州窑,属于黑釉瓷系的一支,也在此時获得了发展。

吉州窑始建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衰于元末,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入宋以来,在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得到了更加飞速的发展。据《明东昌志》记载,至元丰年间,永和由于瓷业兴盛,已发展成为一座“百尺层楼万余家,连廒峻宇,金凤桥地杰人稠,鸳鸯街弦歌宴舞,”①“名公锯卿来游其间,必有歌咏,以记其盛”繁荣城市。当时瓷城永和有“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的“天下三镇”之一的称谓,是“舟东第一大都会”,②足见其制瓷业的发达。

从北宋开始,酱褐釉瓷停烧,乳白釉瓷继续烧造,但形制有所变化,同时新烧制了黑釉瓷。从南宋开始,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白釉彩绘瓷,至元代鼎盛一时。从宋元吉州窑的产品看,更接近磁州窑。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公元1126年冬天,金兵攻破了汴京,发生了“靖康之难”。为了躲避战乱,大批中原工匠,到长江以南避难,磁州窑窑区的工匠,迁居到今江西、安徽和浙江一带。位于江西吉安的吉州窑在唐代和五代时已经烧造瓷器,宋代晚期,因为磁州窑工的迁入,也开始烧造大量白地黑花的瓷器,如今专家在划分窑系时就将吉州窑划分到磁州窑体系之下。金兵南下后,大批中原人士为躲避战乱,逃到了南方地区,带去了先进的技艺,窑工们利用北方磁州窑技术,用吉州原料烧造,极大地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

吉州窑根据自身资源,博采众长,有些产品源自磁州窑又有自身的独特风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吉州窑瓷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工匠们利用廉价的天然黑色涂料,罩上一层薄薄的釉,在釉层的保护下,火候冷却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产生了釉面的厚薄浓淡变化,颇具中国写意笔墨的效果,清新雅致。而另一种具有生活气息的纹饰便是剪纸贴花和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多运用在碗、盏内壁,采用同一样的剪纸,三点或四点整齐排列,口沿衬以二方连续的带状花边,使整体与盏、碗轮廓匀称协调。常见的鸾凤贴花碗,用两张相同的鸾凤剪纸,以盏、碗壁一线为中心,两侧对称排列,空间两侧衬以朵梅,图案整齐舒朗,稳定平衡。”③剪纸作为中国传统女红的一种,与当时的制瓷技艺的结合,是工匠们将创作融入大众生活的一种体现。木叶纹多装饰在黑釉碗、盏内,有单片的木叶,有半叶挂于碗、盏边沿的,也有双叶叠落或三叶散点的,烧成后倒入茶水,叶子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人文审美意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吉州窑瓷的纹饰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黑釉瓷原料廉价普遍,制作技艺简单,剪纸贴花采用古代中国传统纹饰,将女红技艺运用其中,而木叶天目则取材于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树叶,更是极具生活气息,不得不说是师法自然,造物天成。

在宋代,瓷器作为一种大宗产品,是家家户户都需要的,并且当时又是没有机械化生产,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就需要提高工匠的效率。于是,白地黑花瓷在当时流行,白地黑花技法简单,图案选用宋人写意花鸟,而工匠在创作工程中,由于没有严格的限制,因此在绘画过程中便可随意描摹,多笔少笔都相宜,正是这一原因也使得它们更具手工气息,与制作技艺复杂,笔墨严格规整的宫廷用瓷相比,妙趣横生。加之宋代庐陵地区瓷土资源丰富,在成本低廉的情况下,使得此时的吉州窑瓷器得以大量生产,在南宋时达到了极盛。吉州窑作为江南地区民窑的一支杰出代表,不得不说作为社会底层的窑工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吉安,古称庐陵,独特的庐陵文化,造就了这个地方的人文风骨,名人雅士汇集。古城庐陵历史悠久,苏东坡曾做诗云:“巍巍城郭阔,庐陵半苏州”。这里文化发达,工匠在绘画中发挥个人智慧,融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统治者所推行,直至宋代,商品经济还是在农耕极为发达的时候获得了发展,重农抑商思想虽然还是主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商人地位有了提高,获得了正式的户籍,被编入坊郭户中。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兴盛,官营与私营手工业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官营手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私营手工业的比重却在不断上升。作为民窑的一支,吉州窑在此契机下获得了发展。工商地位的相对提高,极大地是窑工们提高了制瓷的积极性,加之当时造船业也取得了发展,南北连接更为紧密,使得瓷器便有了更快流通的可能。统治者政策的改变,小农经济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兴盛,加之窑工们的智慧,使得吉州窑在南宋达到了极盛,但这种繁荣却是却是短暂的。

二、战乱所带来的衰败及其影响

众所周知,蒙古铁骑在越过长江天险之后,他们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破坏,更多的是对文化的破坏。纵横亚欧大陆的蒙古骑兵,实行了惨绝人寰的屠城政策,在他们的屠刀下人们被肆意砍杀,其中也包括许多工匠,因此,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元代是吉州窑的衰落时期,元兵南下后,破坏了江南地区的手工业,作为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故居,在抗元失败后,人们纷纷奔走四方,其中也包括大量窑工。“蒋玄佁先生在《吉州窑》一书亦分析说:吉州陶工逃饶,不但生产的人才转移了,就是技法也带走了,景德镇初无青花器,连彩绘器也没有,可是到了元代,忽然大量生产青花器,是不是永和人将釉下彩绘技法在景德镇发展起来,并影响到江西其他地区也发展了青花器呢?如果文献记录无误,则这一可能性是很大的。因此不少人认为在元代熄火。”④据考古工作发现,在吉州窑出土了大量的青瓷碎片。作为江西境内最著名的两大瓷窑,两者联系广泛,在吉州窑出土的青瓷碎片极有可能便是景德镇青花瓷的前身。“景德镇产佳瓷,产瓷不产手,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⑤可见,景德镇的窑工来自四面八方,吉州窑工的出走使得窑厂衰落,但是却使景德镇在各种契机下,产生了青花瓷,也不无可能。“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后便玉,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今景德镇陶工故多永和人。”⑥这些都说明吉州窑的衰落可能与窑工出走有极大的关系。加之元代统治者崇尚白瓷,而以黑瓷为代表的吉州窑,其产品自然是不为当时所推崇。各地名窑涌现,窑工的出走,设备的陈旧,使得吉州窑渐渐衰败下去了。还有史料记载,由于烧瓷历史久远,吉安地区的瓷土已所剩无几了,但是现代地质勘测发现,吉安青原地区有丰富的高岭土资源,在遥远的宋元时期,科技远没有现在方达,极有可能在技术与设备的束缚下,无法开采更多的瓷土,加之窑工出走,窑厂荒废,生产力大为下降,最终衰败。endprint

明代时期,吉州窑曾短暂复兴过。据《格古要论》记载:“今其窑尚有遗迹在人家。永乐中,或掘有玉杯、盏之类,理或然也,自元至今犹然。”⑦可见,到明代时,吉州窑只是零星地在烧造,也有作品,但是少之又少。“1975年陈柏泉与唐昌朴同志在调查吉州窑时,在第18号遗址距地表约四十厘米的一处断层中,却发现了两个于匣钵搭釉紧连的青花盘残器,该盘浅腹宽边,圈足矮而宽,盘内外壁饰舒朗的缠枝花纹,青料淡雅,发色明亮,胎质细腻,瓷质尚佳。由于这种标本系出自吉州窑址堆积层中,且废器又与匣钵搭釉紧连,故可肯定是吉州窑所产,其时代正约当明代中期,只是至今仅知其生产点偏于第18号遗址一隅,且所遗碎片极为罕见。”⑧这个考古发现表明,在明代吉州窑还是继续在烧造,但是规模已经大不如前了。盛极一时的吉州窑终究还是如划破夜空的流星一样,璀璨夺目,但终将陨落。

三、结语

吉州窑瓷器的最大特色就是极具生活气息,它表达了社会底层手工业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是白地黑花的缠枝梅瓶,还是气韵生动的黑釉油滴盏,或是极具吉祥寓意的剪纸贴花盏,抑或是浑然天成的木叶天目盏,都显示了劳动人民将艺术融入生活的非凡造诣。在南宋達到极盛时,在元代走向没落,其衰落原因至今仍在探讨,但是作为北方磁州窑的分支,其留下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对后世影响深远。

注释:

①②(明)《东昌志·东昌图景记》(明永乐手抄本).

③余家栋.江西陶瓷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④容敬臻.浅谈吉州窑的兴废时间[J].景德镇陶瓷,1982(03).

⑤(清)程廷济修.《浮梁县志》卷五,乾隆四十八年(1783).

⑥(清)朱炎.《陶说》卷二,乾隆三十九年(1774)刻本.

⑦(明)曹昭.《格古要论》,下卷.

⑧陈柏泉.吉州窑烧瓷历史初探[J].江西历史文物,1982(03).

参考文献:

[1]余家栋.江西陶瓷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2]朱炎.陶说[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4.

[3]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标点本.

[4]陈柏泉.吉州窑烧瓷历史初探[J].江西历史文物,1982(03).

[5]曹昭.格古要论[M].四库全书本.

[6]程廷济.浮梁县志[M].中华书局标点本.

[7]容敬臻.浅谈吉州窑兴废的时间[J].景德镇陶瓷.1982(03).endprint

猜你喜欢

磁州窑文天祥景德镇
因为有你
——省景德镇老年大学校歌
问一声,景德镇
除夜①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5)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4)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