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振兴中药材产业 打响脱贫攻坚战

2018-01-20何君林

科学种养 2018年1期
关键词:灵芝中药材重庆市

何君林

近年来,重庆市遵循“稳成熟、强成长、拓现代”的分类指导原则,根据道地好种、市场容量、企业需求、价格效益、生态平衡等综合因素,重点做强川党参、黄连、天麻、太白贝母、黄精、川牛膝、栀子等渝产道地中药材大品种,打造“渝产绿色中藥”品牌。通过大力实施中药材产业振兴,为全市中药材发展和产业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府引导帮扶,打响中药材种植脱贫攻坚第一战

“如果没有政府的引导帮扶,我不可能想到种中药材,当然也就看不到脱贫致富的希望。”家住重庆市城口县河鱼乡畜牧村的李中田,每天都在自己的中药材地里忙活,虽然很辛苦,但心里却是美滋滋的。据了解,李中田因残疾丧失部分劳动力, 2014年被评为建卡贫困户。当地政府实施产业精准扶贫到户后,引导帮助他发展中药材种植。目前,李中田种植了2亩重楼,2017年年底可收入6万元,彻底甩掉“贫困户”帽子。

近年来,河鱼乡党委、政府以实现贫困户产业多样化、规模化、产业化为目标,为贫困户谋划产业发展项目,提供技术和销售渠道,帮助他们创业致富。通过“政府+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采取统一引种供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分户管理的“三统一分”发展模式,初步建立起重楼种子供应、技术服务、农户种植、市场交易到物流配送的产业链。

“目前,我们全乡发展重楼产业的有200余户,涵盖40%的建卡贫困户,重楼总种植面积达300亩,预计亩产量达到700千克。”河鱼乡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乡将进一步扩大中药材产业种植规模,努力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尽早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在重庆市巫山县红椿土家族乡红椿村,陈恢生一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家中两个孩子都在上学,曾经一家4口人全靠他耕种几亩薄田过活。自打响脱贫攻坚战后,当地政府根据红椿村高海拔、无污染的特点,确立了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在政府的带动下,陈恢生开始试种中药材。如今,他已从曾经的“门外汉”变成当地小有名气的中药材种植“达人”,全家种植了30亩中药材,2017年年底收入可达到12万元。陈恢生不仅自己种药材脱了贫,还鼓励帮助同村贫困户宋庆明种植了4亩。目前,红椿村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8000余亩。2016年全村中药材年产值2000万元,84户贫困户依托中药材种植实现增收。

在今天的重庆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发展中药材种植已成为重要的扶贫产业,并形成遍地开花之势。从区县到乡镇,从村组到合作社,都把中药材种植产业作为引领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科技成果助力,建设生态效益明显的中药材基地

盛夏时节,走进重庆市酉阳县恒佳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中药材种植基地,遍布山坡的2000亩中药材长势喜人,正在基地忙碌的村民从施肥、除草到浇水,大家分工协作,忙而不乱,营造出一个热火朝天的场面。

近年来,酉阳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地理优势,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推广中药材种植。目前,全县共有45家中药材种植公司,专业合作社达287家,惠及群众2.9万人。在腴地、铜鼓、木叶等30余个乡镇,主要发展金荞麦、芡茯、青蒿等中药材,2017年面积达到20余万亩。

据了解,重庆禾禾食品有限公司近日计划在酉阳县龙潭镇五育村、柳树村建设中药材标准化基地3000亩。基地将依托酉阳县农业委员会农业技术专家和重庆中药研究院、重庆中药研究所的科技人员,用科技成果助力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设具有明显生态效益的中药材产业基地。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将带动基地周边农户通过发展中药材产业链条致富,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协会”模式,增强酉阳县中药材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及抗风险能力。同时,将中药材生产及加工与旅游相结合,拓展增值点,延长消费链,开拓出“乡村旅游+中药”的精准扶贫新途径。

城口县近年围绕建设重庆市最大中药材种植基地,通过扩大基地规模、壮大市场主体、强化招商引资、优化种植结构等措施,使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目前达到35万亩,产量达到5万吨;引进和培育从事中药材种植的龙头企业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76家,建成中药材基地41个、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5个;与广药集团潘高寿药业合资建设全国最大川贝母基地,并成功建成西南地区首个成规模的紫菀种植基地600余亩,成功打造西南地区最大南苍术中药材种植基地2200余亩。

目前,重庆市正按照《中药材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与布局》要求,全力推动“大企业”“大品种”“大基地”联动,由大企业带动,调整中药材种植结构,加大良种繁育和规范化生产技术研究,建设道地药材、大宗药材和濒危药材种植大基地。到2020年,重庆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到250万亩,标准化、规范化基地100万亩,总产量达到81万吨,种植业产值达到60亿元,综合产值达到500亿元,实现利税100亿元以上。

创新发展模式,打造特色突出的中药材全产业链

2017年8月份,位于重庆市渝北区大盛镇顺龙村的重庆烂棚鹏农业发展股份合作社的6500袋赤灵芝进入采摘期,预计产值达到40万元左右。据悉,这是渝北区首个中药材灵芝种植基地,采用林下仿野生栽种和大棚种植两种方法。仿野生栽种就是模拟野生灵芝的生长环境,将灵芝菌种接在青冈木上,待菌丝长满青冈木后再种植在林下。

“我们合作社的基地位于海拔500米左右的大坡林地,昼夜温差大,夏季最高气温28℃,空气湿度70%~90%,非常适合灵芝生长。合作社基地种植的赤灵芝,一年可以采摘两季。”烂棚鹏农业发展股份合作社负责人表示,合作社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大规模培育药用、食用灵芝和盆景灵芝,并收集孢子粉,努力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

近年来,渝北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科技支撑”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主城近郊优势,大力发展中药临空都市农业、中药休闲观光农业、中药林下种植特色农业等三大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集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渝北特色中药产业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全区石斛、百合、白芨、黄精等中药材种植基地面积达到1.6万亩。

据了解,在发展中药材产业过程中,渝北区坚持规划优先,科学合理定位;坚持发展模式多样化,带动农户发展;坚持品种特色化,探索主城中药材发展新思路;坚持重效益,增强发展信心;坚持利用现有资源,发展立体栽培模式;坚持资源整合,推进产销一体化;坚持科技兴药,提高种植水平。

渝北区积极探索出以药食两用、观花休闲品种为主,石斛、百合为优势品种,黄精、黄栀子为特色品种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路径。结合各镇乡村旅游特色,打造4~6月石斛、4~5月白芨和5~6月栀子赏花节;同时,推出石斛、黄精、天麻等药食两用品种,后期开发药膳食谱。并充分利用现有林地、果园等资源,发展立体栽培模式,林下套作白芨、石斛贴树贴石仿野生栽培、幼龄果园套作中药材模式已比较成熟,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目前,渝北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形成了单纯基地化模式、“公司+农户”和“合作社+农户”三种模式,总体上呈现出模式多样化、品种特色化、效益高效化、产销一体化的“四化”局面。到2020年,该区将培育1000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企业30家,发展种植面积3万亩;发展1万户农民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2万亩。

未来几年,围绕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重庆市还将加快中药材商品化基地、良种繁育及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初加工、仓储或电商示范基地建设,并推进产业融合,以药食两用和药用花卉品种为重点,依托风景名胜区、城市郊区建设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休闲观光养生园。

(作者联系地址:重庆市渝北龙溪武陵路70号 中国中医药报重庆记者站 邮编:401147)endprint

猜你喜欢

灵芝中药材重庆市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春天来了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菌草灵芝栽培技术
DNA提取4种中药材方法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