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下提升上海国际形象的文化教育合作交流的机遇与对策分析

2018-01-19王前锋徐静

青年时代 2018年28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一带一路

王前锋 徐静

摘 要: “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需求,战略的目标是互联互通,其中最核心的是“民心相通”。实现民心相通需要中国与沿线国家进行人文交流与合作,尤其是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上海作为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和桥头堡,其城市国际形象的提升对中国的软实力和话语权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分析提升上海国际形象文化教育合作的交流機遇,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上海国际形象;文化产业

一、引言

上海全球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不仅与世界整体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且也与上海的城市发展历程和本地特色密切相连。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是新兴城市,它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古老城市,也不同于欧美一些有历史的全球性大都市。上海的城市形象定位,需要建立在上海本土的百年变迁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中,需要聚焦上海的中西交融、开放包容和现代化之路,把“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精神和上海的文化自信嵌入到对外传播中。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不仅吸引了全球媒体聚焦上海,而且也提升了国家和上海的全球城市形象。后世博时代,上海在“一带一路”、上海自贸试验区及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多层叠加下,上海全球城市形象进一步升级,使其成为未来引领全球治理和创新的全球城市2.0或3.0版。

二、一带一路下提升上海国际形象的文化教育合作交流机遇

只有建立在文化和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上,才能最终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奋斗目标。所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教育合作尤其重要。 利用“一带一路”的平台,在对外文化交流上学会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可增强文化自信。丝绸之路不仅是经贸之路,最重要的是文化交流之路。上海到2020年要确保建成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和文化交流频繁的国际化大都市,需要大力兴起对外文化教育交流,这既符合上海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有利于实现上海城市内涵建设目标,进而增强上海现代化大都市的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通过与“一带一路”的对接和上海自贸区的文化开放服务的平台,不仅有利于上海形成文化的对外辐射效应,加快驱动上海城市创新和经济转型,还有利于面向世界的“文化中心城市”地位建设,为“四个中心”、科创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提供文化支撑,为全球城市建设奠定文化基础。“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给上海文化教育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具体表现为:

首先,开放发展和交流的机遇。在“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背景下,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文化部长会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艺术节等交流平台,推动了上海对外文化艺术区域交流机制的建设。尤其是由文化部主办、上海市政府承办,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艺术节——上海国际艺术节,目前成为拓展中国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去”的渠道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2015年由18个国家22个艺术节共同倡议成立的“一带一路”艺术节合作发展网络,已在“一带一路”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扩大城市影响力的机遇。通过助推与沿线城市在教育合作、文化旅游、文化贸易及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互办、联办、合办影视节等国际性文化活动推动区域间、民间文化交流,扩大上海的国际影响和传播上海的好声音。与此同时,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人才培养和培训的方式,扩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据上海教委统计,自2015年上海市教委实施留学上海“一带一路”教育项目以来,上海“一带一路”国家留学人数持续增加。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商学院、上海电力大学等不同层次的科研机构和院所,利用其学科和专业优势,不仅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员开设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业发展、“一带一路”贸易投资以及国际产业合作等培训班,而且通过为留学生开设专业的课程及双导师的配置,推动沿线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扩大了上海高校的国际影响力。

再次,发展文化贸易的机遇。依托上海浦东外高桥文化贸易基地和自贸区文化开放平台,通过文化经贸建设加强与周边国际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推动更多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拓展国际营销网络,让上海自主文化产品更多进入国际市场。近年来,随着中国原创网络文学的发展,其改变的影视作品及周边也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和传播,上海网络文学占全国原创文学市场接近90%,通过已形成的上下游产业链,推动上海文化产品“走出去”和扩大文化贸易的机遇。

三、一带一路下提升上海国际形象的文化教育合作的对策

“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给上海的文化教育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上海通过“一带一路”交流互通集聚吸引沿线高端科技人才和研发机构入驻,打造科技人才和高端研发高地。要利用好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城市品牌形象和“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城市特色,吸引多元文化交流和高端人才入驻,通过人文交流和教育打造“一带一路”上的人才高地,成立有深度的“一带一路”智库研究联盟和“智力支持中心”发挥文化引领和智库作用。利用上海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中等职业教育应用化的优势,率先建立“一带一路”高等教育中心和职业培训中心。上海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文化创意产业被确立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主要体现在带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上,能否创造新的价值增量和提升城市的国际形象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建设。

(一)政策方面,加大对外文化艺术作品的扶持力度。扩大各类“文化基金”的规模和数量,探索以财政注资撬动国内外社会资金的发展模式。与北京每年都有几十个亿的文化专项基金相比,上海还没有一个专项的文化基金投入。上海需要注重重大品牌文化活动的扶持力度,扶持上海文艺作品到国内和海外知名博物馆、美术馆以及文化节等进行展示展览。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扶持、产权保护、文化事件策划、金融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教育合作和资金投入。

(二)文化教育交流方面,推动人文教育和高校交流项目走出去,利用最高人民法院在上海政法学院设立“一带一路”司法研究基地,进行国际经济贸易、金融、投资等司法服务和保障领域的教育合作。未来,上海还需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国家间外国留学生的规模,成立“一带一路”国家奖学金项目,建立针对不同类别的教育扶持和援助项目,借鉴美国的富布莱特项目的经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更多了解中国现状和政策的精英人才。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利用上海中职教育的优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和劳动技术型人才,在推动中资企业发展和本地熟练工成长的同时,也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家形象并争取普通老百姓的民心。构建跨国培训的平台。在培训内容上,上海的相关培训院校需要更多了解和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会风俗、礼仪、民俗、国家制度、典章规范,以及宗教信仰等,利用上海市教委支持的暑期学校项目的经验,扩大和加强这种短期培训班的宣传和影响。

(三)平台建设方面,以“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为契机,打造面向国内外的“文化资源配置平台”和国际文化交易的平台,为国内外各种文化形式和资源提供充分展示、融合、创新与交易的平台。如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浦东新区人民政府牵头发起的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通过提供资金和配套支持、整合分散资源、搭建公共平台等政策措施,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国外优秀文化“引进来”提供“传输”和“中转”通道。此外,还可利用上海自贸区平台,扩展上海文化艺术企业的融资新途径。以文化投融资和交易平台为核心,形成互联互通、统筹运行的平台链。鼓励政府投资的政策型文化服务平台和企业投资的商业型文化服务平台,形成两者的优势互补。扶持平台型文化企业和国际教育机构进驻上海,通过文化平台和载体的建设,打造上海文化产业的品牌优势。

(四)传播內容、形式和受众定位方面,上海的文化产业建设需要凸显上海本土文化的特色,在传播内容上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教育和中国学术以及以上海为代表的海派文化;在传播的形式上要依托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加强议题设置能力、引领国际舆论的能力及应对特大突发事件的反映能力,通过建立全媒介的舆情信息监测网络和舆情通报制度,主动披露信息和有效引导舆论;在传播受众的定位上,重点做好“一带一路”国家的节点城市以及与上海建立友好城市的重点传播,通过调查研究,针对带路国家的不同受众进行“精准传播”。此外,还需利用好上海留学生的资源和带路国家的精英人才,通过建立留学生的大数据库,对其进行定期回访和信息反馈,扩大其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好感度。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一带一路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