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所谓热门不热门

2018-01-19熊猫

大学生 2018年12期
关键词:寒门热门学会

熊猫

问: 您在1977年,也就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参加高考,考上了那时候的天津财院。四十年前的高考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吗?

答:这四十年不论是高考还是整个国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翻天覆地”这个形容词一点也不夸张。从高考来说,有两个不同。一是参加考试的人不一样。1977年参加高考的人,不像你们年龄都在十七八岁上下,我们那一届攒了有小到18岁大到30岁的考生,大多数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来自各行各业。我那年24岁, 刚好在中间。再一个是考题不一样。在此之前十年动荡,大家接受的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所以我们那时候考题很简单,对现在的你们来说小菜一碟。

不过没变的是竞争一样的激烈。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声音说以前的大学生很幸运,毕了业各个单位抢着要,这是事实。但要看到,那个时候考大学可比现在难得多。1977年全国有570万考生,而符合高考报名条件的人数是这个数字的20倍左右,因为教育资源实在太匮乏了,绝大多数人都不敢报名。再看当年的录取率,只有5%。而你们00后适龄的人基本都会参加高考,我看了下近几年大学录取率都在70%以上。所以说竞争一直是激烈的,我们没有更幸运,只是幸运的点不一样。

问:四十年前高考可以改变命运,但四十年后的今天很多人都说寒门再难出贵子,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答:四十年前考上大学的人也有没能改变命运的,今天的“寒门”也有出贵子的。高考是维持社会流动性的重要机制,是客观因素,更主要的还是看个人的能力和奋斗。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四十年前人才紧缺,有人拿着文凭到了很不错的单位滥竽充数,但他后面的人生发展多半不太顺利,因为他缺乏向上奋斗的心。再看你们现在,虽然就业竞争压力很大,但這是一个越来越重视能力和效率的社会。寒门尽管会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一些限制,但并不可怕,有奋斗之心的能者到哪里都受欢迎,从长远看,考上大学已经很大程度改善了这个家庭的受教育情况,他的后代也会逐渐变得更好。不要跟着一些消极的言论盲目消极。

问:四十年前金融财务相关专业就很热门了吗?四十年过去了,您在这个行业早已经实现了成为管理者角色的转变,您觉得现在的金融财务类专业的就业前景变得更好了吗?

答:四十年前的专业没有热门不热门之分,那时候很少有人知道大学开设的专业具体是做什么的,只有模模糊糊的概念。

我并不是很建议大学生过分关注大学所学的专业和就业前景。你们的家长和你们都很关注学什么专业比较好,现实一点说,即学什么专业比较好就业,发展前景比较广阔。也听过一些孩子因为被调剂,没能学到想学的专业,整个人进入大学后都有些消极。看起来大学所学的专业好像真的能决定一个人未来的走向,能决定他赚多少钱走多远。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我认为这四年学什么专业是其次的,学会如何学习才是让人受益终生的事。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1978年2月我入学时,对工商管理这个专业一无所知。说实话,当时谈不上喜欢不喜欢,也没想过这个专业毕业以后发展前景怎么样,当时觉得有学上就很满足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那拨人有很多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十年没碰过书本,习惯了被动地完成单位安排的任务,所以我们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捡回学习这件事本身。换句话说,我并不一定多热爱我学的专业,但是我在那四年学会了如何学习,这是原理性的东西。成功是成功之母,学会如何学习之后,可以在很多问题和领域触类旁通。

本科四年我学的工商管理,研究生在财科所学的会计,并没有因为换了专业而学不动。1986年,我担任财政部科学研究所会计研究室副主任,工作中需要用到会计相关的知识,这时候我研究生期间学的就派上用场了。1988年,我调任建设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资金处副处长,侧重金融方面的知识。1992年,我从建行出来担任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副总经理。再到后来,我想自己创业,于是有了现在的致同(北京)工程造价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这些年下来,我从事的工作和在工作中扮演的角色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每一次我都能比较平稳地完成转型过渡。我在比你大的年龄开始上大学,对工商管理专业一无所知,研究生学会计,后来做会计相关的工作,做金融相关的工作,做管理的工作……说了很多,我想表达的是——本科学什么专业不重要,专业前景如何也是其次的,重要的是培养起学习的能力和自觉性,这才是可以支撑你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不断成长、不断自我完善的东西。

问:如果想考研继续学习财务专业知识,为以后争取好的工作岗位做铺垫,如何安排大学时间(学习和生活)比较好呢?

答:你说的时间分配问题其实是个“度”的问题,这个没有具体参考。进入大学就应该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要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分配时间,慢慢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不要混日子,也不要死读书,喜欢的社团活动要去参加,遇见喜欢的人就好好去恋爱。大好的青春年华,认真学,也认真玩。

问:大学四年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答: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并且朝着这个方向去坚持。

现在的很多小孩在进入大学之前一门心思抓高考,对社会的认识比较有限,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迷茫是跨进大学后的常态。迷茫不可怕,大学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你重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如果这四年下来你能明确人生的大概发展方向,并且朝着这个方向去走,这就是大学能带给你的最重要的收获。

这一点我的感受很深,朱慈蕴教授(清华大学商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是我的同届,也是财大78届的校友,那会儿她学的是商业贸易经济专业,后来考取了社科院的民商法博士。朱教授从经济学转到法学,在法学领域深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身边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他们在30岁以前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并且持之以恒去做,最后都取得了成功。

问:应该如何找准自我定位呢?

答:找到了自我定位是努力得以持续的前提。

定位要依据家庭环境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人,可以更多参考自己的兴趣爱好。家庭条件如果差一些,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多少会受到一些束缚, 但并不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年轻那会儿家庭条件比较普通,从事的工作也比较务实,但他们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爱好,退休之后就投入到这些爱好里去,比如画油画做雕刻,生活也非常充实。物质生活和精神娱乐都要兼顾,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定位这个事不是一锤定音,年轻就多去尝试。尝试了觉得不适合自己,就接着尝试。

猜你喜欢

寒门热门学会
寒门不能出贵子吗?
热门智能手机应用
疯狂猜图
教育观察:“寒门出贵子”缘何越来越难?
700寒门学子上北大,没什么好骄傲
呵护更多寒门学子的大学梦
学会尊重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本月热门产品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