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

2018-01-19任修霞

现代农村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机制融合生态

任修霞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5)

一直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并且全党也直接将工作重点放置在“三农”问题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按照总体的要求,做好政策体系以及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乡村振兴作为新时期中国农村改革指导的战略举措,必将对新农村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1 乡村振兴的内涵和目标

1.1 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乡村振兴的内涵进行了重点分析:第一,坚持农村农业的优先发展,这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第二,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致力于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产体系等的建立健全;第三,加快农村现代化发展,通过必要的改革,利用相对应的政策体系以及融合机制,实现乡村的振兴[1]。

1.2 目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此背景下,乡村振兴是促进新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指导。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那么,乡村究竟如何才能实现振兴呢?这就需要找准有效途径,从而促进新农村的发展。

2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

2.1 把握总体要求,实现乡村振兴

2.1.1 新要求。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政治建设、社会发展以及党的建设,以满足治理能力和体系的需要,使我国正式迈入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让农业真正成为有前景的产业,以提升农业的吸引力,从而创造美丽家园。

2.1.2 新任务。到2020年,农村将获得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并形成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制度框架。因此,要采取有效方法促使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得到稳步提升,保证供给体系的建设质量,从而进一步推动一、二、三产业在农村的融合发展进程;促进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的拓宽,不断缩小城乡居民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致力于改善和优化农村的人居环境,持续大力建设美丽乡村;基于现有的标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彻底解决区域内贫困问题;促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初步形成融合发展体制、融合发展机制;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实现明显好转,大幅度提高农村生态服务能力。预计到2035年,基本完成农村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任务,从本质上改变农业发展结构,显著提高农民就业质量,从而进一步缓解区域贫困矛盾,达到共同富裕;将乡风文明提升到新的高度,促使乡村治理的体系更加完善;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完善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到2050年,实现全面的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终极目标[2]。

2.1.3 新原则。坚持优先发展,坚持乡村的全面振兴,从而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

2.1.4 新路径。坚持乡村振兴,走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首先,实现城乡融合,重塑城乡关系。其次,做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巩固与完善,同步迈入富裕之路。再次,不断努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的改革,最终迈上质量发展的道路。最后,做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工作,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减贫之路。

2.2 基于三农思想,指导乡村振兴

2.2.1 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三农发展奠定政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落实党对农村的管理,是我们的传统,这是不能丢弃的,因此需要建立乡村振兴的领导责任制。目前,在三农工作中,党领导的体制机制、农村基层组织以及干部队伍还无法良好的适应乡村振兴工作。在干部队伍中,能够做农村工作的少了,愿意做农村工作的更少。所以,农村农业的发展,首先就需要考虑干部的配备,满足要素的配置,实现财政的保障,落实公共服务的安排,这样才能够对农村工作进行有效的统筹协调。

2.2.2 坚持重中之重的发展战略定位,确保农村农业的优先发展得以落实。一直以来,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农业究竟强不强、农民究竟富不富、农村究竟美不美,是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体现,因此要坚持把三农问题当作发展的重中之重。

2.3 深化农村改革,促进乡村振兴。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体制机制是活力的开关,理顺体制,机制自然就能够活跃起来,这样才能够让乡村社会涌现出活力,从而推动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改革的全面落实,有助于对市场、主体以及要素等的激活,这样便可以打通各种渠道,确保广大农民能够最大限度的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第一,完善与巩固基本经营制度,实现农村土地制度的深入改革,这样才能够实现“三权”的分置制度,从而维护其稳定性,并且也可以让第二轮土地承包延长30年,这样更有利于推进农业规模化的经营,并且可以实现各类主体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努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而培育出全新的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健全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与小农户之间的有效衔接。另外,鼓励城镇居民以及农民返乡创新,实现农村多种业态彼此之间的相互融合,有效激活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动能。

2.4 促进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一直都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性问题,产业的兴旺,是乡村得以振兴的根本。以产业发展为主,将主要的问题解决之后,后续问题的解决就将更加顺利、有效。促进产业发展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策略。按照乡村的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将主导性的产业确定,并且形成能够合理利用自身资源,满足市场需求的产业结构,重点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第二,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做好农业多维功能的拓展与挖掘,最终促进农业产业的链条延伸,对农业产业的增值环节加以丰富;实现农业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再配合上农产品加工以及农村新型服务业的大力发展,不仅为农民稳定增收提供有效的支持,还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有效的支持。最后,努力促进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相互结合的规模化经营,从而培育出全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并且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此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与发展。另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应需完善,并且做好补贴方式的合理调整,提升补贴的精准性以及指向性,以满足农业补贴的要求[3]。

2.5 开展生态治理,推动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因为人和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所以还需要懂得尊重、顺应以及保护自然。只有遵守这一规律,才能避免走上弯路及带来伤害。基于此,在新农村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并落实生态治理。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渴望美好生活,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也因此面临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一项公共产业,最能普惠民生。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不仅体现在收入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还体现在设施建设方面达不到农村生态环境的要求,而且后者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开展生态治理,推动乡村振兴。

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重视城镇生态环境的治理,不但加大了投资力度,同时,在运行机制、人员配置以及组织方面都进行了完善。但是因为农村本身的生态环境属于边缘地带,特别是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还需要加大对污染风险的控制[4]。这一类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缺少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关注。第二,农村生态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第三,农村的生态治理机制缺少保障能力。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开展生态治理:

首先,需要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大量的资金,切忌出现应付了事的局面。同时,针对被迁入农村区域的、具有高污染性的企业,需要做好综合性的整治,这样才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而缩小城乡之间生态环境质量的差距。其次,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农村区域还应该考虑并重视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环境治理要求。最后,在国家提出对整片农村环境治理的政策措施之后,需要长效的运营机制以及管护机制的大力支持,同时为农村生态治理提供必要的管护经费,通过合理有效的运营,避免设施出现浪费或者是限制的情况。同时,制定详细的评估机制与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以及参与机制,让全员都参与到生态治理之中去,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实施乡村振兴,已成为新农村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战略举措;而针对新农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机制融合生态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生态养生”娱晚年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