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古代茶学典籍英译策略研究

2018-01-19

福建茶叶 2018年9期
关键词:茶学典籍英译

郑 娜

(郑州工商学院,河南郑州 451400)

中国是世界所公认的“茶之故乡”,也是茶文化的最早源泉之地,中国拥有世界上内涵最为丰富、体系最为完整、活力最为突出的茶文化,并且在当前国际化、全球化、市场化、商业化的浪潮中正在发挥出自身的文化竞争力。我们知道,当前茶产业正在朝向茶文化、文化竞争的全新方向在演进,这既是产业经济学的知识启示又是我国茶产业发展现实的直观经验。在当前茶文化全球化传播的过程中,我国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用最新的应用语言学加强对古代茶学典籍的英译创新,为促进我国茶文化软实力的再生产提供助益。

1 应用语言学视角下古代茶学典籍英译的必要性分析

“应用语言学”这一概念由波兰著名语言学家Baudouin de Courtenay于1871年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为了克服传统的“纯粹语言理论”研究思路,主张从语言的实际应用出发研究语言变迁的规律。发展到今天,“应用语言学”已经从最初的概念、语言学的子学科等成为了一种新的语言学的发展趋势。用应用语言学的视角考察我国古代茶学典籍的英译创新,在当前来讲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1.1 应用语言学为我国古代茶学典籍翻译提供了实践哲学方法论

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限制,我国尽管具有丰富的茶文化资源,但是在整体性、针对性、精准性地向国外受众投放方面,一度陷入了迷失自我的境地。长期以来,包括我国古代茶学典籍在内的茶文化作品的英译曾经陷入了知识论指导思想的缺失状态,人们翻译茶学典籍往往是基于特定的理论立场或者纯粹的文化传播等而展开,忽视了茶文化文本以及文本背后的主体对于真实的交际目的、文本应用目的的探索。应用语言学兴起之后,学术界越来越认为应用语言学就是一门旨在探索“语言本质的知识运用”命题的知识,用它指导茶文化典籍翻译创新可以归结为“如何确保翻译实践可以服务于当前的茶文化交际目的”,这一点对于当前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创新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2 应用语言学切乎了茶文化典籍跨文化交际的精准目的

应用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本质是不同的主体对于客观对象等的主观认识逻辑的产物,由于人们逻辑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主体对于语言实践、语言应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茶文化典籍的翻译不重视其文本的应用属性,不尊重文本跨文化交际的“特定目的”(如传达某种精准的理念、服务于某个具体的商务目的等),由此导致了所翻译出来的文本无法实现跨文化交际条件下的互文转换,也就不能使西方受众准确地掌握我国茶文化典籍的科学内涵、精准内涵。应用语言学在翻译方面提倡运用系统功能的视角、注重翻译的“语言顺应”和“互文性转换”等,为当前我国茶文化古代典籍的跨文化交际提供了一个鲜明的目的论导向,具有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1.3 应用语言学为茶文化产业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借鉴

对于茶产业的“文化走向”以及随之而诞生的茶文化产业来讲,当前一线企业、一线价值链竞争的核心是“品牌”。例如,尽管英国本土几乎不产茶叶,英国也从来不是茶文化大国、茶文化强国,但是当前世界茶叶市场上最著名的茶叶品牌却出现在英国,即“立顿”品牌,该品牌借助于成功的文化软实力竞争,依靠其“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竞争战略实现了在茶叶价值链上的有效整合,突破了年销售收入10亿欧元的佳绩。内在来看,这种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经营思路,体现在翻译、体现在跨文化交际上实际上就是一个以消费者价值体验为核心、有效嵌入文化传入国家文化体系中的交际思路的体现。因此,在茶文化古代典籍翻译方面,“用西方人熟悉的英语、习惯的讲法讲懂中国故事”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应用语言学之于古代茶学典籍英译的主要原则

应用语言学在对待语言的态度上持有一种不去过深地纠缠于一般的理论分歧或理论争辩,转而寻求解决实际的翻译问题、以特定的、具体的翻译问题为导向开展翻译。简要地来看,应用语言学对于古代茶学典籍的翻译持有这样两个主要的原则:

2.1 通感翻译原则

我国古代茶学典籍、茶文化著作或茶文化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注重通过语言的描写来调动和突出人的综合感官体验(嗅觉、听觉、味觉、审美等),这一点已经被当代的通感理论所关注并研究开来。因此,基于对等地将这种通感内涵转化为英语表达的视角,应用语言学认为在开展相关的翻译实践时需要正视并将这些重要的感官进行转化。例如,对于《续茶经》中“茶味主于甘滑”这一句,我们在翻译实践中就应当应用这种通感翻译原则,将其翻译为“The taste of tea should above all be sweet and smooth”,以此突出中国茶文化语言的通感魅力。

2.2 目的论翻译原则

在应用语言学发展历史上,翻译学领域向其借鉴了诸多知识。20世纪末期,德国著名翻译学家赖斯及其学生弗米尔在总结应用语言学等知识源流的基础上创立了翻译的目的论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工作是一种目的性极强的工作,应当坚持目的原则、忠实原则和连贯性原则,总的思路就是确保翻译工作从思路到方法上都能够服务于文本及其主体的核心交际目的,确保译文和原文之间既有连贯性,同时在对待文本受众时又能易于理解、达到文本的交际目的。我国古代茶学典籍类型多样、体系丰富,同时不同文本、不同语句、不同语篇的交际目的也不相同,在开展语言应用翻译时需要遵循交际的目的论翻译原则。

3 应用语言学视角下古代茶学典籍英译的创新策略建议

从茶文化的历史角度来看,由于中西方茶文化实践的差异性,中西方之间的茶文化文本彼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非对称性、不对等性等问题,当我们今天用应用语言学视角看待古代茶学典籍的英译创新时,实际上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对称性弥补、对等性弥补的特点,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中西方茶文化的良性对话。下面主要提出两点建议:

3.1 互文性翻译策略

简要地来讲,应用语言学对于互文性翻译的基本立场是不寻求文本形式本身的严格对等和机械一致性,而是寻求文本符号转换之后的文本内涵、文本传播效果与原文在原语境中相似,它主张文本符号转换之后受众接触到的文本及其传播效果与原文文本符号对人的传播效果的一致性。例如,为了实现这种互文性策略,在面对诸如“功夫茶”的翻译时,我们要将其翻译为“Gongfu Tea”而不是“kongfu tea”;在面对“红茶”时,我们要将其翻译为“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因为这种译出语在西方文化中是互文性的存在,有利于西方人更好地接触与了解中国的茶文化。

3.2 灵活选择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的策略

上文提及,应用语言学不刻意寻求去回答理论上的分歧和争辩,而是以具体的翻译文本、具体的翻译问题为线索,去追求解决翻译中的具体问题、实现翻译效果的无缝隙对接。因此,在对待具体的翻译策略时,应用语言学的翻译方法论工具箱往往是开放的、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对立的、一元的。我们认为,在看待我国茶学典籍的翻译方面,要灵活审慎地采用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相结合的原则,对于那些中西方共同的、一致的表达文本可以尽可能多地采用归化翻译的策略;而对于那些中西方茶文化异质性比较明显、文化个性突出的文本,基于发挥我国文化个性的视角,可以更多地采用异化翻译的策略。

4 结语

随着我国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不断朝着广度、深度等方向的深入拓展,在一个受众日益分化的市场环境下,只有借助于应用语言学及其相应的翻译理论的知识论才能帮助我们更为精准地开展古代茶学典籍的翻译,用精准的表达、精准的语言、精准的方式向西方受众精准地阐释中国古代茶学典籍的文化内涵,从而帮助我国茶文化更好地“走出去”、转化为我国茶文化产业的文化软实力、助益于我国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核心竞争力的生成,为中华茶品牌的发展奠定广泛的文化心理基础。

猜你喜欢

茶学典籍英译
浙江大学茶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摘要英译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高等农林卓越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探讨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珠穆朗玛峰的命名及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