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钢琴曲“采茶扑蝶”为例谈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018-01-19祁萍萍

福建茶叶 2018年5期
关键词:钢琴曲小节听众

祁萍萍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引言

茶文化与音乐文化的结合,是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有机整合,既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也实现了音乐文化的传播。以“采茶扑蝶”为例的钢琴曲极具艺术文化价值,在当代音乐文化领域享有重要地位,对“采茶扑蝶”的深入研究,能够有效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对当代音乐文化体系的完善与创新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1 钢琴曲《采茶扑蝶》简介

钢琴曲目众多,作为一种西方引入的音乐形式,钢琴曲与中国采茶音乐的结合极具研究价值,对我国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以及双方繁荣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下面对钢琴曲《采茶扑蝶》进行简要分析:

1.1 创作背景

采茶扑蝶又被称之为采茶灯,是我国福建省龙岩地区的一类民间艺术,其表现形式富含舞蹈、歌曲等多种表现手法,以自然生动地方式展现我国人民的艺术结晶。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刘福安对传统的《采茶灯》在音调、韵律等上做出了优化调整,催生出钢琴音乐作品《采茶扑蝶》。《采茶扑蝶》以艺术化的表现方式,还原了龙岩地区采茶农在劳作的过程中嬉戏捕蝶的形象,反映出我国龙岩地区农民淳朴的民风与热爱劳动的生活态度。这首经典的民族音乐拥有近200年的传唱历史,广泛受到福建地区男女老少的喜爱。而在1952年,当地的文化局将其正式更名为《采茶扑蝶》。就在更名后的第二年,《采茶扑蝶》成功获得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银奖。在原有曲目《采茶灯》中,改编者刘福安做到了保留其清新自然的感觉,同时对其加入了点睛之笔的钢琴和弦,从而使得整部作品艺术气息有效上升,使得其不仅在普通群众中有欣赏价值,更在高阶艺术领域拥有不同的意义。通过《采茶扑蝶》,当地的人民群众能够较好地将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艺术得以传承与发扬。

1.2 乐曲赏析

在原曲《采茶灯》中,拥有三大组成部分,即“正采”、“倒采”以及“扑蝶”。而在对其改编作业的过程中,作者刘福安将其三个部分的连接更为紧密。在后人对其钢琴曲谱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其编排结构是“带变奏复三部曲式”(即呈示部、中部、再现部),并且主要运用的是C小调。同时,刘福安赋予作品“反复法”的音调表现手法,使其节奏被更好地拉长,旋律也更为明朗轻快。下文将对其各个曲式结构进行具体分析。

1.2.1 呈示部

显示部是整个钢琴曲《采茶扑蝶》的首要部分,运用民族声调中的五声调式。显示部由三个主要片段组成,且三个片段高度相似、环环相扣。作者在1-28小节的声部旋律改编上,运用了独特的“织体”结构,不仅为整个乐曲增添了欢快的气氛,更能够较好带动听众还原到茶农劳作的情景之中。而在29-52小节的音乐改编上,作者突然将声调抬高八度,模拟蝴蝶出现的情景,在欢乐之中又营造了一定紧张的气氛。而在53-81小节的乐调分配上,作者使用了不同声部加以演绎,从而更好消除乐曲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感。特别的是在76小节的演奏中,“三小节和弦”是其点睛之笔,突出了音乐灵动的风格。最后,作者在81小节进行了“收拢性和弦”作为整个显示部的结尾。

1.2.2 中部

中部为整个《采茶扑蝶》钢琴曲的中间部,也是整个钢琴曲中承上启下的部分,其改编来源于原曲中的“倒采”部分。其主要采用的是e小调转a小调的表现手法,同时还有穿插“踏板音”的音符标记。为丰富整个乐曲的张力,作者在中部使用了4次变奏。首次变奏在82-98小节,尽管其变化丰富但其主题仍然紧扣主旨,并带有不连续的断奏说明,表现得更为跳脱、欢快。钢琴演奏者需要做到左手注视和弦,右手完成圆滑线的操作,这样的变奏有力地增强了曲调的感染力。而二次变奏出现在低音区,特别的是作者增加了一定的高音和弦,从而给予整个钢琴曲更为丰富的层次感。第三次变奏属于演绎难度较高的“半分解和弦”,并在第127个小节的时候整体旋律提高八度。最后一次的变奏融合了前三次变奏中的所有要素,并逐渐放缓整个曲目的演绎速度,以平和的姿态结束中部的演奏。

1.2.3 再现部

再现部是整个《采茶扑蝶》的最后部分,也是整个曲目的高潮部分。再现部将上述节奏变化与曲调的抑扬都有机融合在了一起,将曲调的气氛调动至最高。151-198小节将歌曲前面部分的精华重新演绎,并于200小节正式进入结尾曲目的演奏。200-204运用了“四部和声”的技巧,整个曲目也被推动至最高潮,作者还在此处做好了“ff”的强度说明,听众可以在演奏的过程中感受到强烈的自由奔放气氛。

2 钢琴曲《采茶扑蝶》的民族特色元素

尽管《采茶扑蝶》属于是原本民歌艺术的改编,但其仍然淋漓尽致地将其中的福建龙岩地区的民族特色完美地表现出来,听众在聆听乐曲的时候容易被其中的节奏韵律带动气氛,感知道乐曲背后的时代价值与意义。《采茶扑蝶》的创作源于我国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而使用钢琴这一西式的演奏方法,为这一传统的文化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兼具中西方文化特色的特点给予了乐曲不一样的生命力。在我国民族文化不断流失的今天,通过对《采茶扑蝶》的深入研究分析,能够更好帮助人民群众展开对过往民族艺术的研究工作,从而更好做好推广与传承的文化工作。下文将从三个部分深入分析《采茶扑蝶》的民族文化特色与传承价值。

2.1 乐曲素材

前文中已经提及,《采茶扑蝶》的原曲来自我国福建龙岩的经典民歌《采茶灯》,其改编工作也是由原曲中的“正采”、“倒采”、“扑蝶”三个部分展开的,较好地还原了茶农劳作过程中的情景。通过钢琴这一演绎方式,极大地增加了《采茶扑蝶》乐曲的感染力,同时其钢琴演绎的过程中还模仿了其他经典的民族乐曲,如二胡、唢呐、古筝等,使得原有的曲目民族文化特色得以较好地保存。例如,在《采茶扑蝶》的8-16小节,钢琴曲通过抬高八度的方式还原了锣鼓的音色与音调。锣鼓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重要乐器,能够有效营造欢乐、活泼的音乐气氛,对突出《采茶扑蝶》的整体氛围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因此,该曲目的演奏对表演者的要求较高,在演奏的过程中除了确保音准以外,还要控制好弹奏的力度,以期最大程度上还原锣鼓原本的乐感。

2.2 民族精神

《采茶扑蝶》的艺术价值不仅是其演绎难度与艺术氛围,其最为突出的价值是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歌曲背后的民族精神。最为直观地能被听众获取的民族精神即为我国福建龙岩茶农的“勤劳勇敢”与“自强不息”。尽管采茶的过程十分艰辛,但茶农仍然能够做到“扑蝶”,疲劳也因此得以消除,从音乐的点滴中听众也能感知到其富含的民族文化精神。

2.3 音乐曲调

《采茶扑蝶》主要运用了三种音乐曲调的特色,即为“旋律、和声、节奏”。首先,就旋律而言,《采茶扑蝶》保留了原曲目中的基调,以明朗、轻快、活泼作为主要旋律,并为曲目增添了新的生命力与表现力。其次,曲目中多次出现了和声,有效提升了曲目的层次感,使得听众能够模拟还原其表达的采茶扑蝶情景。最后,曲目在节奏上进行了多次变换,使得曲目更具有张力,拥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还原我国民族乐器演奏的节奏,成为了整个曲目的点睛之笔。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团结。作为一种在民间比较流行的传统音乐形式,采茶扑蝶我在南方比较盛行。采茶扑蝶以团体的形式进行展示,体现了一种民族性特点和地方性特色。其步调的优美、动作的丰富,都让采茶扑蝶变得更有可观性,也进一步体现了各区域人们对于茶的喜爱,极具民族地域特色,能够促进中国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结束语

在我国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与音乐文化之间产生了相互作用的效应,茶文化对音乐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在茶文化的影响下,采茶音乐这个特殊的形式出现,并且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最先起源,并成为民族地区的主要艺术形式与文化形式,为了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艺术,进一步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吕宝文,赵欢.闽西钢琴曲《采茶扑蝶》音乐风格及演绎方法研究[J].福建茶叶,2017,39(08):356-357.

[2]秦杰.《采茶扑蝶》音乐特点及美感体验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24):265-266.

[3]朱琼.钢琴改编曲《采茶扑蝶》的民族特征[J].福建茶叶,2016,38(02):242-243.

[4]陈志强.试探闽西民间歌舞《采茶扑蝶》之“扑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3):116-119.

猜你喜欢

钢琴曲小节听众
羌族萨朗舞歌巴茸的音乐分析
——以羌族舞歌《叶忍》为例
快把我哥带走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夜的钢琴曲(六)
听众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