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刘寄奴释名考订*

2018-01-19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大辞典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

孔祥华 朱俊霞 蔡云璐 陈桂花

中药刘寄奴为菊科植物奇蒿,药用部位是其干燥的带花全草,是一味常用中药。中医认为,刘寄奴味苦、性温,归心、肝、脾经,有散瘀止痛、疗伤止血、破血通经、消食化积之功[1]。明·卢之颐谓:“古人命名立言,虽极微一物,亦有至理存焉[2]。”中药药名不仅是文字符号,也承载着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刘寄奴”一名最早出自唐·苏敬《新修本草》,载:“刘寄奴草,味苦、温,主破血,下胀,多服令人痢,生江南。”[3]据考,“刘寄奴”一名涵义甚殊,存在不同见解,其异名又多。以下就其各种称谓的由来及含义进行探析,以飨读者。

刘寄奴正名释名

《中国药学大辞典》引述清·黄宫绣(《本草求真》曰:(刘寄奴)“药味苦微温,……古书止言治功,而不详释其义,殊觉疏漏”[4]。印证中药“刘寄奴”药名探析的意义。唐·李延寿《百衲本南史》记载:“宋高祖武皇帝,讳裕,字德舆,小字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姓刘氏,汉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孙也……帝以晋哀帝兴宁元年岁在癸亥三月壬寅夜生,神光照室尽明,是夕,甘露降于墓树……后伐荻新洲,见大蛇长数丈,射之,伤。明日复至洲,里闻有杵臼声,往觇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于榛中捣药。问其故,答曰:‘我王为刘寄奴所射,合散傅之。’帝曰:‘王神何不杀之?’答曰:‘寄奴王者不死,不可杀。’帝叱之,皆散,仍收药而反。……每遇金创,傅之并验。”[5]因而有此药名,又名仙人草。

关于“刘寄奴”人名起由,张国安驳斥了《宋书·符瑞志(上)》“宋武帝……始生之夜,有神光照室,其夕,甘露降于墓树,皇考以高祖生有奇异,名为奇奴。皇妣既殂,养于舅氏,改为寄奴焉”的说法,认为该说法虽有合理成分,但与史实不符。其引述《南史·刘怀敬传》曰:“初,高祖产而皇妣殂。孝皇帝贫簿,无由得乳人,议欲不举高祖。高祖从母生怀敬,未期,乃断怀敬乳,而自养高祖。”“帝以旧恩,怀敬累见宠授,至会稽太守,时以为速,武帝曰:‘亡姨与我恩重,此何可忘?’”故称之为“寄”;六朝人小名、爱称多曰奴,如周漠、王滋、周仲智小名皆为阿奴,爱而怜之,故呼“刘裕”为“寄奴”[6]。石云孙附议“奴”字的来由:“这一时期人好用‘奴’字作小名。如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陈后主叔宝小字黄奴,晋石崇齐奴……按以‘奴’为小名,取奴仆义,犹狗儿、羊子贱物一般。《醒世恒言》:‘生下一个儿子,乳名亚奴。你道为何叫这般名字,原来此间有个俗套,恐怕小儿养不大,常把贱物为名,取其易长的意思。’”[7]

刘寄奴由人名以及因“射蛇得药”典故得名之说,流行最广,并被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等后世本草著作承传。《本草纲目》记载:“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微时伐荻新洲,遇一大蛇,射之。……乃收药而返。每遇金创傅之即愈。人因称此草为刘寄奴草。”明·陈嘉谟《本草蒙筌》记载:“刘寄奴草……原因刘裕小名寄奴,用此以治金疮获效,竞指名曰刘寄奴草也。”[8]

然而,对“刘寄奴”药名的由来,也有持不同观点者。譬如《中国药学大辞典》引述清·黄宫绣《本草求真》曰:“刘寄奴因何而有是名,据书载是刘裕小字寄奴,……故以寄奴为名,但此虽非属实。”[4]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记载:“《字说》云:‘刘,诛杀也;寄,付讬也;奴,执事也。’顾主治证形,似悉假血气,付讬以为执事者。功能剖裂而入破之,及所以诛杀之矣。命名之意,或取诸此。”[2]533因功得名。

刘寄奴的各种称谓

除正名为“刘寄奴”以外,中药刘寄奴还有仙人草[9]、金寄奴[10]、六月雪[11]、六月霜[12]100、六月白[13]、小米花[14]、千粒米[9]、白毛头公[15]、细白花草[9]、白花尾[9]、红陈艾[16]、香蒿子[14]、异形蒿[17]、奇蒿[9]、灵茵陈[18]、大叶蒿[18]、铁杆茵陈[18]、乌藤菜[19]、芦蒿[20]、鸭脚菜[21]、野马兰头[22]、鸭脚艾[23]、苦连婆[14]、四季菜[21]、山菊花[14]、地耳草[23]、滁州刘寄奴[8]、南刘寄奴[17]、北刘寄奴[24]、化食丹[25]、消食草[22]、消饭花[22]、血见愁[14]、九牛草[9]等至少数十个异名。

刘寄奴异名释名

关于刘寄奴的异名,据考究,其成名主要与以下8种因素相关。

1.避讳

刘寄奴又称金寄奴,源于避讳。程超寰在《本草释名考订》中引述宋·郑樵《通志》云:“江南人因汉时谓刘为卯金刀,乃呼刘为金。是以又有金寄奴之名。按‘刘’,古作‘劉’,由卯、金、刀三字组成。江南一带至今仍有将‘刘’呼作‘卯金刀刘’的习惯。”[24]

2.颜色、形态、气味

程超寰《本草药名汇考》记载:“本品(刘寄奴)六月开花,头状花序无梗,密集于花枝上,色淡黄近白,似雪,故名六月雪。”[14]同时,程超寰《本草释名考订》又载:“(刘寄奴)六月开花,头状花序钟形,几无梗,密集于花枝上,色灰白,似霜,故名六月霜。”[24]并曰其:“(花)似米,因称千粒米;似白发,乃呼白头毛公。”[24]因此,刘寄奴又名六月雪、六月霜、六月白、小米花、千粒米、白毛头公、细白花草、白花尾等。四川所用的刘寄奴为菊科植物狭叶艾的全草,因其茎呈红紫色,又名红陈艾。[20]《四川中药志》记载:“红陈艾与一般陈艾相近,惟茎呈红色,缺刻亦较深。”[16]潘刚《中药材商品知识》记载:“如当天不晒干,次日再晒即发黑……茎质坚而硬。”[26]类杆,《中国博物别名大辞典》引述《通志略》云:“刘寄奴曰金寄奴,即乌藤菜,故江东人云乌藤菜。”[19]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凡物黑色谓之卢。”[27]973从草为芦,譬如漏芦、芦荟等。故刘寄奴又有铁杆茵陈、乌藤菜、芦蒿等名号。

刘寄奴的茎、叶等形态,因品种的不同而略异。唐·苏敬《新修本草》记载:“(刘寄奴)茎似艾蒿,长三四尺,叶似山兰草,尖长,子似稗而细,一茎上数穗。”[3]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记载:“春生苗,茎似艾蒿。”[28]清·杨时泰《本草述钩元》记载:“揉之有香气,故应兼辛。”[29]《中药志》记载:“质坚……枝梢带花穗,枯黄色。气芳香,味淡。”[30]45《中药大辞典》记载:“《蜀本草》:‘《图经》云,(刘寄奴)叶似菊,高四、五尺,花白实黄白、作穗,蒿之类也’[20]944。”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蒿,草之高者也。诸蒿叶背皆白,而此蒿独青。”[27]943故刘寄奴又有香蒿子、异形蒿、奇蒿、灵茵陈、大叶蒿等名号。谢宗万《本草纲目药物彩色图鉴》记载:“味微苦辛,性温。裂片3~5片,形似鸭脚,边缘具锐锯齿。”[31]故刘寄奴又名鸭脚菜、鸭脚艾、苦连婆等。

3.生长季节、环境以及产地

刘寄奴为多年生草本,《广西本草选编》记载:“全草,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21]《中药大辞典·上册》记载:“(刘寄奴)野生于山坡、树林下。”[20]943《中药志》记载:地耳草在四川、湖北的部分地区,四川的菊科植物羽叶马兰在民间作为刘寄奴使用[30]47,49。冉先德《冉氏释名本草》对“地耳草”释名为:“初生伏地,其叶形似人耳,药用全草故名地耳草。”[32]312对“马兰”释名为:“草本生泽旁,如泽兰而气臭,但马喜食,故名。”[32]126故刘寄奴又有四季菜、野马兰草、山菊花、地耳草之名。

高春华《刘寄奴古今用药考》记载:“《证类本草》、《本草蒙筌》将刘寄奴记为‘滁州(现安徽省滁州市)刘寄奴’、《本草品汇精要》将滁州刘寄奴定为道地药材,故‘滁州刘寄奴’是因其地道产地而得名。”[33]程超寰《本草释名考订》记载:“本品(刘寄奴)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商品称作‘南刘寄奴’;北方部分地区(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等)以玄参科植物阴形草做刘寄奴用,商品称作‘北刘寄奴’。”[24]

4.功效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曰:“土人云:(六月霜)子能下气消食,更甚于枝叶,偶得痞闷不快,因取一枝冲汤代茶饮,次日,即健啖异常,所言信不妄也。”[12]93故刘寄奴有化食丹、消食草、消饭花诸名。

《中药大辞典》记载的各家论述,都详细描述了刘寄奴破血、止血之功。例如《本草经疏》记载:“刘寄奴,……故能主破血下胀……,又治产后余疾,下血止痛者,正以其行血迅速也。”[20]944《本草汇》记载:“刘寄奴,……通经佐破血之方……破血之仙剂也。”[20]944《本草求真》记载:“寄奴总为破血之品,故能使滞者破而即通,而通者破而即收也。”[20]944故刘寄奴有血见愁、九牛草诸名。

总结与讨论

从刘寄奴的释名考证可见,中药的命名受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他众多因素影响。中药名谓皆来源于人类生活和生产实践,或出自文人墨客,或出自村夫野老。众多药名带着历史的痕迹,散见于浩瀚的书海中。对中药的释名考订、整理、研究,不仅让中药学习者进一步理解本草文化的内涵,加深对中药四气五味、功效、毒副作用的了解,增加其学习中医药的兴趣,也有助于发掘、传播祖国的中医药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38.

[2] 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M]. 冷方南,王暨南,校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32,533.

[3] 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M].辑复本第二版.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64.

[4] 前世界书局.中国药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627.

[5] 李延寿.百衲本南史[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16.

[6] 张国安.刘裕为何小名“寄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6(1):46.

[7] 石云孙.魏晋南北朝人小名[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12(1):17- 21.

[8] 陈嘉谟.本草蒙筌[M].王淑民,等,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49.

[9] 湖南中医药研究所.湖南药物志[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62:375.

[10] 常敏毅辑注.日华子本草辑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63.

[11] 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市药材公司.药材资料汇编上集[M].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9:264.

[12]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93,100.

[13]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所.广西药用植物名录[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411.

[14] 程超寰,杜汉阳.本草药名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64.

[15] 甘慈尧,浙南本草新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361.

[16] 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中医中药研究所.四川中药誌[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60:610.

[17] 广东中药志编辑委员会.广东中药志(第二卷)[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154.

[18] 南京药学院药材学教研组.药材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1112.

[19] 孙书安.中国博物别名大辞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264.

[20]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943- 944.

[21] 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卫生局.广西本草选编(上册)[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74:908.

[22] 浙江省卫生局.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第三集)[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72:378.

[23] 李衍文.中草药异名词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7.

[24] 程超寰.本草释名考订[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77.

[25] 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安徽中草药》编写组.安徽中草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75:423.

[26] 潘刚.中药材商品知识[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338.

[27] 李时珍.本草纲目[M]. 陈贵廷,等,点校.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4:943,973.

[28]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校注研究本[M].曹晖,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63.

[29] 杨时泰.本草述钩元[M].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221.

[30]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中药志(第四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45,47,49.

[31] 谢宗万.本草纲目药物彩色图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93.

[32] 冉先德.冉氏释名本草[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6,312.

[33] 高春华.刘寄奴古今用药考[J].中药材,1996,12(8):426- 427.

猜你喜欢

大辞典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
爱上《本草纲目》 不只因为健身操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and Medicated Serum on Castrated Dry Eye Animal and Cell Models
Silkworm Extract Ameliorat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tects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s in Rats
Fabrication of A Folic Acid-Modified Arsenic Trioxide Prodrug Liposome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人民卫生出版社
敦煌藏文文献P.T.2第一部分译注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冯其庸的主编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