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渗透作用”实验教学设计

2018-01-18朱立伟邓鹏丁娟

中学生物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STEM教育理念实验教学

朱立伟 邓鹏 丁娟

摘要充分借鉴STEM的教育理念,运用演示实验和定量实验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建构渗透作用的条件和原理,理解微观分子的跨膜运动,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渗透实验 渗透作用 实验教学 STEM教育理念

“渗透作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卜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教材的“问题探讨栏目中”利用实验装置演示渗透作用现象,让学生分析问题并认识半透膜的作用,从而为进一步讲述“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和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打下基础,这也是“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这一章的学习基础。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仪器和经费等因素限制,教师往往通过动画演示、教材讲解,说明渗透作用实验。学生无法从分子运动的角度上真正理解渗透作用的实质,缺少现实实验的直观体验,不利于培养科学思维。因此,借鉴美国相关STEM活动教材,重新对“渗透实验”进行了设计,注重实际操作的探究式学习,融合数学和科学课程,利用层层递进的相关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微观运动,深层理解“渗透作用”的内在实质,提高学生的理性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理性思维的培养。

1教学目标

(1)理解渗透作用的条件;说明渗透作用的实质;了解渗透原理的应用。

(2)通过设计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培养提出假设并验证的探究能力,培养比较、归纳以及对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渗透实验”,培养微观分子运动的科学意识;积累细胞生物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教学过程

2.1演示实验,问题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问题探讨”的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漏斗液面会升高?使漏斗液面升高的水来自于哪里?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初步建立分子跨膜运动的观点,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2设计活动,理解渗透作用的实质和发生条件

活动1:渗透实验装置制作与现象。

①准备以下物品:透析膜、塑料杯一个、漏斗一个、长线若干,制作如图1所示的透析袋。

②准备氯化钠、葡萄糖和淀粉的混合溶液,在实验之前将混合溶液充分摇匀。

③用量筒量取40 mL的混合溶液,倒入透析袋中,并用电子天平称重透析袋并记录,精确到0.01 g。

④在塑料杯中倒入约3/4的蒸馏水(注意不要用自来水)。将透析袋浸泡在蒸馏水中,放置约20 min。

⑤引导学生思考:氯化钠、葡萄糖、淀粉在袋内与袋外,哪一侧浓度高?

⑥从塑料杯中取出透析袋来检测渗透现象并称重。

⑦计算重量变化百分比,并记录结果。

教师提出问题:哪种离子或分子跨膜转移造成这种结果呢?针对上述实验现象,请提出一个假设,如假设无机离子、葡萄糖和水都可以穿过透析膜,淀粉不能穿过透析膜。

设计意图:活动1要求学生利用透析技术完成氯化钠、葡萄糖、淀粉和水的渗透过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定量检测透析袋的变化,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教师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培养学生提出假设的科学探究能力,加深学生对渗透作用的理解。

与传统的定性判断不同,微观定量测定更有利于检验活动1提出的假设,更具说服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迁移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增强学生理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利于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活动2:渗透实验的控制与检测。

通过三组不同的测试实验来确定淀粉、氯化钠和葡萄糖是否能够穿越细胞膜。每组实验分别使用以下指示剂检测,当遇到淀粉、氯化钠或葡萄糖时,指示剂会改变颜色:

①碘液检测淀粉。向溶液中加入碘液,如果溶液中存在淀粉,碘将变蓝。

②硝酸银检测氯离子。将硝酸银加入含有氯离子的溶液中,深度由澄清变为浑浊。

③班氏试剂检测葡萄糖。如果溶液中含有葡萄糖,加入的班氏试剂将从翠蓝变为绿色、黄色、橙色或红色。绿色代表葡萄糖含量最少,红色则表示含量最多。

具體实验方案如下:

①向一个大烧杯中加入1/3的自来水,加热至沸腾。

②设置对照试管,按表1分别在试管上标记。

③向1~3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的NaC1溶液、淀粉溶液、葡萄糖,向标记4~6号试管中分别加入加入2 mL塑料杯中的溶液。

④向标记1、4号试管加入一滴管硝酸银溶液。轻轻摇动试管,混合均匀,观察溶液颜色,在表1中记录相应结果。

⑤向标记2、5号试管加一满滴管碘溶液。轻轻摇动试管,混合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在表1中记录相应结果。

⑥向标记3、6号试管加一满滴管班氏试剂,混合溶液后将试管放入沸水浴中保温,大约2min后从沸水中取出并放置在试管架上。观察溶液颜色,在表1中记录相应结果。

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淀粉、葡萄糖、氯化钠哪些物质可以透过透析袋?

为什么不是所有的分子都可透过透析袋?活动1提出的假设是否成立?

请根据刚才的实验现象和思考,建构“渗透作用”生物学概念。

设计意图:活动2运用碘液、硝酸银溶液和班氏试剂检验与淀粉氯离子、钠离子、葡萄糖是否能够穿过透析膜,现象明显,说服力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微观分子运动的理解。另外,活动中还通过设置对照实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3拓展延伸,思考渗透原理在生命现象中的应用

教师请学生根据所学的渗透作用原理,回答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漏斗液面会升高?使漏斗液面升高的水来自于哪里?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等相关知识,研究细胞膜物质运输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寻找影响因素,完成调查报告。

3教学反思

教学以解决问题“分子如何跨膜运动”为目的,教师运用数学、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相关技术,通过定量检测和科学探究相结合,帮助学生不断深入建构“分子跨膜运动”的相关概念,并利用相关练习和问题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概括。

两个实验活动层层递进,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微观粒子的运动过程,有利于学生正确建构渗透原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和理性思维。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实现了生物学实验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STEM教育理念实验教学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探讨STEM教育理念应用于高职院校的可行性
基于STEM教育的课程改革策略
STEM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融合分析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