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钢斗“强”

2018-01-18梅子李坤

企业文明 2018年8期
关键词:加工厂抗滑桩宿舍

梅子 李坤

这是一支勤于学习、善于创新、骁勇善战的钢结构加工班组,人数不多只有60人,其中,正式职工1人,劳务工59人。两年来,他们在工班长蒋启顺的带领下,顶高温、战风沙、斗干旱、御严寒,创造了月产值达1个亿的“银西速度”。他们就是中铁五局貴州公司银西铁路钢结构加工厂的勇士们。

“四个严禁”凝聚人心

这支队伍分别来自贵州、四川、重庆、河南、甘肃等地区,平均年龄28岁。来自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区域文化、不同的生活习俗的员工,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整合队伍、消除分歧,使之形成坚强的战斗力,这是作为钢结构加工厂负责人的蒋启顺需要认真思考的。

为了切实管好用好外聘员工,蒋启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行制度化管控、人性化管理。在大部队进场的前5天,班组在开展军事训练时,就提出了严禁拉帮结派、严禁认人为亲、严禁搞老乡关系、严禁搞“团团伙伙”的“四个严禁”要求,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

为了体现以人为本,蒋启顺根据员工各自特长,设计了标准宿舍,着力建设美好家园。仅用十多天时间,一栋美观大气的活动板房就在员工勤劳的双手中脱颖而出。

走进员工宿舍,宽敞明亮的每间宿舍里整齐摆放着4张上下通铺,床上铺盖叠得像“豆腐块”令人刮目相看。正在宿舍看书的张师傅向我们介绍说:“这些放洗漱盆的架子,还有我们平时学习用的桌子、放衣服的铁衣柜,都是我们将剩余的钢管焊接起来变废为宝的。我们的每个房间都是按统一标准建设的,就连放漱口缸的方位都是一样的。”顺眼望去,脸盆放置错落有致,旁边放着干净的漱口缸,看上去架子虽朴实无华,但实用耐用。

2016年10月8日,在全体员工的齐心协力下,他们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施工驻地、厂房建设,以及车间各型生产加工设备的安装调试。从此,他们拉开了生产加工的大干序幕。

栉风沐雨突击向前

银西铁路工期紧、任务重。施工管段第五段路基抗滑桩能否顺利完成,关乎架梁车是否按期通行。

路基抗滑桩钢筋笼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并且完全靠人工制作。为了如期完成加工任务,遵照公司领导现场办公会议指示,钢结构加工厂要在2017年5月10日前突击增援制作加工60个钢筋笼,力争完成70个。这就意味着他们每天必须完成近60吨的各型钢构加工任务。

指示就是号令。五月的银西铁路,正是黄沙肆虐的季节。员工们顶着狂沙,冒着酷暑,戴着头盔、口罩、焊接眼镜,拿着焊枪,日夜操劳在制作现场。

加工厂技术主管邱光海顶烈日、克沙尘,争分夺秒抢修车辆,有时累得实在太困了,手里还拿着扳手就不由自主地在维修的车辆旁睡着了。当眯糊不到半小时醒来,嘴上、鼻子、身上全是沙。

加工班李义、冯新、李新民,分别是白班和夜班的班长。白班下班的班长常常是衣服上的灰尘来不及掸去、头上的安全帽也没取下,抓紧吃过晚饭后就又投入到夜班的制作中,一干就到凌晨三四点钟。加工班的组员也不甘落后,主动请缨,下班后都纷纷加入夜班。

凭着万众一心的拼搏精神,加工班超额完成了抗滑桩钢筋笼200余个,为施工提供了有力保证。

小改小革成就大业

西北的冬季寒风刺骨。在厂房内制作钢筋笼,员工虽戴着手套,但双手仍然会冻得僵硬。在恶劣的气候里,员工们既要按部就班的生产,还要开动脑筋搞小改小革。

2017年,班组创新形成了《钢筋笼(钢护筒)加焊工装的应用》成果,使钢筋笼从滚笼机上下机后就直接吊到工桩上,使原来需要4个人的工作量如今只需要2个人就能轻松进行滚动加焊,不但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成本,而且还缩小了占地面积,促进了文明施工。

尝到甜头的员工创新热潮迅速高涨。加工班长李义带头因地制宜地自行设计2吨航架,解决了成品装卸时间长、人员多等问题,每月节约成本近2万元,并且航架还可以灵活拆卸、循环使用。

这两项工装创新为工厂增效200余万元,节约成本百万余元。如今,员工下班后只要不是太累,都会自觉到宿舍或阅览室去看书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正是得益于不断学习创新,加工厂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发生任何大小安全质量事故,获得了各项生产加工奖励10余万元。他们被局指挥部评为年度“样板钢筋加工厂”,其研发的工装获得了局指挥部的优秀成果奖。

猜你喜欢

加工厂抗滑桩宿舍
河南省长葛市获丰巢础加工厂
参观便便加工厂
热得快炸了
香味加工厂
参观奶酪加工厂
学校到底是谁的
作品四
公路滑坡治理工程抗滑桩设计
双排抗滑桩承台的优化设计研究
一个都跑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