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岩井俊二“青春片”对当今华语电影的借鉴

2018-01-18郭佳慧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6期
关键词:青春片

郭佳慧

摘要:近年来,“青春片”在当今电影中越来越占据一席重要的地位,而当今华语电影的“青春片”又或多或少地受到岩井俊二电影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当今华语电影“青春片”的现状及岩井俊二“青春片”对电影界的贡献,试图从岩井俊二的叙事结构和题材选择上来着重分析岩井俊二“青春片”对当今华语电影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岩井俊二;华语电影;青春片

一、当下华语“青春片”现状分析

青春题材的电影在我国内地一直处于影像缺失的状态,1995年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作为内地“青春片”的开端,讲述了北京胡同里青少年的成长。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日本青春纯爱电影的影响和台湾“小清新”电影在内地的上映,青春片作为一种片型大规模出现在华语影坛。

青春片作为大陆电影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第六代导演在保守中的回归[1],以及顾长卫、赵薇等跨界电影人的加入,丰富了内地“青春片”的价值体系。近年来,随着《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影片在票房上的成功,中国内地也掀起了青春题材电影的创作风潮。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和大众审美的需求,当下青春片在电影市场呈现泛滥的趋势,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得益于青年文化正逐渐从边缘转向主流,“80、90后”的观众撑起内地电影票房的大半壁江山,观众的年轻化直接给电影市场做了导向。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人学业、工作、生活上压力与日俱增,他们尝试寻求精神的宣泄方式。而所有青春题材的电影也正是抓住了这一心理,无论是对青春的回忆,对梦想的执着,还是对现实世界的无奈,都能产生强烈的反响。特别是对于那些青春已经消逝的“80后”而言,他们的青春里多少都会有遗憾和伤痛,而此类影片便成为了治愈系的最佳代表。

近几年来,内地青春片发展的又一现状是热衷于把青春文学搬上荧幕。如《致青春》、《小时代》、《失恋33天》等。青春文学的改编把青春片推上一个新平台,影片主题多以怀旧和初恋为主,但与之前的青春片,如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相比,虽在票房上成绩可观,但并未从本质上揭露青少年成长历程和社会现实等问题,使得影片止步于精神欲望的宣泄和青春逝去的怀旧,缺少对青春背后社会现象的反思。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内地青春片发展的不充分,很大程度上受校园生活的局限。影片多停留在青涩的爱情、珍贵的友谊等表象阶段,现实世界里青春的叛逆、残酷,包括校园暴力等元素都被划入与教育功能相悖的领域,不可言说,这必然影响了“青春”的真实性和独特性。更多所谓的“青春片”不得不在校园环境的束缚下演变为校园教育片,真实的“青春片”被排斥在外,境遇尴尬。

二、岩井俊二“青春片”对当下华语电影的借鉴意义

近几年,随着内地《同桌的你》、《老男孩》、《小时代》、《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大量青春片的上映,“青春电影”又一次在内地卷土重来。岩井俊二“青春片”对电影界的贡献可以从他对电影的叙事结构和题材选择上归纳出来。

(一)叙事结构:非戏剧化的情感传递

1.生活化的特征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为传达某种特定的思想或生活状态为目的,更注重生活化的情节再现和非戏剧化情绪的传递[2]。影片《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摄像机如实地纪录着一群未成年人真实的生存状态,上课、社团等校园中真实的场景。岩井俊二以极端风格化的手法直面青春期少年的精神困境。

在情感传递上,台湾导演杨德昌则很好的借鉴了这一叙事风格,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看似平淡而繁琐的镜头背后隐匿着青春的躁动和荒谬。逃课、暗恋、拉帮结派等情节的展现揭露了社会环境对青春期少年的影响。这种直观化、生活化的场景更容易渲染观众的情绪共鸣。

2.多线索平行叙事手法

“形散而神不散”是岩井俊二对青春期群体成长历程独特的叙述方式。《情书》中渡边博子寄往天国的情书与女藤井树对国中时代的回忆交叉进行、相互推进,不失为一种巧妙的处理手法。两位女主角在街边相遇的场景中,岩井俊二并没有留给双方交谈并给出答案的机会,而是在回望的刹那女藤井树在困顿间消失于人群之中。故事继续沿着两条线索发展,直至影片结尾,渡边博子终于在呐喊中释怀,女藤井树终于走出父亲离开的阴影,开始新的生活。

纵观近年来华语青春电影,采用的还是传统戏剧化的叙事手法,无论是红极一时“80后”集体回忆的《老男孩》,还是票房黑马《致青春》,故事的完整性是可圈可点的,但铺陈直叙的方式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则相对减少。所以,如果能够既真实的展现导演的创作风格,又能在观众感性觀影的基础上理性思考影片背后所要传达的社会现象,这是华语电影依然需要探索的问题。

(二)题材选择:个体生存状态下青年文化性的关照

岩井俊二“青春片”中关注的对象总是那些精神世界无助、迷惘、活在孤独中的个体,他通过对个体的关照,进而走向对整个经济发展洪流中青年文化性的关照[3]。《燕尾蝶》中记录的是一群在城市化高速发展中对物质强烈欲望的年轻人,在“元都”这个异域空间里执着追求各自的“梦想”。岩井俊二在混乱的情节中向我们再现了青年群体在步入社会后的真实状态,通过对个体的关注揭露时代发展下青年的文化意识。

而当下华语“青春片”在多元化的题材选择上多采用传统内敛、积极向上的表达方式,虽避免了性、暴力、青少年极端心理状态等争议话题,但对于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来说不免会落于俗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体现在“青春片”的艺术表现手法上。当代华语青春题材电影热衷于表达个人意识和构建集体记忆。电影《致青春》以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活为蓝本,讲述了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从校园过渡到社会的过程。片中阮莞为爱牺牲、陈孝正公派留学、郑微辞职,传达的是一种模式化的青春忧伤和影片题材的故作深沉,带有强烈的个人化色彩。

2.表现在当下华语电影市场的评价标准上。随着媒介环境的丰富和大众消费意识的发达,社会对电影的关注度也从‘艺术转向‘票房[4]。青春电影也不例外,以票房价值评定电影价值的衡量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便扼杀了电影的艺术价值。电影题材的选择不再专注于故事性,而是更加关注大众的审美需求及商业价值。由郭敬明自编自导的电影《小时代》三部曲在电影艺术价值的争议中票房早已过十亿。“青春片”的艺术价值和对青年文化性的关照也在这种商业化的发展模式中趋于解构。因此,如何处理好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平衡性,选择电影的题材和消费环境,在影片中弥补当下“青春片”中故事性缺乏、个体关照的缺失依然是当下华语电影亟需解决的问题。

3.表现在民族文化价值的传播上。《情书》作为岩井俊二的经典之作,其背后蕴含的也是民族文化传播的力量。岩井俊二透过主人公的情感历程阐释了自己对于日本文化中“物哀之美”的哲学化认知。片中青色的日式建筑、简约而淡雅的色调,将自然之景和影片主题融合的恰到好处,传递着日本文化中物我合一的文化意识。

当下华语内地青春片的整体特征是缺少跟时代的冲撞和共鸣,因而更像一种对社会现实刻意的逃避。无论是《致青春》中对大学校园的回忆,还是《匆匆那年》对中学校园的唯美揭示,无一都充斥着单一的“怀旧”,都企图唤起观众对逝去青春的怀念。”因此,当下华语内地青春片,无论在题材选择还是视野开阔上都相对局限,在民族文化的传播上也有所限制。

电影是用情感和影像力量内化于心,从而促进成长的艺术。“青春片不仅是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怀旧情绪,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民族文化精神再现”。因此,从电影的艺术价值来讲,如何把一个有意义的青春故事演绎成为一部可以弘扬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如何找到民族文化的影响特质和精神内核,是华语青春片在自己独特的文化语境中寻找出路的根源和彰显独特魅力的制胜法宝。

三、结语

当下华语青春题材的电影要想获得实际性的突破,需要理论、实践和市场领域的相互配合。根植于中国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民族文化主体创新为焦点,向电影市场投放出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的“青春片”。需要在借鉴国外优秀青春片的基础上,把青春片真正作为一门独立的电影类型推向电影领域。掌握好艺术价值和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最终得到觀众和市场的双向认可。

参考文献:

[1]任飞,张彪.情感消费视角下青春电影的生产与消费[J].中国青年研究,2013(12):84.

[2]朱洁.散文电影的审美品格[J].电影艺术,2003(4):102-104.

[3]王宇丹.岩井俊二电影大众审美及美学分析[J].魅力中国,2010(14):130-131.

[4]王东,王琪.青春的光影与追忆[J].电影文学,2013 (19):39-40.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青春片
国产青春片2018年黯然退潮
易智言青春电影的叙事艺术管窥
基于文化价值的国内青春片分析
谈《七月与安生》如何成为不落俗套的国产青春片
近年国产青春片叙事的价值取向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
艾丽·范宁青春片学生存
不羁的青春,无悔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