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修辞对比研究

2018-01-18李辉炫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6期

李辉炫

摘要:《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是复旦博士温科学教授的著作,自出版以来,深受国内修辞学界的喜爱,并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该书以翔实的资料和成熟的逻辑思考,以历时和定性为重点,勾勒出了中西修辞发展的基本轮廓和各个时期的鲜明特点。通读之后,使人深刻意识到,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要融入世界话语体系的大格局中,就必须懂得如何与西方世界打交道,也就必须了解与西方逻辑推理有关的言语交流模式,知己知彼,进而推进我国修辞教育的大发展。

关键词:中国修辞学;西方修辞学;修辞转型

《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是一本难能可贵的著作,这在于它创新性地从中西方修辞的历史渊源和结构体系等方面出发,对中西方的修辞观的异同做了彻底的分析与比较,并为中西现代修辞学的拓展和全球化时代下中国修辞学的转型提供了独到的见解。钱冠连教授在开篇序赞扬该书“结构稳定,思辨雄健(2009:2)”。全书总的来说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追溯式探究了中西修辞学的历时演变和发展脉络,其次深入圈点了中西修辞思想的结构体系和哲学理据,最后呈现了中国修辞学转型构想。

一、中西修辞发展脉络

早在2500多年前的华夏时期,当时的华夏先民已经有了修辞意识,从数千年浩瀚的典籍之中可以领略到中国自古以来的修辞论著,中华民族古代修辞学的辉煌可见一斑。除去中国的修辞发展史,作者还整体梳理了同时期西方的修辞演进过程。为了更清晰地描绘20世纪中西方修辞学的特征和发展轨迹,该著参照宗廷虎关于中国现在修辞学的两阶段六分期说进行了分析。

而在西方修辞中,早在公元前465年的古希腊就有了对人民修辞实践的记载,在时间上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大体相当,但在社会状况上却差别很大,相对而言,古希腊处于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相传民主政府成立后,原先被放逐的西西里岛贵族回到城邦,他们为了夺回自己的土地,提出了诉讼。这里的诉讼则与修辞息息相关,是演讲形式的雄辩,为了获得自身利益而运用语言技巧说服对方。他们对修辞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关注的角度不同,自然难以形成统一的定义。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是任何情况下都可行的劝说方式,罗马政治家西萨罗强调修辞对政治斗争的影响,昆提利安关注的是修辞对教育环境的影响,拉米斯看重修辞使语言更漂亮的作用,认为修辞学是词语修饰品和文体,伯克则将修辞学定义为对人们进行合作的诱导。但有一个观点是各位修辞学者都赞成的,本书解释道:英文单词rhetoric在西方古典修辞学包含了“可能性”的方法论研究,“修辞”的基本出发点是命题的可能性或可信性,即命题是否“听起来”合理、令人信服。这也就能解释为何修辞艺术最早出现于法庭论辩上。

二、现代修辞思想的构建和拓展

春秋战国时期因其修辞学思想的萌芽和论辩思想产生了重大而广泛的社会影响,诸子百家在向君王游说的过程中运用高超的修辞技巧,传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核心目的在于说服君王采用自己的主张。但是可惜的是,这些辩师由于当时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关注的多是语言形式对语言运用的影响,文体风格上有较大发展,本是核心主题的劝说辩论却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并且,由于当时文体学研究占据着中国古典修辞学的“半壁江山”,出现了各种经解、文论、歌、赋、颂词等形式的‘文,研究的焦点始终没有放在劝说论辩上。所以该书梳理发现1)中国修辞学是“文”,由于文体学关注作品的修饰作用,常常与“文学”联系起来,被认为是“辞藻修饰”的情况范畴。2)中国修辞学是哲学,代表的是如老子,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一批哲学家所参与的社会哲学和文本哲学之中。

西方现代修辞思想的追溯可从古希腊开始,智者普羅泰哥拉的名言“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也即,事物环境加予每个人的影响不一样,人感知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导致思维的阐释也是不同的,根据不一样的理解产生对事物差异化的表达和言语也是这个客观世界的真理。而此后20世纪后半叶以来发生的“修辞转向”绝对可以称作是人文学科领域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其直接来源是世界范围内的智力资源对于科学主义的深刻反思。自17世纪的欧洲迎来了“理性与科学”的现代主义,该思潮便一直把客观事实的认定作为自己的信条,淡化人的感官所感知世界的可信度,以逻辑推理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客观事实。直到两次世界大战爆发,一向认为已经进入了“理性”和“科学”的时代却造成了伤亡数以亿计的人类大浩劫,“理性”和“科学”能否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逐渐被质疑,“修辞转向”大势所趋。

从神学家的“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再到科学主义时期以真理等同于科学的事实认定方式,再到最后的“修辞转向”,修辞学科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时代变迁,跟随着人的思维方式为人与社会语境的交流不断创造条件,参与其中,并完成语境交流目的或任务。关于修辞学的内涵,温老师认为:“20世纪80—90年代以来西方修辞学对于修辞的定义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是:修辞是情感和思想固有的力量,它通过包括语言在内的符号传递给他人以影响他人的决策与行为”(2004)。

三、全球化时代中国修辞学的转型与应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迎来了更多机遇和挑战,东西方文化日益趋同的形势让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了修辞研究的重心。作为同国际交流有极大关联的学科之一,修辞学提倡有效地与公众沟通,积极与世界接轨,将社会实践的思维带入到理论思考中。

现今的国际话语交流模式是由西方强势语境主导的一种模式,英语语境很大程度上主导着话语模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家应该如何做,个人怎么做,才能在国际话语交流中不占下风?他解释道:首先,国际应该把握西方话语交流方式,了解并适应西方的话语交流机制,这是实现发展目标的保障。国际话语交流应与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一致;其次,外语人应有意识地自觉担负这个重任,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外交事宜,还是微观层面的个人交流,都应该能说会道,并且说得条条是道。再次,既然修辞学与国家发展相互联系,那么修辞学的研究必须符合国家发展趋势,研究修辞学的学者的任务之一是让外语研究与对外交流相结合。

修辞教育作为实现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一部分,领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温科学教授正是深谙中国修辞教育的短板后,在本书强调应该从西方修辞借鉴其“修辞推理”和论辩模式,“可以西方学术的理论体系,吸取他们较为先进的逻辑和批判工具,对我国修辞进行深挖,切不可落入早期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体系去分析中国语言修辞的窠臼,把握好这里面的“共性”和“个性”,这对中西修辞的融合一定会有所裨益吧。”

四、结语

从人类言语社会诞生之日起人类就开始使用修辞,它的古老神秘可以从一个神灵控制言语施展魔力说起,它如影随形,无远弗届;它的现代性可以反应在商业,法庭审判,国际交往,或者学科之间等话语的建构进程中。现代修辞大师伯克认为,修辞是联结人类隔离状态的桥梁,他以他的“同一性”理论构筑了人类该以什么方式去沟通,去生存等重大人文问题。温科学教授在一次公开讲座提出,对于我国社会转型修辞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国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之中,在这个规模宏大的改革大潮中,古老的修辞学正在发生巨变,必将从书斋里走出来,为创建一个和谐理性的现代社会发挥重大作用”(2009)。

参考文献:

[1]温科学.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彭炫,温科学.语言哲学与当代西方修辞学[J].外语教学,2004(02).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