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辟蹊径:试论音韵学基础在高中古诗文学习中的应用

2018-01-18赵炳然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6期
关键词:高中教育古诗文

赵炳然

摘要:古诗文阅读是高中阶段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也是高考中必考板块。不少学生对这一部分存在着理解不畅,做题效率不高的困难。该文独辟蹊径,采用高中较少涉及到的音韵学知识,利用粘对和流变等较为浅显的技巧分析了一些古诗文的意境。在分析过程中发现音韵学知识能帮助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提供更便捷的理解和解题技巧,让学生在这方面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音韵学;高中教育;古诗文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古诗文阅读鉴赏作为高考考察的重点知识,亦作为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极高的地位及比重。本文试图从音韵学中较为浅显的粘对谈起,直至如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简单的语音流变等基础常识,通过音韵学对高中的古诗文学习起到助力作用,提供更便捷的解题方式,同时起到培养自身深入探索语言之美、寓学于乐的学习目的。

一、粘对与诗歌鉴赏

(一)粘与对

作为从小接触诗词歌赋的学生,高中生应当已对律诗这一有着严密格律规则的诗歌体裁有所了解。然而,大部分学生的了解还仅仅局限于律诗的平仄对立上,而对于肩负调控律诗声调重任的“粘”知之甚少。事实上,律诗在格律较为自由的初期,对“粘”的要求确实不如“对”苛刻,但将“粘对”二字作为整体学习掌握,毫无疑问对于语文学习有着重要助益。

正如“对”的含义是平仄对立,所谓“粘”,就是平平相粘,仄仄像粘。一首诗倘若只有“对”的规则,那显而易见,这首诗的格式从头至尾都将非常刻板,“粘”的存在,便为这一潭死水带来格律上的流动性。粘对规则非常简单,即耳熟能详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意是,律诗中第二四六个字平仄必须分明,而一三五个字较为自由。相同一句二四六字平仄交错设置,相邻一句二四六字平仄相同。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做起一些诗句排序或选择题便有了新的视角。许多原本需要依次通过对仗、韵脚甚至诗意判斷的选项倘若使用粘对规则,便可直接通过是否失粘排除而得到答案。

至于如何掌握何字为平何字为仄——首先,古诗,特别是绝句律诗,平仄几乎不会出错。如若怀疑平仄出错,首先要考虑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否有漏洞。其次,使用许多南方方言可以便捷的辨认一个看似很“平”的字是否是仄中的入声。

(二)入声

入声,是北方学生们相当陌生的概念。事实上,入声原本是古汉语四大基本声调之一,随着语言的发展,目前却只有诸如粤语、闽南语、客家语等南方方言及晋语、部分西南官话等极少数北方方言有所保留它的痕迹。我们通常认为,入声字是以[-p?],[-t?],[-k?],[?]为塞音韵尾的字。

至于如何判断入声字,我们可以先记住数字一六七八十百、颜色黑白绿赤等常见的入声字,再通过与之同声旁的形声字也是入声字来判断。如已知“吉”是入声字,那“结”“洁”等字也是。亦可通过粘对规则判断,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上句仄平平仄仄,根据“二四六分明”,下句的“一”一定是仄,推断出其为入声字。

(三)平仄与感情色彩

倘若一首诗,从诗人生平到所处年代均了解不多,颇有“蒙太奇”之感,我们不妨从“平声哀妄,上声厉举,去声清远,入声直促”入手。

我们不妨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吧。作者生卒事迹一概不详,仍负孤篇压全唐之盛名,毫无疑问,这首诗值得名垂千古。

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何处春江无月明”四句,平声庚韵结尾,浩大开阔,平静铺展。然而这磅礴之势从“江流宛转绕芳甸”开始趋于婉转,在接下来的四句中由清远的仄韵将情境带入绵长柔软的流霜与白沙。

下一段中的“孤月轮”,意味着诗人已用平和淡泊的语气将一切美景铺展开来。真韵平声引出江边看客,只问江月何年初照人?纸韵仄声,清长悠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慨,没有悲伤,没有哀凉,只有隽永的天道恒长与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作者身处其间,不问来时,亦不问归处,只惊叹于这宁静的永恒,无悲无喜,却倍显苍凉。

行文继续,浦上扁舟,离人徘徊,相望不见,闲潭落花。一词便可窥得整个画面。离别之苦悄然流转,四句平韵,至淡至雅,却至哀至妄。“明月”一物以四句为单位穿梭其间,同时藏匿起的,是九曲百转的肝肠寸断。行文至此,春、江、花、月、夜全部登场,与开头遥相呼应,全文被推向高潮,又在最末一句仄声遇韵的人生思考中戛然而止。

惊叹于平仄之音抑扬顿挫的力量。

而入声的感情色彩,从它短促有力的喉塞音属性便可窥得一二。

譬如《满江红》通篇以入声结尾,从“潇潇雨歇[hiat?]”“壮怀激烈[li?t?]”到“犹未雪[sü?t?]”“何时灭[mi?t?]”“朝天阙[k?üat?]”,短促的入声将岳飞悲愤激怒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读便知。倘若不识入声,只从书面上通过岳飞激荡的用词感受当年的英雄热血,总觉得少了三分滋味。再如《江雪》的末句,“独钓寒江雪[sü?t?]”的雪字,作者本意是使用入声叙写彻骨的凄凉与寂灭,却总被后人用拖着长音的阳平之“雪”解读出冬日的萧瑟空灵之感,令人啼笑皆非。

二、语音流变

(一)切韵

我们不妨先谈一下切韵音系。所谓“切”,简单来讲就是以字注字:用A字的声母,B字的韵母及声调为C字注音。如“彤”字,读音便是徒字声母与冬字的韵母及声调,称为徒冬切。这样,以几个反切上字注明一个读音的做法便决定了两个看似大不相同的字很有可能有一个相同的含义。因为在很久以前,它们曾出自同一本源,也曾读音相近,只是在漫长的语音演化中走向了两个方向。、

以切韵为蓝本,上古及中古时期发生了大量的语音流变。譬如唇音[f]的分化,知彻澄、庄初崇生等的合并,韵部的合并,声调的变化等等。

(二)多音字与喉牙声转

恐怕每个人都产生过这样的问题:会为什么有“开会”和“会计”两个读音?事实上,由于喉音牙音数量多、发音位置相近,常常互谐。故而在喉牙音中广泛存在着喉牙声转现象。喉牙声转的规律,简而言之便是现代汉语中gk-h之间的互相转化。如本例中的开会(hùi)与会(kuài)计。

这样一来,就有许多一字一音的单音词演变为双音词。双音词是什么?就是两个单音词如若意思相同或意思相近,就有合为同一个词的可能性。现代汉语多为双音词,古汉语则多为单音词,这也就是在翻译古文时要“字字对译”的原因了。举例而言,“银杏”,银,牙音,疑母文韵,杏,喉音,匣母阳韵,喉牙声转。你看,“银杏”两字差异巨大,竟然可以作为两个近义词联合表示同一含义。再如“骸骨”,骸,喉音,匣母之韵,骨,牙音,见母物音,喉牙声转。

当然,古汉语中的双音词远不止喉牙声转一种形式,但喉牙声转作为古汉语语音流变中非常重要且占比相当大的组分之一,理解了它,许多文意理解上的困难便迎刃而解。

(三)古无舌上音与古无轻唇音

古无舌上音,指上古时期没有舌上音,取而代之的是“端[t]”“透[t']”“定[d]”“泥[n]”。而古无轻唇音,指的是上古时期亦没有“非敷奉微”等轻唇音,只有“帮[p]”“滂[p']”“并[b]”“明[m]”四个重唇音。

这样,我们就可以很轻松的知道,为什么“南无阿弥陀佛”要读作南mó阿弥陀佛了——因为上古汉语中不存在“w”这个轻唇音,自然也没有“无”这个音。在学习《阿房宫赋》的时候,许多同学也不了解为什么“阿房宫赋”要读作ē páng gōng fù,而不是直接读“房间”的“房”:因为[f]是中古时期方才分化而来,原先并不存在这一读音。

三、小结

综上所述,学力充足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加入一些简单的音韵学常识学习,对文言知识的把握是有益无害的。难以否认,即便是在本科阶段,音韵学也确实是一门晦涩难懂的艰深学科,但倘若在学习过程中取舍得当,提纲掣领地取其精华,便可以达到沟通汉字读音、字形、字义的效果。对于方言区的学生而言,更是在当地方言、普通话与古汉语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许多一知半解的知识都会变得灵动,有头有尾、头头是道。这或许就是文学先驱们慎思笃行,一心研读音韵奥秘的原因了吧。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高中教育古诗文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初探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以生为本”理念下的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研究
高中教育如何才真的“为了学生好”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高考古诗文默写预测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