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逍遥游》精神的现代性反思

2018-01-18李矜君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6期
关键词:逍遥游欲望自由

李矜君

摘要:庄子思想至博至深,《逍遥游》作为《庄子》内七篇的第一篇,除了摇曳生姿的文风之美,还以其奇诡的想象、超妙的精神境界和丰富的精神蕴意为历代所激赏。该寓言通过层层嬗变,传达了庄子所要呈现的逍遥境界。后世之人也在对庄子《逍遥游》不断的解析中,反观自身,得到了启发和借鉴。本文通过《逍遥游》对现代人的精神状态进行关照,以求有鉴于现代性危机的反思,探求一条更健康的精神之路。

关键词:逍遥;精神;自由;欲望

一、价值判断

(一)等级高下的判断

《逍遥游》开篇即极写鹍鹏之伟壮,而后蜩与学鸠以对比姿态出现。但庄子之意并非“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式的讥讽。文中,“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①庄子是承认这种小大之辩的,承认这种自然成就的分辨,即使“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他也不鼓动小知“数数然”追求大知,小年去“数数然”追求大年而显出小知、小年更相形见绌的姿态。斥鴳一笑,这一笑应当如何理解?只是对学鸠一类的讽刺吗?当然,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它井底之蛙目光如豆的一笑。但从学鸠自己的生命范围来理解,面对大鹏,它不是妄自菲薄、攀幕高远而忘掉自己的本性,以期追求不适于自己的高度。它独守自己的那份世界里的自得,对不可企及处不生妄想,不迷失自我,一笑而过,适性自得。他们都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即使有大小之别,但都因此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自由。郭象在《庄子注》中对《逍遥游》作了题解:“夫大小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②

大鹏之高远不可及,彭祖之长寿不可及,“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给出的解答是——此小大之辩也。这一辨里,不带高低评判,不带褒贬,不过是顺应自然的承认罢了,这份承认之下有安然自若。在庄子的思想里,顺应自然,即获得自由。

而在当代人的理解中,“高下”不再只是单纯的区分和承认,这种认识本身已带了评判:高便是好,是应当汲汲追求;下便是低卑猥琐,应当群起奋指。这样单一片面的价值认识里,不再有庄子那份超脱静谧的心态,而是在高下的相比里落入攀比的漩涡中,在踩踏别人的得意与被踩踏的恐惧里无限循环,越演越烈,陷入分别迷道的恶性循环。究其原因,与中国当代社会里单一价值观不无关系。快时代里急功近利的人们越渐趋向于用一种浅薄功利的标准来评价判断一切事物。商品文化发展到现在,几近巅峰,渗入了各类人群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仿佛一切都可以被简单标价然后出售。在对高下进行评判时,最直接最占主要作用的思维当然就是物化的价值判断,不再是单纯的本质的。单一价值观的背后,深层原因是思想的惰性和退化,自我主观的精神追求和思辨不复存在。

(二)有用无用的判断

惠子有大瓠,不能盛水,落无所舍,便为其无用而掊之;有大树,因匠者不顾便认为其无用。但庄子说,“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万物的存在,是自然的选择,自有它存在的价值。对一瓠,不该以一种用途来衡量它;对一树,不该只以是否有便于工匠来测量它。瓠可浮乎江湖,树可树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供人逍遥寝卧其下。只用一种标准,不可;只用人世功利标准,不可。无用之用是不应该被否认、被忽视的。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里写到:“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③这里的“大人”,代表了当代社会里的大多数。人们习惯了用金钱这一价值标准。用这一标准去衡量和表述另一物时,一切都显得简单明了,同时一切也都显得单一贫乏了,这种衡量下的世界已经毫无美感,毫无创造力了。在当代社会里,每一件事总会逃不了质问:这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这一问里的“价值”“意义”都不可避免的带上功利色彩,它要求必须要“有所得”。到现在,这种功利的考量已经被放到无限大、无限广、无限细了,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不可避免地遭遇它们的评判。人们被单一价值观束缚,被实用标准、他人眼光所累,无法把握客观限制,也无法摆脱内心主观的限制,落入了“有用”与“无用”的无限抉择中。

回到《逍遥游》,我们可以看见其中绝对的“逍遥”在告诉后世:人应该也可以抛掉一切现实拖累,包括物质、权力、爱欲等待,来达到真正的自由。这时的人才会有真正的思考和明智的判断。

二、自由

《逍遥游》中的自由,是“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是在一己的适当需求外,不贪得无厌。即使他人将天下拱手相让也能清醒的意识到“予无所用天下为”,而不是被誘惑冲昏头脑,为欲望驱使而迷失。否则到了那时,为天下所困,镣铐加身,反而不自由了。自由,首先需要净化心灵。天地万物皆是道,所以真正的“逍遥”、“自由”,是指顺应了万物的本性而达到物我一体、物我不分,达到“无己”“无为”“无名”“无所待”之境。

再者,要自由,就应当做到“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使内心达到“八风吹不动”的境地。这是一种心灵“无所待”的逍遥自由,不为一切外物所累,无悲、无喜、无挂碍,才能进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超拔境界,这样合理的天人关系才是真正的自由。庄子思考个人生命在宇宙间存在的意义,认为天即自然,人亦自然。自然即自由,而且是终极意义的、生命本质上的自由。

在当代对自由的解释有多种,包括哲学上、法律上、普遍意义上的“自由”。总的来说,都表示个人的意志和行动不受拘束限制,指主观对客观的超越。而在笼罩当代的大众文化的阐释下,“自由”倾向于一种放纵的快感、随心所欲。与《逍遥游》中的自由相比,当代自由观强调没有阻碍地去满足自身欲望,与庄子“不过一枝”“不过满腹”之后不贪求,从而达到自我解放状态的自由已经相去甚远。另一方面,当代把获取自由的敌对因素放在外,认为不自由只是由于外在力量的限制所致,对自由的追求便向外而非向内。所谓追求自由,实则成了缘木求鱼。当前的社会里,现代媒体的发展帮助了散播各种鼓励人们扭曲自然本性地追求成功的言论,鼓吹着人们只要获得所谓的成功就拥有了为所欲为的自由。在约翰·多克(John Docker)的《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文化史》这本书中,作者为我们讲解了大众文化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在这一个看似已经非常平等的时代里,大众文化流行、遍及。大众对它采取的是欢迎的态度,并且还有各方势力为它呐喊叫好,再次推动了其传播。且不论其他各方势力是出于何种动机,只看大众一方。大众文化因为大量地、批次地生产,满足了更多数量上的人、也在价格优势上满足了更多层次的大众。大众为艺术、文化不再是昂贵的奢侈品而欢呼,认为他们迎来了真正平等的时代。但是,在他们热情消费着这些廉价的文化艺术产品时,现象背后却慢慢营构起一场文化奴役。流水线式的文化制造工业制造出的是廉价但千篇一律的文化样式,给它们穿上不同的、故作高深的外衣,摆上货架,由客户直行选购。这种选购,看似是自由的,甚至是幸福的,实则已经是被生产出的这些商品限制了选择的自由。而大众在这虚假的自由和幸福里,逐渐被商品化、物化,精神被生活琐碎腐蚀直至崩塌。“自由”的空间在萎缩,思考的能力也慢慢远去。在新写实小说《一地鸡毛》中,我们可以看见当代人人性的扭曲和异化,放弃了理想和想象,有的只是一地鸡毛。当代已经离无所待、无悲、无喜、无挂碍的自由太远了,甚至逃避自由,把一切推给生活的安排。

三、欲望——予无所用天下为

《逍遥游》中,鹏与学鸠有大小之辩,学鸠羡慕不来大鹏的高远,也不自怨自艾。庄子认为,世间万物本来就千差万别,是自然上天的造就。只要顺性自然,便可以做到逍遥自在,得到自由。所以斥鴳可发一笑并向大鹏笑问“彼且奚适也?”。调控自己的欲望是“逍遥”的关键一步。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许由在清醒认识自己下不为外物所惑,他并非没有欲望,“不过满腹”便知足了,所以他才可以坚定的说出“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在《逍遥游》中“无所待”一思想便是对欲望泛滥的驳斥。欲望越多,人所依附的就越多。离不开的东西越多,人就开始被物质或他者定义,以物质形象或者他者形象出现。逍遥自在便无从谈起。

在当代欲望社会里,经济发展的迅速使人们振奋欣喜,投入其中奋力追逐。市场经济确实取得了优越的成效,但这真的如经济学家们所说,是受生产动力的驱使吗?也许它本质上是受人类泛滥的欲望所驱使,只是被太多表象所掩盖。当欲望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样释放,又因有拉动经济的重大功效而被各种力量肆无忌惮地鼓动时,社会往下会越来越呈现一种怎样的面貌且不论,人先会在欲望之门一步步打开下失控。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是人类生命的根本,由性欲而生发出其他各样欲望。当人们在各种各样的欲望里沉沦时,“逍遥”便只是神话了。

花样繁多的商品大批大批涌入公众视野,成为众人趋之如骛的对象,成为日用品。渐渐的,“日用品”越来越多,购物变成常态。据统计,中国年轻人网购頻率在亚洲称冠,近七成人每周网购一次。人们受各种享受欲望的控制,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汲汲追求,不眠不休。同时,对满足欲望的无限追求还在被各方力量合理化、鼓励着。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大行其道,“剁手族”出现,而且被“宠溺”。人们毫无反抗地为泛滥的物欲、意欲所捕食,理所当然地顺从于各类媒体宣传的功利价值观,《逍遥游》中的“予无所用天下为”便沦为了天方夜谭。

四、结语

《逍遥游》作为中国古代智慧思想的凝结,是不应该被束之高阁的。其追求自由心灵的篇章更不啻为现代社会的一剂良药。在对《逍遥游》的现代性反思中,通过对比,或许我们能更加清楚现代思想应该走向何方。《庄子》一代代被重读的意义也正是在此。“无所待”的自由不应该随着时间流逝而变成神话。

注释:

①《庄子译注》,李欣译注,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本文所引《庄子》原文皆出自本书。不再一一注释。

②《郭象<庄子注>研究 》杨立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③《小王子》(法)圣埃克絮佩里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参考文献:

[1]李欣译注.庄子译注[M].上海三联书店,2013.

[2]杨立华著.郭象《庄子注》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崔大华.庄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1992:143.

[4](澳)约翰·多克(John Docker).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 文化史[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逍遥游欲望自由
《逍遥游》中“而”字的用法与读音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
宋荣子:《逍遥游》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