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材料在幼儿沙画艺术教育中的使用与指导

2018-01-18吕燕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34期
关键词:叉子

吕燕

摘要:沙画艺术对刺激和发展儿童的视觉和触觉,促进幼儿左右脑的开发和协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叉子作为一种常见的生活化材料,对于幼儿的沙画艺术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叉子用于沙画艺术教育的园本探索中,经过无意识探索阶段、有意识探索阶段、主题性探索阶段、创造性探索阶段,幼儿自主表达的空间更开阔,探索的兴趣更浓厚,个性化的表达更充分。

关键词:幼儿沙画艺术;叉子;生活化材料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2A-0039-04

沙画艺术是近年刚刚兴起的一种绘画与舞台艺术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是一种手、眼、心、法结合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魅力。相关研究表明,沙画艺术对刺激和发展儿童的视觉和触觉,促进幼儿左右脑智力的开发和协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根据儿童天性及当地江沙资源丰富的特点,也尝试开展了幼儿沙画艺术教育的实践探索。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单纯以“沙”为主要材料的艺术创作已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求。尤其是习惯化、定式化的创作方式降低了幼儿创作的兴趣,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创新,无法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创作需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教育建议中大力倡导:“多为幼儿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和废旧材料。”“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适宜的工具,支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探索并感知常见物质、材料的特性和物体的结构特点。”可见,材料在幼儿学习活动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以生活中常见的“叉子”为例,探讨生活化材料在幼儿沙画艺术教育中的使用与指导。

一、无意识探索阶段

我们在小、中、大各年龄段选择了20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将叉子投放在沙画台四周,在不告知幼儿及无任何语言提示的情况下观察幼儿对材料的反应及使用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小班:有五名幼儿先后发现篮子中的叉子,他们好奇地拿起叉子玩了起来。两个男孩拿着叉子在沙画台边的沙槽中来回摆弄,如叉鱼一样将叉子使劲地在沙子中戳来戳去。有一位女孩在沙画台上随意画了几下,听见“哧哧哧”的声音后,将叉子放回了原处。还有两位男孩把叉子当成武器,与同伴玩起了叉子作战游戏,约五分钟后,也把叉子放回了篮子。

中班:一开始有三名幼儿发现了篮子中的叉子,他们一边玩一边聊了起来。受同伴影响,之后又有十余名幼儿拿起叉子玩了起来。其中有四名男孩把叉子当铲子,将沙子不停地铲向沙画台上;另有八名女孩将叉子当笔一样在沙画台上作画,画面主要以一些零散的线条为主,如直线、曲线等;只有一名男孩用叉子画了一个太阳,持续时间近十分钟。

大班:班上有近一半的孩子很快就发现了沙画台旁的叉子,他们很自然地用叉子在沙画台上作画。其他孩子发现后也纷纷拿起叉子作画,他们很认真,个个低着头作画。约十五分钟后,孩子们用叉子画出了小朋友、草地、大树、房子、小鸟等画面。

从上述观察中可以看出,小班孩子对于教师新投放的材料缺乏一定敏感性,极少数孩子能关注新材料,大多以无意操作为主,持续时间也较短。其他孩子基本未受这极少数孩子的影响。中班幼儿较小班幼儿对新投放的材料有了更高关注度,但他们对叉子的使用以随意操作和摆弄为主,没有明确的创作目的,作品画面感不强。大班幼儿对新材料的关注度较高,在同伴的影响下能积极尝试新材料的探索和使用,且能与当前的创作活动结合起来,有较强的行动性和目的性,持续时间较长。只不过对新材料的使用方法还不够明确,探索浅显,画面简单,内容不够丰富,主题不够凸显。

可见,在无意识探索阶段中,由于大多幼儿对材料缺乏足够的敏感和关注,活动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使得幼儿的操作和探索都处于比较随意的状态,叉子的功能也无法充分发挥,幼儿的创作兴趣没有得到激发,探索和创作无法深入,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

二、有意识探索阶段

为了激发幼儿继续有意识地探索和尝试,在第二个阶段教师主要以直接引导为主。教师首先将叉子展示给幼儿,并明确探索的要求。如:教师在出示叉子后引导幼儿先观察:看看叉子长什么样?有什么特別的地方?随后教师又鼓励幼儿相互交流,表达自己对叉子的认识:叉子长着一排尖尖的、整齐的“牙齿”,叉子的柄长长的像小棒,……随后教师又提议:如果我们用叉子画沙画,你会怎么画?会有哪些发现呢?在教师的指引下,幼儿来尝试新的探索。在新的探索阶段,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表现:

小班:孩子们陆续拿起叉子开始作画。有的用叉子在沙画台上来回转圈,画面上都是圆圆的图形,孩子说是棒棒糖;有的画出了横线条,说是斑马线;有的画出了竖线条,说是天上下的雨……另有少部分孩子在沙画台上随意作画,画面上出现一些模糊不清的图案,孩子也说不清画的是什么;还有个别孩子拿着叉子不知道如何作画,老师虽多次鼓励,但他们迟迟不肯作画。

中班: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拿起叉子开始作画。有的在沙画台上画满了各种各样的线条,有小山形、有圆环形、有爱心形,还有河水的波浪形;有的用叉子画出了弯弯曲曲的波浪线,随后又画出了几条小鱼,说小鱼在河里游泳;有的先用叉子画出了一个圆圆的圈,随后添画出茎和叶,说是一朵开放的小花;还有的孩子用平时画沙画的方法画出了一个小女孩,之后用叉子画出小女孩弯弯曲曲的头发;等等。

大班: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起叉子开始作画,每个孩子都非常专注、投入。有的孩子整幅画就画了一个大大的摩天轮,很有气势;有的孩子画出了草地、花园、天空,之后在草地上画了篱笆,花园中画了几只蝴蝶,天空中画了一个太阳和几朵白云;有的用叉子的齿画出了柳树的枝条,用柄画出了柳树的树干;还有的孩子先用漏、撒、抹等方式画出了房子和小朋友,再用叉子画出房子上的瓦片和小朋友裙子上的花边。

在有意识探索阶段,小、中、大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受教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都积极借助叉子尝试创作,整个活动专注度都比较高,幼儿的创作兴趣也较先前浓厚,情绪愉快,探索时间较长。但由于各年龄段幼儿生活经验和能力水平有差异,在创作表达方面也不尽相同。小班幼儿年龄最小,创作表达相对简单,画面感不强,大多是想象性创作,属于简单表征阶段。中班孩子创作的经验相对丰富,创作内容略显丰满,已经关注从点到线条、到形状的变化,部分幼儿的创作有一定画面感,能在同一个画面中表现多个事物。大班幼儿表达的空间更为广阔,受日常学习和生活经验影响,在创作内容和表达方式上都有拓展和创新,能关注到画面中事物之间的一般联系及使用叉子的多种方法,但主题性表达还不够突出。endprint

总体来说,幼儿在有意识探索阶段较无意识探索阶段有明显进步。但艺术活动是审美教育,沙画创作是幼儿的另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从创作过程和结果看,幼儿在如何合理使用叉子、感受叉子使用的特殊效果,以及准确表达具有一定主题的画面等方面做得还不够,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比如,开展作品评价,明确叉子使用的意义。活动结束时,教师可挑选几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作品组织幼儿讨论:你用叉子画了什么?是怎么画的?你觉得用叉子作画有什么不同?什么时候使用叉子合适?……幼儿觉得用叉子作画好玩有趣,但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适合用叉子作画。比如有的幼儿用叉子画出了小朋友的脸、身体、小兔的耳朵、大树等,发现画面不够清晰,而河水、篱笆、栅栏、太阳光芒、摩天轮等用叉子作画更形象、生动。

又如,对比观察,感受不同的作画效果。我们将幼儿平时创作的沙画和借助叉子创作的沙画进行对比,鼓励幼儿比较两种作品的不同效果。经过对比,幼儿发现用手创作的沙画画面更清晰,有明暗之分,立体效果强。而用叉子创作的画面对比度不强,不够清楚,但线条丰富细腻,有波浪线、螺旋线、锯齿线、斑马线等,能呈现特殊的纹理效果和装饰效果,画面变得更加唯美,更有艺术感。

再比如,提供范例,丰富、拓展创作视野。教师可提供用叉子创作的沙画的视频或图片,给予幼儿创作的启示和灵感。如,提供渔网捕鱼的场景、火车在轨道上行驶的镜头,以及杨浦大桥、房屋的造型等,并引导幼儿交流:这些画面为什么要选用叉子来创作?具有怎样的效果?你觉得用叉子还可以画什么?……通过欣赏,幼儿一方面明白了叉子使用的方法,另一方面拓展了幼儿的创作思路,能帮助幼儿清晰、合理地表现事物。

三、主题性探索阶段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从幼儿无意识和有意识探索阶段来看,幼儿喜欢沙画创作,兴趣浓厚,但是绘画表达的水平还停留在简单表征事物的阶段。画面中事物与事物之间缺少联系,画面内容不够丰富,创新意识不强,主要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太阳、树、花、草地、蓝天、白云等作为主要背景。幼儿作品雷同较多。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定某个主题,比如快乐的幼儿园、热闹的马路、可爱的小鸡、美丽的公园、我们去郊游等,引导幼儿有机整合与主题相关的元素,帮助幼儿学会围绕主题进行创作。

但是,主题性绘画创作需要幼儿通过生动的形象综合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这对于小班、中班幼儿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水平给予循序渐进的指导和帮助。

一是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常见事物的特征,帮助幼儿感知生活,积累经验。如,利用餐后散步、户外活动等环节组织幼儿观察常见事物的特征、生长姿态等,丰富幼儿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也可根据叉子特征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观察,如菊花、柳树、草地、河水、栅栏、小桥、楼梯、窗帘、刺猬、孔雀等物体,引导幼儿发现叉子与这些事物特征之间的关系,帮助幼儿合理使用叉子,使创作内容更具典型性和丰富性。

二是引导幼儿关注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会围绕主题合理选择与组合相关的元素。创作前教师可引导幼儿与同伴商量讨论:怎样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你画的是什么?应该选择表现哪些相关的事物?比如,在“美丽的公园”主题创作中,就要选择与公园相关的亭子、假山、游船、摩天轮、草地、花园等事物。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合理布局画面,如:是否将整个沙画台画满?是否把每一样事物都表现在画面上?怎样凸显画面的美感?等等。

三是给予幼儿充分探索的时间,帮助幼儿积累主题创作经验。幼儿的创作需要不断练习和尝试,只有在反复操作的过程中,幼儿才会在实践中感悟,并获得自主探索的方法和经验。比如,教师将同一主题每次创作的作品拍照记录,练习一段时间后呈现幼儿所有的作品,并组织幼儿进行整体欣赏与评价:你们从这些作品中发现了什么?你觉得哪一幅作品进步最大?你最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四、创造性探索阶段

经过两周左右的主题性创作练习之后,我们发现幼儿的表达更丰富、更成熟了,创新意识也更强了。他们能围绕某个主题较好地整合相关的元素,创造性地表达对主题的认识。但是,由于幼儿兴趣爱好、经验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幼儿的作品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为了促进每一个幼儿向最近发展区发展,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我们鼓励部分能力强的幼儿进行自主创作,不再受教師主题的限制,尽情发挥自己的自主性、想象力和创造性,为幼儿提供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

一开始由于幼儿自主创作的经验不够丰富,大多幼儿只会重复原先创作过的内容,不敢尝试新的主题、新的事物。从他们创作的作品来看,在技能表达上似乎是一种倒退,如:画面的布局不够协调、主题不够鲜明,叉子的使用丰富性和适切性不够。但是,教师要充分理解儿童在自主探索、创造表达初始阶段的不足,并给予针对性地指导。

一是引导幼儿创造性地使用叉子。叉子是用于沙画的辅助工具,目的在于激发创作兴趣,拓展创作经验。由于叉子使用方式不同,其呈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我们可鼓励幼儿用叉子的不同部位进行不同方式的探索。比如,借助叉子的齿可以画树枝的枝条,用柄可以画粗粗的树干等。叉子不仅能当笔来画,还可以采用挑、撒、推、刮等方式表现画面,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能让画面更丰富、更灵动。

二是引导幼儿创造性地拓展主题。受生活经验影响,幼儿创作的主题相对简单,主要是生活中常见的活动或事物。教师可通过提供实物、组织游戏、创设情境等方式来拓展幼儿创作思路,引导他们创新表达不同的主题。比如,提供螃蟹、金鱼、乌龟等实物引导幼儿进行以动物为主题的创作;通过创设森林场景进行故事表演,引导幼儿进行以森林为主题的想象性故事创作;通过现场组织跳绳、拍球、踢毽子等活动,引导幼儿创作以运动为主题的画面。

三是引导幼儿创造性地组合材料。当幼儿比较熟练地使用叉子之后,也就积累了创造性使用叉子的经验。我们可继续组织幼儿讨论:除了叉子可以创作沙画,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也可以创作沙画?孩子们通过寻找发现,生活中的小棒、吸管、梳子、漏斗、筛子、积木、瓶子等材料操作性都比较强,也可以进行沙画创作。我们可引导幼儿根据材料特点及创作需要加以合理选择与组合使用。比如:类似叉子、梳子这种带齿的材料在表现物体的花纹时能呈现特殊的纹理;漏斗和吸管这类材料能很好地表现漏沙效果,适合画太阳、动物或人体的头像等;筛子、筛网等材料筛沙的效果特别好,适合画小河、小山、草地等自然背景……由于工具、材料变得多样了,幼儿的创作兴趣更加浓厚了,表达方式也就更丰富了。

在创造性探索阶段中我们发现,幼儿创作的主题和内容虽然没有原先教师指导时丰富,但是幼儿自主表达的空间更开阔,探索的兴趣更深厚,个性化的表达更充分。尤其是能准确地表达物体,并积极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能有计划地去构图和表达,且开始关注事物的精细化表征,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责任编辑:杨孝如endprint

猜你喜欢

叉子
Let??s Eat!
美国人的用餐习惯
无中生有的味觉叉子
“电子味觉叉子” 无中生有各种味道
忘放盐也能吃出咸味:电子味觉叉子开启无盐生活
能产生咸味的叉子
玩意
可模拟咸味的电叉子
有香味的神奇叉子
晾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