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变前夕的教育信息化
——专访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

2018-01-18傅宇凡

中国教育网络 2017年12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

文/本刊记者 傅宇凡

在济南举办的“2017中国高校CIO论坛”汇聚了来自全国五十多个高校的信息化部门负责人和主管校领导。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应邀在本次论坛上作了主题发言“质变前夕的教育信息化”。

针对教育信息化,李永智毫不讳言:“近三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主要是教育手段的信息化,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越来越近,值得期待。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教育信息化的质变发展。”李永智曾在国家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事业单位、驻外使馆、高校从事信息化工作。他从宏观和微观、理论和操作层面分别给出了对当前教育信息化的思考。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明确,“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李永智特别强调,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动力引擎。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需要教育信息化的质变发展。

对于什么是现代化,李永智认为:“最适合当前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就是现代的。并不是做到最好或是领先就是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必须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自从“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引进中国以来,每三年一次的这项国际教育比较研究,上海都令世人瞩目。连续两次的国际测试,上海学生均获得第一,在数学、阅读和科学3项评价中蝉联冠军。但是,家长仍然争先给孩子课外补习,引发教育主管部门的反思。对此,李永智认为:“上海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包括底部水平,在国际上居于前列,不充分不均衡的状况不断得到改善,为什么仍有相当广泛社会焦虑?这不是单纯的教育水平问题,主要是教育理念的问题,也是社会认识的问题。”他说,不能任凭孩子把最快乐的童年、青少年时光贡献给课外辅导班、并不擅长的特长培训,甚至无意义的重复训练。在他分析,这实际是层层传导的社会压力和群体性焦虑所导致的,家长、学生乃至社会,都已经陷入了这个“怪圈”。

“100分的卷子,自己的孩子得了90分,别人的孩子得了91分,家长就会焦虑,因为这意味着可能上不了好的高中,进不了985大学,失去更好的就业机会。”而这种焦虑,实际上迫使更多的孩子被迫接受超前教育,接受题海战术。李永智认为,教育信息化可以通过实现过程评价和能力评价,推进个性化教育和发展,来化解这样的矛盾和焦虑。“上海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

教育手段信息化是量变

教育信息化在中国已经发展了三十年。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层出不穷、百花齐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几乎所有先进的互联网创新技术,都能在学校尤其是高校里见到它们的身影。面对这样的繁荣盛况,李永智认为,这些仍然只是教育手段的信息化,是展示方式和传播方式的生动化和形象化,并没有对教育本身带来实质改变,“教育并没有被新一代信息技术‘化’掉”。

“教育信息化一直处于量变之中,并没有达到质变。标志有两点:一是教育信息化应用并没有实现常态化。教育管理应用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没有应用,用了也是偶尔用之。二是教育的理念、体系、内容还是基于工业社会建立起来的传统模式。”所以,李永智将当前的阶段称为“质变前夕的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分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层面来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的主体,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社会发展要求教育进行相应的改变,就是应信息社会之需,建构新的教育理念,并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建立新的教育体系、内容和方式。从微观层面来说,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必将带来教与学的革命性改变。这两个层面决定了教育应当也必然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可以说,目前的教育信息化尚处于微观层面的量变过程。”

教育理念信息化才是质变

当前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体系是300年前随着西方工业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学校如工厂,学生接受大规模、同质化、程序化、标准化的培养。应当认识到,这在大众教育普及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李永智认为:“现有的教育体系正在不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而且越来越不适应,破旧立新是早晚的事。实现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培养未来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要在信息时代建立适应信息社会的教育新理念、体系、内容、结构,或者说是,教育根据信息社会的要求进行一次重构,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变革,修修补补是不够的。这是新理念指导下的一场教育革命,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提到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谈到教育理念的信息化,李永智特别强调,首先是在宏观上,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人民对美好生活期待的需要,将工业社会的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为信息社会的人才培养方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指导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理念的转变是关键的,根本的。进入信息时代,已经具备了同质化人才培养向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技术基础。回归到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上,应是新时代教育信息化改革发展的指引。“呼吁教育的回归,首先是呼吁‘因材施教’教育核心理念的回归,教育在信息时代里的发展,其需求是个性化的发展,而不是工业化的一个模子里出来的生产线产品。信息社会的技术发展,让个性化教学有了技术基础,使得我们完全有可能实现。”

其次是在微观上,就是教与学的革命性变革。李永智直言,目前的教育信息化,在教与学方面有很多创新,百花齐放,在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效果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案例。上海闵行区的教育管理、闸北八中的常态化应用、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深度融合,都具有非常好的启示作用。但绝大多数还停留在投影和电子传输(邮箱、空间、微信)应用上,远未达到质变,“常态化”也很少。“简单使用投影和平板展示教学内容并不能算真正的教育信息化。教育手段信息化效果也要一分为二评价,有的学校前一节课在信息化教室,后一节课就回到传统课堂,公开课在信息教室,学科教育回到传统课堂,这都不是信息化,只是点缀。大多数学校都在实践信息技术应用到教与学,但是基本没有学校实现常态化使用。大多数学校实现的是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教学的信息化还只在初级阶段,用信息时代的思维来重新确立该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如何管还远远不够,证明教育信息化仍然任重道远。”

教育信息化任重道远,要不忘初心

对当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现状,李永智认为,距离真正的教育信息化还有质的区别。教育信息化不是赶时髦,不是跟着新技术走秀,更不是锦上添花式的点缀,或是脉冲式的应用,而是全新理念指导下的重构和常态化应用。缺乏顶层设计,缺乏信息化整体生态,很难实现真正的教育信息化。”

2017年初,上海市教委发布了“十三五”教育信息化规划,提出“一网三中心两平台”的建设框架,这是上海市教委对信息化未来几年的顶层设计蓝图。对于这一蓝图的实现与发展,李永智解释,从基础接入、安全保障、数据统一、应用优化、资源建设、示范引领和平台搭建等方面做出了规划,最大的挑战在理念转变,最大的不确定性在技术之外,涉及的范围越广难度越大。“相应部门的支持和理解非常重要”。

在这一蓝图中,不仅是架构重组、流程再造、内容重构,甚至是价值观的重塑,“价值观决定未来我们做什么,不做什么,这无疑会影响到很多现有的工作习惯以及利益,也是最大的挑战。信息技术革命性地改造商业(网购)、改造工业(智能制造)、金融业(移动支付)等都是资本逐利在强力驱动,驱动教育革命的动力何在?起码不是资本。”李永智说。

蓝图中的“一网”就是上海教育城域网。基于“独立成网、统一对外”的建设理念,上海市目前已经建成了拥有总长2100公里皮长专用光缆的教育城域网,建设了37个主干节点,覆盖全市所有区县、高校、中职学校和大部分教育直属单位,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李永智重点解释了“一网”的意义:“一是安全保障的基础,二是教育云建设和使用的基础,也就是效率和效益的基础,三是科学规范有序管理的基础。”

信息社会里,技术日新月异,最具核心价值的就是数据。李永智认为未来上海市教育信息化要打破长期以来信息孤岛问题的僵局,重点是实现数据的统一。用统一、也是唯一的数据联通信息孤岛,规范数据的采集、保存、使用,这是统一数据管理所要考虑的内容。

在上海教育信息化的规划蓝图中,还有两个令人眼前一亮,但同时困难重重的目标,一是项目管理图谱,一是教育资源图谱。

当前,一方面存在信息化项目低水平重复交叉,虎头蛇尾的现象。另一方面存在着应用单位不知道如何建、具体建什么、找谁建的难题。项目图谱是针对项目管理上存在的异化问题,将所有的项目分类、梳理、公开,形成一个项目关系图谱,公开比建,互相借鉴,从而实现项目的自学习、自适应、自约束和自管理,这对未来教育信息建设项目理想决策和作用效能发挥具有重要的价值。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应邀在“2017 中国高校CIO 论坛”上作主题为“质变前夕的教育信息化”的报告

如果说项目图谱尚且是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层面进行变革和创新,而资源图谱则是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上迈出一大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直以来,“教育资源的匮乏是教育信息化的瓶颈问题。如何建立相应的机制,最大程度地发动教师的能动性,让他们共同主动创造内容,这恰恰是解决这个瓶颈问题的根源所在。慕课的发展,一度让大家看到了希望,然而,李永智则对目前慕课发展模式提出了反思:一是违背了网络规律,没有建立起一种用户制造内容的机制。事实证明,成功的网络应用都是用户制造内容。如:微信,维基百科,等等。政府、专业机构、少数个人尝试建立公共内容的尝试都失败了。二是违背了教育规律。人的成长重在因材施教,目前慕课发展更像是工业社会大规模人才生产方式的“嘉年华”。

筹划中的资源图谱,将根据课程标准设置近10万个知识点,发动上海近20万教师和近4000所教育机构共同建设,实现资源多样化、系统化、低结构、智能化组合。平台上的资源都真正做到用户生产内容、选择内容、使用内容和更新内容,甚至创造内容。同时,将研究配套设置一整套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上传资源,认定教师的知识产权和成果,以政策和机制促进资源汇聚、使用和不断进化。

“上海的教育资源图谱将重点发挥机制和政策的作用,以需求导向为核心,让教育回归到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的路子上来,以资源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把上海教师的智慧通过互联网实现充分的共享,减少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李永智总结道。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