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

2018-01-18张殿全余细明

中医外治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浮针腓肠肌皮下

张殿全,余细明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广东 深圳 518110)

1 病例介绍

刁×,男,26岁,工人,主因“左侧腰臀部疼痛3 d”于2016年4月28日就诊。患者于3 d前从床上起来时突然出现左侧腰部、左侧臀部疼痛、酸痛感,行动不灵活。于4月27日来我院急诊科诊治,查腰椎间盘CT示:L5/S1椎间盘突出(中央型),急诊科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予静点甘露醇、口服活血化瘀中成药及外用药膏治疗,症状无缓解。今日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科诊治。患者痛苦貌,需有人扶持才可以行走。查体:腰椎活动受限,伸直不能,左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左跟臀试验(+),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肌肉触诊发现紧张的肌肉有左侧竖脊肌、左腰方肌、左臀中肌、左臀大肌、左腓肠肌。初步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采用由符仲华博士发明的浮针疗法(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FSN)治疗。具体操作方法[1]:针刺肌肉依次为左腓肠肌、左臀中肌、左腰方肌。依据欲处理的肌肉及再灌注活动的方法选择相应的体位。采用浮针专用进针器将一次性浮针(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规格:中号)在相应肌肉皮下进针,后用右手持针座将针体在皮下向前推进,运针深度一般以软套管全部埋入皮下为度。退后针芯,将管座上的突起放置于针座上的卡槽内,行扫散动作,具体为用右手拇指和中指捏住针座,食指和无名指分居中指左右两边,以拇指为支点,食指和无名指一前一后做杠杆运动,这时针体做扇形运动。扫散频率约100次/min。扫散的同时配合再灌注活动(reperfusion approach)[2]。再灌注活动方法:腓肠肌采取俯卧位,行扫散手法同时配合患侧下肢后伸抬腿抗阻;左臀中肌行扫散手法同时配合俯卧位后伸抬腿远端抗阻、健侧卧位变换角度外展患肢,远端加压抗阻;左竖脊肌取俯卧位,行扫散手法同时配合小飞燕动作,每个动作持续约10 s后放松。相关肌肉分别交替收缩、舒张3次。操作完毕后抽出不锈钢针芯,将塑料软套管留置皮下,用胶布固定。嘱患者下床试着站立及行走。患者起立后述酸痛感减轻好多,并可以自行走路。观察10 min后患者病情好转。嘱其回家暂时尽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注意保暖;软套管留置6 h后或睡前1 h拔出,留管期间注意避免打湿针刺局部。

4月30日二诊,患者治疗前述左腰臀部酸痛感较前好转,并可以正常走路。肌肉触诊检查:左臀中肌、左腓肠肌稍紧张。继续用首诊方法处理左臀中肌及左腓肠肌。二诊治疗后患者述基本无酸痛感,走路自如。嘱其避免久坐、久站、反复弯腰及腰部负重,注意保暖。电话随访2个月未复发。

2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据报道80 %~90 %的LDH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可使其症状得到临床缓解或治愈[3]。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腰椎间盘退变或外力损伤,使纤维环发生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导致周围组织炎症水肿、微循环障碍,继而出现以腰痛及下肢疼痛为主症的一组综合症候群。自从1934年Mixter和Barr使用手术的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证实腰椎间盘突出的髓核是产生相应症状的主因后,医学界普遍认为,髓核对于局部的压迫、刺激,是LDH的主要致病原因[4]。因此,很多学者认为突出的髓核是问题的关键,其实,除了神经元本身病变造成疼痛外,大部分疼痛是由于肌肉的挛缩—肌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造成的。也就是说在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之前,可能就已经存在了相关肌肉的损伤,肌肉的损伤可导致脊柱的稳定性下降,脊柱稳定性下降又促进了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或复发。肌肉的损伤表现为肌肉的紧张或薄弱,根据交互抑制理论[5],肌肉的薄弱可以由于其拮抗肌的紧张引起的,所以肌肉的紧张在LDH的发病、复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992年著名的生物力学学者Panjabi提出维持腰椎稳定性的三亚系模型[6],其中主动支持亚系:包含核心肌群与肌腱。研究表明,核心肌群的协调作用维持着人们日常生活活动中腰椎的稳定性。杜志峰等[7]认为,多裂肌的痉挛可以使相应节段椎体旋转位移,通过破坏脊柱外平衡而间接影响内平衡,加重突出椎间盘对神经根的机械压迫。陈威烨等[8]认为,从LDH的发病机制来讲,多数的LDH是在腰椎周围肌肉等软组织的劳损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

浮针疗法是浮针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符仲华博士1996年发明,是在皮下使用针具,大面积扫散,以通筋活络,激发人体自愈能力,从而达到不药而愈的目的,主要用于治疗筋脉不舒、血滞不通所导致的颈肩腰腿痛和一些内科、妇科杂病[9]。操作时,常配合再灌注活动。其针具独特,针体仅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相对安全无副作用,配合几分钟的扫散及再灌注活动,在动作完成后症状多可缓解甚至消失。据报道,对于躯干性病痛如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无论是即时疗效还是远期疗效,浮针疗法优于传统针灸疗法[10~11]。急性的创伤、反复的过度使用、或慢性的不良姿势造成了肌肉的过度负荷,这会导致运动终板的机能失常,使得乙酰胆碱的过度释放,造成肌肉纤维不受控制的缩短与肌小节的持续收缩,由于收缩的关系,局部新陈代谢量的需求增加,但由于局部血液循环受到阻碍,造成局部血氧不足,导致能量危机现象发生,从而形成MTrP,产生疼痛等临床症状。MTrP导致相关肌肉紧张,浮针医学称这些在放松状态下仍处于紧张的肌肉为患肌[9](pathological tight muscle),患肌理论是浮针疗法的基础。患肌不仅会引起疼痛,还会引起肌力下降、功能受限、麻木、肿胀等临床症状。甚至某些内科妇科杂病也和患肌相关。

再灌注活动是由符仲华博士首次提出,浮针治疗同时配合再灌注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动或者被动活动机体的某些肌肉或者其他相关器官,将邻近丰富的血液重新灌注到缺血的局部组织,我们将这个动作称为再灌注活动。依据再灌注活动理论,通过患者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使相关肌肉收缩、舒张,如此反复,形成缺血再灌注,更有利于改善患肌缺血缺氧状态。因此,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可以消除相关肌肉的肌紧张,使因肌紧张引起的血管受压或者紧缩状态缓解,增加局部血供,从而有效缓解或消除疼痛。

猜你喜欢

浮针腓肠肌皮下
浮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进展*
分析精准化干预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生理实验中使用牛蛙和蟾蜍的神经和肌肉标本的比较
带腓肠肌的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观察
复方樟柳碱两种注射方法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比较
浮针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康复训练胫骨前肌和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
浮针疗法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
浮针与度洛西汀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