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药治疗崩漏溯源及运用举要

2018-01-18熊玉婷严余明

浙江中医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女科李东垣风药

熊玉婷 严余明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

金代张元素作为易水学派宗师,把常用药物归纳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等五类。此后,其弟子李东垣师承其说,明确提出“风药”之名,并将其广泛运用于内伤脾胃诸病治疗,“风药”由此遂为后世医家所常用,包含的药味逐步增加,但却对其概念未予明确界定,直至清代徐大椿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提出:“凡药之质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1]风药有了明确界定。李东垣注重风药,是风药的倡导者,临证擅用风药,大力倡导风药的运用,赋予风药独特的应用意义,配伍灵活巧妙,疗效显著,扩展风药应用范围,其注重风药治疗崩漏的思想独到,广泛应用于妇科病症中,为后世医家应用风药提供了宝贵经验。

1 古代医家对风药的运用

风药的使用自古有之,味薄质轻,升散行透,诚如其名,具有发散祛风,疏肝解郁,畅通阳气,辛温通阳,活血化瘀,升阳举陷,引药归经等作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1.1 南宋时期:陈素庵为南宋名医,著有《陈素庵妇科补解》,在中医妇科发展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他治疗崩漏运用风药与补益药相伍的特色,为后世提供了思路。例如在《经水不通属二阳之病方论》中以升阳益胃汤治疗崩漏养脾血,清心火,其中风药与补益药的配伍相得益彰,风药性辛温属升散之品,过而耗气伤津,用补益药补气血以解燥伤气血之虞。李东垣谓:“参术补脾,非防风、白芷以行之,则补药之力不能达。”方中风药引导参术补气之力直达病所,亦可助气行血。如柯琴所说“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风药与补益药相伍则倍效。气为血之帅,气固则血止,风药与补益药相伍在治疗崩漏时,补而不滞,气机调畅,升降相宜,气血互生,遏血止崩。

陈自明,南宋著名医家,精于女科,著有《妇人大全良方》,其中理法方药紧密结合,运用风药治疗崩漏时,他认为冲任血寒,多为实证,应用风药祛邪治崩,这对于治疗妇科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陈氏谓“风为动物,冲任经虚,被风所伤,致令崩中暴下”,故善用荆芥、防风、五灵脂祛除冲任之风邪,治疗风邪扰动血海,经血突然暴崩如注,连日不止,脉浮而大之崩漏,以期气血平复而经自调[2]。在治疗崩漏时陈氏喜伍荆芥、防风、白芷等风药,单方荆芥散、独圣散,皆以风药辛以散风,温宫祛寒,暖血海,实冲任。对于治疗崩漏运用风药有启迪作用。

1.2 金元时期:李东垣师承张元素,具有极高造诣,运用风药得心应手,堪称运用风药的鼻祖。他治妇人崩漏,运用风药以补气养血,升阳举陷,泻阴火为特色。例如在《内外伤辨惑论·四时用药加减法》中对升阳顺气汤提出:“脾胃不足之证,须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诸经,升发阴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也。”充分叙述了风药如柴胡、升麻之辈可升举脾胃之清气,又可引药上行,升举阳气,使脾胃升降有度,令脾胃统血之功更效。李东垣充分利用了风药以补气养血,升阳举陷,泻阴火。

1.3 明清时期:万全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以儿科及妇科见长,他撰写的《万氏女科》和《广嗣纪要》,系统阐述了妇科疾病的施治,其中深入探讨了崩漏的治疗,用药精简轻灵,清热益脾胃,擅用风药。万氏用风药治疗崩漏以清热健脾、升阳举陷为特色,非常重视升阳举陷在治疗中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治疗崩漏的根本法则。他的学术经验中加味补中益气汤、参术大补丸和柴胡、升麻药物组被广泛多次使用,并且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加减变化[3]。又如凉血地黄汤,运用柴胡、升麻、蔓荆子、荆芥穗等风药,暖宫散寒,祛风升阳,亦平衡三黄之寒性,恐郁遏气血。全方共奏清热健脾、升阳举陷之效。

傅山是明末清初的医家,代表作《傅青主女科》,其中以培补气血、调理脾胃为主,理法严谨,方药奏效。《傅青主女科》调经治崩共用21个方剂,其中12个方剂中应用了风药。他大量运用风药治疗崩漏,以升阳健脾为独到之处。纵观傅氏应用风药治疗崩漏,其机理在于升阳健脾而统血生血,舒肝解郁,调畅气机,肝血得藏而冲任自固摄,补肾滋阴,清血中郁热,气血阴阳相济。傅氏根据产后多虚多瘀病因,在立方遣药时亦用风药。如治疗产后血崩的“升举大补汤”“止崩汤”,运用炒荆芥、升麻、白芷等风药。

2 风药治疗崩漏的作用机制

2.1 升举阳气:《竹林寺女科》在“久崩成漏”篇中提出“久崩成漏,远年不休,此中气下陷,下元不固,而虚之甚者也。宜服补中益气汤”。同时他的升阳举经汤中有柴胡、羌活、独活、防风等风药起升阳举经之意,又可引补气血药入经,亦能防熟地等补药滋腻太过,虚则补之,下则举之。其中风药和补益药相配伍,既能使气血充沛,脾胃之清阳之气充足得升,扶下陷之阳气,又能敛阴固涩气血,升阳举经而不至于溢出脉外,变成离经之血,陷下而漏之。可治疗饮食劳倦,劳伤崩漏,暴崩不止。

2.2 引药归经:凉血地黄汤取自李东垣《兰室秘藏》,可治妇人肾水阴虚,不能镇守包络相火,而导致血崩,万全将之发挥,发扬光大。方中三黄泻三焦之火;蔓荆子辛散之性缓和,长于升清阳之气;柴胡、升麻属风药,升麻入脾胃经,善引脾胃清阳之气上升,与柴胡一起补中益气,升提阳气,引诸药达三焦;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入血分,通达气血,补而不滞。而其他风药升诸经之气,亦能制大苦大寒之药郁遏气血、苦寒直折、伤脾胃之弊。风药在其中与其他药相配,共奏滋阴养血、清热泻火、凉血止崩之效。

2.3 祛风散邪:陈素庵认为,“即风冷外感,使血滞经络,故点滴不已,久则成经漏,为虚劳、血淋等证”宜服棕蒲散。棕蒲散中秦艽一味风药,旨在祛风,秦艽祛风而不燥,为风中之润剂,又可除蒸退热,“秦艽益肝胆,祛风,兼补厥阴血分不足”,使肝胆之春气条达,经络脏腑气血畅通,祛风散邪,又可补崩漏引起血不足之症。

2.4 活血化瘀:《妇人大全良方》云:“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通过顺行肝木升发之性,使肝血归藏而不外溢,春和风行而不狂肆,成风去血自止、风熄血归经之能,此说也间接说明了风药有活血化瘀之功效,更扩展了风药的应用范围[4]。如经方桂枝茯苓丸治疗血瘀引起的崩漏,其中桂枝可温通和推动气血,达到活血化瘀之功。又如叶天士《本草经解》中说荆芥“肝藏血,血随气行,肝气滞,则血亦滞而瘀焉;温可行气,辛可破血,故下瘀血也”。这也充分说明风药行气以活血化瘀的作用。

2.5 调和气血:陈素庵在《陈素庵妇科补解》治疗肝旺血热崩漏时,常配伍荆芥。“血崩方论”篇提出用黑蒲黄散,黑蒲黄散加入荆芥一味风药,荆芥炒炭能入血止血,为止血要药,治疗崩中出血,因暴怒之后,气郁且热,下迫胞宫而致崩中者,止血凉营,须配以疏调解郁之品,荆芥既可入血止血,又可升清而疏肝。其主入肝胃二经,行气兼能和血,又可理血、解郁、升和。荆芥入阳明气分疏调气血,入厥阴血分又可解郁和血,性温不燥,通三焦而气血荣和。其中因怒动肝火,脾气郁结加柴胡,盖柴胡味薄,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诸经,升发阴阳之气,以滋春气,兼能疏肝解郁,解肝脾之郁结。因风热相搏,引火而致崩者,加荆芥、薄荷、防风、秦艽四味风药辛温之品兼芳香之性,疏风散热,凉血止血,消风而不耗阴,止血而不留瘀。

2.6 疏肝解郁:傅山在《傅青主女科》“郁结血崩”篇,用平肝开郁止血汤,内含柴胡、黑芥穗两味风药,其中“柴胡以解其郁,是补中有散,而散不耗气,补中有泄,而泄不损阴”,充分说明了柴胡疏肝解郁的作用,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故以柴胡疏肝。

2.7 其他功效:《傅青主女科》中傅山治疗年老血崩,方用加减当归补血汤,内含桑叶十四片,滋肾阴,气血双补的同时止血敛阴。“血海太热血崩”篇中拟清海丸,傅山在本方用干桑叶一斤,取其滋补肾阴祛风之妙也,恐生风动血[5]。李东垣《兰室秘藏》中调经升麻除湿汤治疗女子漏下恶血,月事不调等症,“况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当除湿去热,益风气上伸以胜其湿。又云:火郁而发之”。方解“此方以苍术、升麻发太阴阳明之湿,柴胡、防风达厥阴少阳之本,羌活、蒿本以升举少阴太阳下部之郁”,充分应用了风药散邪除湿、宣发郁热等作用,除此之外风药调和其他药性等作用,遏制其他药性太过。

3 结语

综上所述,风药具有升阳举经、引药归经、祛风散邪等功效。运用风药治疗崩漏充分发挥了风药的功效,临床上颇有疗效。通过探讨古代医家如何运用风药治疗崩漏,探究风药治疗崩漏的诊治规律,继承先贤的宝贵经验,对临床治疗崩漏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在临床上可以使其他药与风药相配伍,从而更好地应用风药,取得更高的疗效。

[1]王明杰,黄淑芬,罗再琼,等.风药新识[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1,34(5):570-572.

[2]韩雪梅,蓝婧,王田平,等.论《妇人大全良方》崩漏证治特点[J].黑龙江中医药,2014,43(6):8-9.

[3]露红.《万氏女科》辨治崩漏特色探析[J].浙江中医杂志,2016,51(3):170-171.

[4]牛学恩,李振华.风药运用新识[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11):2741-2743.

[5]宗利平,王希浩,赵嘉梅,等.《傅青主女科》血崩治疗思想浅析[J].中医学报,2016,31(4):542-544.?

猜你喜欢

女科李东垣风药
High-order harmonic generation of the cyclo[18]carbon molecule irradiated by circularly polarized laser pulse
基于数据分析比较《叶氏女科证治》《傅青主女科》学术特点
《傅青主女科》调经篇中白芍和熟地黄配伍浅析
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理论探析及临证体会
浅析《傅青主女科》中莲子用药规律
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现代临床应用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风药之功用辨析
《蠢子医》运用风药特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