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教徒》中理查·福思咏叹调《我永远的失去了她》的音乐分析及演唱处理

2018-01-17程超志

戏剧之家 2017年16期
关键词:清教徒演唱处理音乐分析

程超志

[摘要]《我永远的失去了她》是《清教徒》中非常经典的男中音唱段。本文结合自身的演唱实践,对这首作品做了细致的分析,希望能对想了解这首作品的学习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理查·福思;音乐分析;演唱处理

贝利尼是美声歌剧学派三巨头之一。贝利尼的歌剧大多以旋律优美、抒情婉转著称。在同时代的歌剧作曲家中,他和罗西尼、多尼采蒂的歌剧风格有所不同。他的旋律比罗西尼更为动人,而他的歌剧整体上要比多尼采蒂更显庄重,贝利尼的歌剧有着一种少有的典雅、脱俗、高贵的气息。许多人称他为“意大利的肖邦”。旋律是贝利尼歌剧的生命,也是他最光彩照人的地方,他优美的带有丰富感情的旋律影响了肖邦和浪漫主义的作曲家们。

歌剧中音乐元素的最高魅力就在于运用人声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段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表现戏剧性冲突。在《清教徒》中,贝利尼用戏剧性、浪漫的音乐语言为理查·福思这个角色赋予了鲜明的性格特征。他用坚毅、温柔的旋律刻画出了一个活脱脱的因为爱而几度改变的军官形象。

《我永远的失去了她》是整部歌剧的第一首咏叹调,理查·福思演唱的一首非常悲伤的咏叹调。这时的理查·福思正处于爱情幻想破灭后的痛苦中,这首咏叹调表达了理查·福思对艾尔维拉的深情和在得不到艾尔维拉的爱后的伤心和绝望。这首咏叹调要求演唱者既要具备抒情与流畅的演唱能力,又要具有震撼人心的戏剧性表现力。这首咏叹调曲式结构如下:

这首咏叹调是一个对比的单二部曲式,A段是多句式的非方整型乐段,由七个并列的乐句构成,主调降E大调,在13小节经过短暂的离调转为降A大调,再在38小节转回主调降E大调,B段则是一个典型的起承转合乐段,主调降A大调。

A段大部分的乐句都是跳进到高音,然后慢慢地级进下行,这样的进行结构,是贝利尼惯用的拱形旋律结构。这一段是表现理查·福思对勋爵的变卦的愤怒和对得不到艾尔维拉的爱后的无奈。

作品从bE大调开始,由5小节的引子的引入。引子是很快速的,三个sf的主一下属四六和弦一主和弦强奏出来,然后是两个五音组的从高音降e到低音的降e,紧接着就是一连串快速的向上跑动到属音降b,最后结束在属和弦从而引出主题部分。这个前奏与前一段欢乐的气氛截然相反,给人突变的感觉,尤其就在这一小段的前奏中有很多sf的标示。这表明理查·福思的愤怒和绝望正在累积。

第一句即a乐句为作品的6-11小节,是recit,节奏是快板,旋律部分为男中音的单独呈示,结束在主调主音上。10到11小节前部分的连接借鉴了前奏的材料,这是这个时期作曲家常用的手法。

前段是理查·福思在知道艾尔维拉马上就要嫁给亚瑟而不是他,他感觉有点被戏弄,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去发泄他的怒火,到哪里去寻找他的安慰?他只能在众人离开之后,自言自语地宣泄一番。从6到9小节,旋律以三度上行后级进下行直到主音降e,这样的写法表现了理查·福思内心的痛苦,但又无处宣泄。这一句在演唱时应该注意的是:这是宣叙调,应该突出理查·福思讲述的语气,同时烘托出当时想宣泄的心情。另外虽然是带宣泄的口气,但要声音唱得连贯,不能有断痕。还有第六小节的第一个音要用较强的声音,要做到声音在气息的支撑下,声音强而不能撑喉咙。

第二句即b乐句为作品的12-14小节,在其呈示方式上继承了第一句的手法,即先由男中音的旋律部分单独呈示一个小节后和声声部开始进入,但为了向第三句顺利过渡,第二句的和声、织体以及速度都做了相应的变化,即和声为向f小调的离调进行,而织体也在第14小节由开始的柱式和弦变为和弦分解,而速度则演变为慢板。

这一句唱得不能像前一句那么强,要带点失落倾诉的感觉去唱。最后的amari pianti这里声音放轻,回忆的感觉。这一句也可以看成是前一乐句和后面半段带咏叹性质唱段的衔接。

第三句即c乐句为作品的15-18小节。乐句建立在两个重复的乐节上,调性由降E大调转至bA大调。这一整句包括两个小乐句,节奏的前半句是起伏感很强的、节奏拉得很开的大附点形式;后半句则是很紧凑的连续的三连音。伴奏织体也变了形态,变成右手六连音,左手一个八分音符一个八分休止的间歇性进行。

这一段出现很多的三连音,以及贝利尼常用的装饰音,这些节奏型的使用使人感到延绵不断的情绪上的伤感与无奈,将理查·福思内心的痛苦与郁闷进一步抒发。这一句的旋律演唱时要做到先抑后扬的效果,要声断气不断地演唱,以表现情绪上的激动。这一段应该是带点回忆的感觉唱,整个乐句要唱得连贯。

第四句即c乐句为作品的第19-22小节,音乐的织体延续了第三句的形态,同时调性也是结束在bA大调上。

这一部分是想起美好的回忆,感觉永远失去了艾尔维拉,感觉生活了无生趣了,不知道留在世上能做什么?这是理查·福思失恋的痛苦写照。这一段主要又是宣叙调的感觉,痛苦中带倾诉的感覺,语气感一定要强。这一句特别要注意休止符的作用,另外que字要强调,最后的一句歌词要放慢,声音放轻,但是位置不能掉,这里要表现理查·福思感觉到爱情的无望后的迷茫。第五六七句即d,e,f三个乐句是布鲁诺发现理查·福思的不对劲,独自留下来,结果听到了理查·福思的痛苦自述。他来询问真相,理查·福思告诉了他原因,两个人之间的对唱。这一部分一般在单个咏叹调中是省略的,直接接后面的B部分,这里的演唱分析,我就不具体陈述了。

第五句为作品的24-30小节,由于旋律部分男高音-的渗入,使音乐的呈示发生了变化。且第五句中由于重现了引子部分的下行16分音符的四音列,因此保证了作品的连贯性,使作品在对比中体现统一。

第六句为作品的31-35小节,乐句延续了第五句的呼应型手法(男中与男高),同时在伴奏织体上也延续了第26小节出现的音型,从而保持了音乐流畅性。

第七句为作品的36-45小节,这是一个超长的乐句,作曲家在第39小节处由于引入主调的四级上的属七和弦,形成大小七和弦的连锁进行,构成了阻碍终止,使音乐得到扩充,从而满足了音乐的表现需要。endprint

B部分是这首咏叹调的第二个部分,这是这首咏叹调的主要部分,调性由降E大调转为降A大调,速度变为Larghetto sostenuto,节拍由四四拍变为八九拍。这一部分是一个典型的起承转合的乐段。

g乐句(52-55小节)首先从属音跳进到主音,然后一直围绕主音上下,这一句是整个乐段的主题。

这是理查·福思在向布鲁诺倾诉后,感觉自己的心被哀愁所笼罩,悲伤得不到缓解,唱起了这一段。第一個音要轻,从节拍上来说,这是弱起,从情绪上来说,这是一个很忧伤的时刻,不能强。g乐句是前一乐句的承接,唱的感觉也差不多,只是这句中的三十二分音符要特别注意,虽然时值很短,声音要连贯,清楚,有颗粒感。注意乐句中标记重音符号的地方,唱的时候要适当强调。

h乐句是转的乐句,起音和节奏有了明显不同。这一句有几个地方必须注意。一是62小节从c音的下行十度到降a音,这个地方一定要尽快把声音迅速落下来。64小节的三十二分音符,要很小心声音要连贯,65小节的高音降e上的音节ter气息要迅速地进好,二是这一乐句最后的一个音,要落扎实。

g”乐句是合的乐句,这句是前面g和g乐句的综合。

整个咏叹调进行到这里,理查-福思痛苦到了极点,他觉得他所有的希望和梦想都已经破灭,唯独只剩下了悲伤,这时的情绪一定要做到位。这一句要注意的地方,这里的节奏比较紧凑,唱的时候要注意留好气口,在73小节的nel前面最好不要换气,如果实在要换气那要很快速地偷一口气。下一句也一样,这两句要特别注意换气的时机和速度,要不气息很容易僵住。全曲最后的那一长句的华彩第一个音要注意落在气息上,高音g之前的音不能用劲,全身包括脖子、下巴放松,高音在小字二组降e那里要进入头腔(也就是要换声,进入高声区)。

《我永远的失去了她》这首咏叹调是理查·福思在《清教徒》这一剧中最为重要的咏叹调,是整个歌剧的开场咏叹调,演唱者在演唱时一定要小心处理。应该注意的方面有:在情绪上,这首咏叹调分为两部分,两部分的感觉是不同的,第一部分尤其是前面的recit部分,是带点愤怒的控诉,又带点自言自语的感觉,一个人在哀n2;第二部分则是在布鲁诺出现后,这是他在向布鲁诺倾诉。在声音上,这个时期的声音以抒情、灵活、连贯为主要特点;戏剧性有所增强,但还没有后面的威尔第那么强。这首咏叹调的音域较宽将近两个八度,曲中有很多花腔,一定要唱得抒情,圆润。

本文以贝利尼歌剧《清教徒》中的男中音理查·福思的唱段《我永远的失去了她》为研究对象,从音乐旋律、歌词、伴奏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理查·福思这个人物音乐形象特征。通过分析作品的艺术特征,结合自身的演唱实践经验,对唱段的演唱进行了较详细的阐释。希望能使歌唱者对男中音理查·福思有所了解,对贝利尼的歌剧有更深、更广的认识,对如何准确地把握作品的风格,更好地诠释贝利尼的歌剧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endprint

猜你喜欢

清教徒演唱处理音乐分析
霍桑是清教徒吗?——从《红字》中的“罪”谈起
美国醉酒史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主体的分解 自我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