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珠村乞巧节的供案植物及文化探析

2018-01-17朱纯黄晓虹陈瑜

广东园林 2017年5期
关键词:植物

朱纯+黄晓虹+陈瑜

摘要:广州珠村拥有悠久的乞巧文化历史,是广东省内具有代表性的乞巧活动中心。通过分析珠村乞巧供案上运用的植物元素及其表达的寓意,探析乞巧节供案植物及其工艺具有的文化特征:从情感、材料、制作工艺和植物种类上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大众性、包容性、创新性和务实性,从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方面还体现了岭南植物地带性分布的丰富特征。

关键词:乞巧节;植物;文化探析;珠村;岭南文化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5-0049-05

收稿日期:2017-10-13

修回日期:2017-10-19

Abstract: Zhucun has a long history of Qiqiao culture in Guangzhou, which is a representative Qiqiao activity center in Guangdong.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plants on altar and their meaning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Qiqiao Festival for the case of plants and their crafts: they reflect the popularity, containment, innovation and pragmatism of Lingnan culture and the abundant characteristics of Lingnan zonal distribution of plants.

Key words: Qiqiao Festival; Plants; Cultural analysis; Zhucun; Lingnan culture

乞巧节是我国一个传统而古老的节日,包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民俗事象,寓意美好,传承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广东客家先民自北而南分期迁入广东境内,在第一期客家人迁徙之前,中原地区的乞巧风俗已经形成,这些辗转迁入广东的家族本多仕宦之家,对保留祖上之风俗习惯十分重视,迁移的同时,也将最早的乞巧风俗带到广东各地。乞巧风俗传进来后,由于广东本地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及土人习俗等因素的影响,逐渐丰富了节日内容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成为广东很多地方的节俗[1]。广州特别是天河区东圃的珠村是目前国内乞巧习俗保留最完整和特色最鲜明的地区,以族群为单位展开的“七姐诞”具有极高的民俗学、人类学价值[2],对其乞巧文化进行研究对于保存乞巧节庆文化、形成城市文化的多样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规划教研室的老师们策划和组织了相关的传统名俗节庆调研项目,《广东园林》杂志作为支持媒体参与了项目的部分调查访问工作,发现各类植物在传统乞巧节具有深刻的文化印迹,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记录了2017年珠村乞巧供案植物,尝试深入分析其文化寓意。

1本地乞巧节的由来及发展

珠村是位于广州市东郊的水乡村落,全村土地面积约6.1 km2,北依大灵山,南面珠江河,其间水网密布,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3]。据珠村村志记载,珠村乞巧节来自于家乡中原。珠村潘姓本为西晋河南荣阳郡中牟(今河南省中牟县)人,南宋时经广东南雄珠矶巷南迁而来[4]。因此,迁入的先民自然也就把原家乡的乞巧节习俗和文化传入珠村,经长期传承并且与粤地文化的交融发展,其乞巧文化便具有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人文历史悠久。相传珠村从明朝便开始“摆七娘”,清代至民国初期十分盛行,也是目前广州乞巧活动最集中、规模最大的“村落”。珠村乞巧活动也曾逐渐衰落乃至中断了数十年,但是在当地政府、学者、珠村人民等的共同努力下,近年乞巧节在珠村重放光芒,并成为了广东具有代表性的乞巧活动中心[4]。随着广州城区的发展,珠村成了“城中村”,但它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因为城市化而丧失,村内保留有若干历史建筑,其乞巧文化的保留传承还使其享有“中国乞巧第一村”的盛名。

广州乞巧习俗如同珠村一样自古便有,发展到清朝时,风气之盛行、规模之宏大,可见一斑。宋代刘克庄诗云:“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清末民初,乞巧风俗尤为兴盛。胡朴安撰辑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详细记载了清末民初乞巧节上广州女子“拜七姐”“摆巧”等风俗的情形[1]。清朝广东诗人汪鮀在《羊城七夕竹枝词》也描绘了羊城乞巧节的盛况:“十丈长筵五色香,香奁金翠竞铺张。可应天上神仙侣,也学人间时世妆。”“芝麻为米烛为桥,巧乞天孙夜未迢。郎比牵牛妾织女,年年夜夜是今宵”等。此外广州还形成了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十六甫等专卖女子品物的乞巧街市[2]。

由于历史的原因,广州乞巧风俗也曾一度没落,在改革开放之后得以逐渐恢复与发展。当前,乞巧风俗在广州天河区、番禺区、黄埔区等地较为兴盛。

传统的“乞巧节”广州人又称“七姐诞”,包括摆七娘、拜七娘等系列的仪式。古代传统的“摆七娘”大多只是未出阁的姑娘们亲手制作手工艺品,摆放在供案上展示赛巧,供人观赏,手艺出色的姑娘還有可能因此获得一段美好姻缘。现今的乞巧节供案工艺品制作者已不为身份、年龄、性别等因素限制,但那些独具广府特色的传统乞巧工艺系列作品如斋塔、梅花芝麻香、鹊桥景观、七娘盘、乞巧公仔等,仍一直得以传承。“拜七娘”的方式则是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并在月下穿针引线验巧,称为“乞巧”。在《岭南文史》就有文章记载,古广州的乞巧节来临之前,姐妹们会组成“七巧会”,分工合作制作各式各样的乞巧工艺品,于初六日陈设于厅堂之中,初六夜初更,便对空叩拜,称迎仙自三鼓至五鼓,又礼拜七次,俗称“拜仙”,紧接着就穿针引线,考验女红[5]。所以乞巧,就是祈求心灵手巧。巧,即是明慧、心灵手巧。制作者通过用心制作乞巧工艺品,将心灵手巧具体表达出来,将聪敏才智通过具象的形式公之于世,同时让自己的身心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升华,祈求寻觅如意郎君,拥有幸福美满的新生活。endprint

猜你喜欢

植物
谁是最好的植物?
为什么植物也要睡觉
长得最快的植物
各种有趣的植物
植物也会感到痛苦
会喝水的植物
植物的防身术
把植物做成药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