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对“胀病”的理论认识及现代思考

2018-01-17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脉象灵枢现代医学

中医对“胀病”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专篇《灵枢·胀论》,但是时至今日,对“胀病”理论做出系统梳理并结合现代医学进行研究思考鲜有报道。本文根据《灵枢·胀论》胀病理论,思考现代医学中与各种胀病相对应的疾病,开拓胀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以期为现代医学中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中医理论指导。

1 胀病的概念

胀病是指营卫运行失常,气机不利,水液代谢失调,聚于无形之气分,内排脏腑而外扩胸胁,自觉支撑、胀满、外有胀型的一类疾病[1]。胀既是一个症状,指伴随其他病症出现的机体某一部位胀闷不适;也是病证,指因机体气机运行阻滞,导致痰、饮、血、水等病理产物积聚而引起,以局部或整体自觉胀闷不适或胀满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2];《黄帝内经》载有“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胀病的寸口脉象表现为大坚而涩。胀病简单分为内胀和外胀,内胀:“排藏府而郭胸胁”,在脏腑之中且充斥于胸胁,多有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形成;外胀:“胀皮肤”,在皮肤腠理之间,使皮肤胀满。

2 胀病的病因病机

“黄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卫气生于胃腑水谷之精,日行于阳,夜行于阴,与营气阴阳相随,行有顺逆,才能保证机体的正常运行。“厥气在下”,“寒气逆上”,《内经博义·卷之四》有云:“夫厥气在下着,此病根也……大气既厥,则营卫之流行经络者留止,而无根之阴气于是逆上,与真气相搏,寒气留而不行,乃合为胀也”。营卫运转循行紊乱,且被寒邪侵犯,营卫之气不得流通,涩滞不畅,卫气逆于阳则为脉胀、肤胀;卫气逆于阴,致使脏腑之真气与邪气相搏,气、血、水停滞而发为五脏胀、六腑胀;故张仲景云:“是凡以病胀者,皆发于卫气也”。五脏六腑之胀形是从营卫无形之气发展成有形。胀病病位主要在营卫,与血脉、五脏、六腑相关。

胀病的寸口脉象表现为大坚而涩;脉大者为邪气有余,厥气逆上;坚者为邪气不散;涩者为气血涩滞不利。由于各种病变情况的表现、程度不同,因而脉象可以是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的结合,但总体胀病早期多以实证为主,虚实夹杂。“黄帝曰:何以知藏府之胀也。岐伯曰:阴为藏,阳为府”。以脉知阴阳:寸口部脉象坚大者为阳脉,在五脏;脉象涩为阴脉,在六腑[3]。

3 胀病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3.1 五脏胀病及其临床表现 “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心胀的主症是烦心、短气、夜卧不安;临床上可兼见心悸、胸闷,甚者动则喘息;主要体征为:心脏增大征、异常心音、脉搏异常、双下肢肿胀等。

“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肺胀的主症:胸中虚闷,喘息咳嗽;兼见胸部憋闷如塞、气短、或烦躁不安、张口抬肩等;主要体征为:胸部膨隆,触诊语颤减弱,叩诊肺部过清音,听诊呼吸音减弱,心音遥远,后期兼见面色晦暗,唇舌发绀,面目四肢浮肿。

“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肝胀的主症:胁下胀满、疼痛牵引小腹;兼见饮食减少,疲乏等;主要体征为:皮色苍黄,脉络暴露,早期可触及胁下肝大,按之不坚,晚期可腹大如鼓,四肢消瘦等。

“脾胀者,善哕,四肢烦悗,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脾胀的主症:常呃逆,四肢闷胀不舒,肢体沉重,睡卧不安;兼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差等;主要体征:各肢体肌力或肌张力下降,不能抬举,甚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肾胀的症状:腹部胀满,牵引至背部,腰髀部疼痛难忍;兼见畏寒怕冷,腰膝冷胀,四肢不温,或心悸、胸闷、咳喘等;主要体征为:目窠或下肢肿胀,甚则全身浮肿,重者可见心胀体征。

3.2 六腑胀病及其临床表现 “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胃胀的症状:腹中胀满,胃脘疼痛,鼻中闻及焦臭或腐臭味,不思饮食,大便困难;兼见嗳气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矢气频多等。“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胆胀的症状:胁下胀痛,口苦,喜叹气;兼见胸闷不适、脘胀不舒、胃中嘈杂、恶心呕吐等。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大肠胀的症状:肠中濯濯鸣响作痛,若冬季受寒,则发生完谷不化的飧泄;兼见腹胀而痛,脘闷不舒,纳少等。

“小肠胀者,少腹胀,引腰而痛”。小肠胀的症状:小腹胀满,牵引腰部疼痛;兼见纳食欠佳,恶心呕吐等。

“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膀胱胀的症状:少腹胀,小便不通,兼见膀胱明显膨隆等。

“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三焦胀的症状:气充塞皮肤肿胀,空虚不坚,兼见肌肤肿胀、小便不利、身体困重、胸闷、纳呆等[2]。

3.3 奇恒之腑胀病及其临床表现 脉胀病:症状以脉象表现为主,脉象胀大、坚涩。女子胞胀病(石瘕):《内经·水胀》记载“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主证为:少腹部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经不规律,经量多血块,经期延长,下腹伴或不伴胀痛,其痛可引掣它处;触诊可叩之肿物,子宫体增大,质硬,形状不规则[4]。

此外,其他奇恒之腑胀病如脑胀、髓胀、骨胀等,《黄帝内经》中尚未提及,需待进一步发掘完善。

4 胀病的治疗原则

胀病虽有肤胀、五脏胀、六腑胀、奇恒之腑胀等病位的不同,但从病性看,无外虚实两端,所以治疗应根据病证的虚实及病情的轻重、脉象之不同,采用相应治法。“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胀病初期多为实证,治疗以攻邪为先,邪去则正自安。胃为太仓而居中焦,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为诸经之长,气血运行之源,营卫二气,皆出于胃;水谷精微代谢与胃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其代谢障碍导致的胀病多从胃经治疗。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针刺足三里泻之,以疏通气血之壅滞,故“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近、远”指病位深浅、病情轻重。“一下、三下”病情轻者一次即愈,病情重者需多次治疗即效。但“必审其脉,当泻则泻,当补则补”,病初用泻法祛除病邪后,应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各种胀病的临床特点,仔细审查脉象,补虚泻实,不可犯虚虚实实之弊。

5 中医胀病与现代疾病的思考

根据中医各个胀病的临床特点,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将中医胀病与相对应的现代西医疾病大致归类如下。

5.1 五脏胀病的思考 肺胀病:对应现代医学之气胸、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胀病:对应现代医学之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围生期心肌病、心包积液及心脏瓣膜病表现为心脏扩大者等。肝胀病:对应现代医学之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硬化、肝癌早期等。脾胀病:对应现代医学之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低钾周期性麻痹、多发性肌炎等。肾胀病:对应现代医学之多囊肾、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等。

5.2 六腑胀病的思考 胃胀病:对应现代医学之急慢性胃炎、胃排空障碍及消化不良等。胆胀病:对应现代医学之胆囊炎、胆系结石、胆道梗阻、胆道蛔虫等。大肠胀病:对应现代医学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结核、肠道肿瘤等。小肠胀病:对应现代医学之肠梗阻、阑尾炎、胰腺炎等。膀胱胀病:对应现代医学之尿路感染、膀胱炎、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及无尿症,包括神经性尿闭、尿道结石、前列腺增生等。三焦胀病:对应现代医学之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功能性水肿、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水肿等。

5.3 奇恒之腑胀病的思考 脉胀病:对应现代医学之高血压病[5]。女子胞胀病:对应现代医学之为子宫肌瘤、盆腔炎性包块、卵巢囊肿、陈旧性宫外孕等。

6 结 语

本文从营卫运行方面,阐明《灵枢·胀论》中胀病概念、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则治法。胀病病机:邪(包括外邪与内邪)犯营卫,气血运行失调,如《灵枢·胀论》云:“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胀病的治疗原则:胀病初起实证居多,以泻法祛除病邪为主,邪去则正自安;久病虚者,当补则补;正如原文“工在疾泻,补虚泻实”。根据各种胀病的临床特点结合现代医学理论,思考对应中医各种胀病的西医病名,希望能为某些现代医学疾病的治疗提供中医理论指导。

[1] 党炳琳.《灵枢·胀论》阐义与发挥[J].陕西中医函授,1999(1):16-18.

[2] 郑红斌,水楠楠.《内经》胀病理论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12):1378-1381.

[3] 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62.

[4] 尹璐,邹纯朴,杨豪杰.近现代医家对《内经》石瘕的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5,35(8):775-778.

[5] 张珍珍,王清海,靳利利.“脉胀”理论与高血压血管保护策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4):1316-1318.

猜你喜欢

脉象灵枢现代医学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探索脉学的学习方法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浅析医学科技对眼健康系统发展的影响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医院计算机网络需适应现代医学的创新发展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