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学科思维特质的培养

2018-01-16张继恒

中学生物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特质生物学试题

张继恒

2017年高考已落下帷幕,认真研读今年的理科综合生物卷(I卷)可以发现,今年试题在考查学生的生物思维能力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表现在对生物学实验的原理、过程、结果呈现与分析等方面延续了以往要求,强化了对实验的分析和讨论,改变了以往常见的将结果以曲線、图表直接呈现而后分析的要求,而是要求考生能够将数据转化为曲线再分析得出结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1 培养生物学思维特质是提高生物素养的必然要求

思维能力是生物学科素养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蕴含了培养学生生物学思维能力的要求。

思维特质指思维过程中的倾向和意向,是建立在技能之上的高级品质。特质是为了达到目标而有意识地指向某一目标和情境的意愿,个体必须养成应用某种技能的习惯,或有意识地选择运用他们所拥有的技能,包括敏感性、意向和能力(维持行为所需的技能)。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生物思维特质就是要形成针对生物学问题的敏感性,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执作意志和能力。生物学科教学必须回归到学科原点——生物学是实验科学,从实验开始。因此在生物学科中表现更多的是对实验过程的分析与研究,教育学生学会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这些都是根植于学科特征而提出的能力要求,思维品质是培养这些能力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特质成为必然要求。

2 生物学科思维特质的培养

2.1 通过评价引导学科思维特质的培养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教学中的缺陷,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其指挥棒的功能是无需质疑的,不仅对教学具有指导性,对方向的引导性更强,2017年的高考全国卷试题在此方面有充分的体现。理解能力是全套试题命题的基础,除个别试题外,绝大多数试题都体现了对重要概念理解能力的考查。对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在这次高考的选择题中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非常突出,表现为分析、对比、判断、演绎推理,特别是在用逻辑性的语言分析生物学现象、结果,表达生物学观点上最为突出。以第29题为例,该题以病毒是否为RNA病毒还是DNA病毒的探究实验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特点。特别是学科思维能力,需要学生借鉴必修2中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设计思路进行类比分析,即分别用放射性碱基T和碱基U标记寄主细胞,DNA病毒在细胞中增殖会利用碱基T,在碱基T标记组中产生的子代病毒会带有放射性;而RNA病毒在细胞中增殖会利用碱基U,在碱基U标记组中产生的子代病毒会有放射性;再分别检测各组的放射性即可。该题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若学生掌握了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有一定的生物思维特质,是可顺利完成解题的。该题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较大,改变了以往填空形式的实验设计与分析,更能展示学生的学科素养,相应的区分度较大,有利于高考的选择甄别,也符合课程标准对纸笔测验的相关要求。

在课程标准中,对纸笔测验试题提出了应注意实现表1所示转变。

通览本次全国卷,上述建议都得到了很好落实。全卷无偏、怪试题,考查的均为核心内容;对知识点的考查强调知识本身的整体性,而不是为了考查的全面性而刻意拼凑;非选择题则强化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及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如第30题打破了常规的根据图像进行分析,而是进一步提高要求,要求能在描述的基础上自己画出图像进行分析,提示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现代信息社会中,学生更多接触的是已经表述好的图文信息,而根据实验自己绘制图表的能力有所不足,妨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文字描述类问题所占比例有不断提升的趋势,相信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在常规检测中,教师也需要通过试题的设置训练学生的生物思维特质,保持他们对生物学问题的敏感性,使学生养成对生物学问题探究的热情,提高学生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非纸笔评价同样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生物思维特质以提高学科素养。

2.2 改变教师观念促进学科思维特质的培养

传统的思维培养理论是以思维能力为中心,强调学生思维技能的获得,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通过记忆掌握相关思维的规则,通过练习强化相应的思维技能,是一种记忆—训练的模式。教师只是按照书本上的知识去教,并不关心所教知识的真实性和价值问题。学生更是来不及也没有必要去反思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的真实性和价值问题,他们需要做且唯一能做的就是被动接受,于是重复和记忆便成了他们学习的主要策略。久而久之,学生便形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懒于思考,遇到问题只知道从教师或书本上寻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却不知道答案需要他们自己去主动地进行思考才能获得。在这样背景下,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的作用是接受、存储信息,并且按照这些信息行动。这种文化环境培养的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思维特质很难得到充分发展,反映在生物教学中就是有些教师过多注重对知识的记忆,似乎只要记住了就可以不变应万变,并要求学生理解知识的由来。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建立新型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新型的教学文化将是一种“批判的、充满智慧型”的教学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教师不只是有意识地教授学生一些微观的思维技能,而且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他们提供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学习中针对各种观点进行理智地质疑和探讨。endprint

猜你喜欢

特质生物学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