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

2018-01-16张雁灵

中国医学人文 2018年3期
关键词:良医从政医生

文/张雁灵

上可医国,下可医病——“济世救人”自古就是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所著《千金要方•候诊》中有云: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医圣张仲景和北宋范仲淹也曾提到:救世救民,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从中可以看出,“良相”与“良医”是相通的,一个安民济世,一个悬壶济世。医生做得好,其功不亚于“良相”。治病救人与救国救民的背后,都是使命与责任担当。

近代中国,不少志在救民于水火的仁人志士,也是从学医开始的。例如孙中山、鲁迅、郭沫若等。最近几年,更不断有医者担当政府重要官员:儿科专家沈晓明担任海南省省长,卫生经济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出身的尹力成为四川省省长,药理学专家李玛琳担任云南省政府副省长,妇产科专家余艳红担任广东省副省长……

事实上,在国际上,医生从政更为普遍。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经研究过“国际名人录”中近5 000位政治家的职业背景,医生出身的领导人占了整体的8%,在所有职业中排名第8。

比如新加坡现任国防部长黄永宏,从政之前是一名医生,当选部长之后新加坡媒体还是亲切地称呼其为“黄永宏医生”;美国儿科医生卡森曾参加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现任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先是一名称职的眼科医生。

纵观古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自古以来,衡量一位“良相”的标准大多是勤政廉洁、鞠躬尽瘁、不计名利。而什么样的医生才是良医呢?有人认为是“高尚情操”,有人认为是“妙手回春”,还有人干脆把具备专业性、品格性、人文性、社会性和时代性等特性通通列上。这体现了百姓对医生的美好期待。

良相、良医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其共同之处都在于将理想与抱负付之实践:当医生时,面对被病痛折磨的患者,用自己的医术竭尽全力为患者解决问题,着力于身体的疾病;从政后,用独到的政见,以赤诚之心,为大多数人服务,着力于精神领域。

学而优则仕,诚然,我们的医生代表中,有一部分成为了良相,但更多则是坚守初心,在本职岗位上践行大医精诚理念,以“良医”作为毕生追求的生命守护神。

“良医”不一定是“大医”,他们更多的是默默无闻,坚守岗位,用一生在做一件“小事”——力所能及地解除病痛的普通医生,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良医”的丰富内涵。

老一辈医学大家,如伍连德受任全权总医官,解决了东北鼠疫问题后,回到医院担任院长,并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张孝骞年轻时认识到中国虽“穷”,需要发展工业改变贫困面貌,但“病”同样危害至深,因此,决心行医治病,此后毕生致力于临床医学、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工作。

我国胸心血管外科专家吴英恺教授曾经说过,医生这一辈子救过的人也是非常有限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普及心血管健康知识。他在我国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及人群防治工作,成为我国心血管病流行学的奠基人。

而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林巧稚每年生日时,都会坚守在产房一线,她曾说:“我为难产的孕妇接生,当小宝宝在我生日的时候降临人世,那哇哇啼哭声是最动听的生命赞歌,是最好不过的生日礼物了。”

范仲淹第29代崇氏子孙、江苏省人民医院范志宁教授也发来了他的故事:受范氏宗族浓郁的儒家“仁德”之风熏陶,遵循“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祖训,范志宁教授在“悬壶济世”的从医路上,已在内镜领域享有“北有郑大一院刘冰熔,南有江苏省医范志宁”之美赞。在当下,医疗行业与社会其它行业一样,受到一定冲击,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以“良医”为标准,在为患者与大众服务中实现理想与抱负,值得探讨。

猜你喜欢

良医从政医生
最美医生
医学教育家培养工程:一种让良医成为良师的有效探索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唐英年:商贾世家 从政报国
医生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由来
望着路,不想走
有必要制定从政道德法
普罗霍罗夫的从政历程
一人一策一药方:访“网虫良医”刘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