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成人桡骨头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8-01-16王大鹏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34期
关键词:肘关节桡骨移位

王大鹏

(辽阳市中心医院骨外科,辽宁 辽阳 111000)

桡骨头骨折为成人肘部常见骨折,因上肢在做旋转和扭转运动时,如果力矩过大,容易受到冲击而造成桡骨头骨折[1]。成人桡骨头骨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有统计资料显示,在成人肘部骨折中发生率为17%~19%[2],在全身骨折中占到0.8%[3]。传统治疗方式多采用桡骨小头切除术,近期治疗效果较为确切,但从远期效果来看,预后多出现前臂及肘关节不稳定现象,导致前臂旋转功能、肘关节屈伸功能发生障碍,影响到患者的肢体功能。目前临床治疗是根据骨折具体情况,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及桡骨头假体置换方式进行治疗,本次研究着重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表1 两组手术前后肘关节伸直角度、VAS评分、提携角变化及桡骨移位等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前后肘关节伸直角度、VAS评分、提携角变化及桡骨移位等情况比较(±s)

注:与手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术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肘关节伸直角度(°) VAS评分(分) 提携角变化(°) 桡骨移位(mm)对照组 38 手术前 -14.1±1.3 11.9±3.6 9.6±1.5 3.3±0.5手术后 -0.9±0.6* 17.3±8.2* 7.1±.6* 2.7±0.7*观察组 38 手术前 -13.9±1.2 11.2±3.2 9.3±1.3 3.5±0.6手术后 -3.1±0.4*# 27.1±9.3*# 2.1±0.3*# 0.5±0.1*#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在本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接诊的成人桡骨头骨折患者中随机选取7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对病患实施分组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方式治疗,观察组38例采用桡骨头假体置换方式治疗。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18例;年龄27~54岁,平均年龄(35.6±6.1)岁;初次骨折33例,陈旧性骨折5例;Mason分型:24例Ⅲ型,14例Ⅳ型;21例左臂骨折,17例右臂骨折;有19例合并桡骨颈骨折。观察组中男性18例,女20例;年龄26~55岁,平均年龄(35.9±6.7)岁;初次骨折32例,陈旧性骨折6例;Mason分型:25例Ⅲ型,13例Ⅳ型;20例左臂骨折,18例右臂骨折;有18例合并桡骨颈骨折。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显示在性别、年龄、骨折分型等方面都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38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方式治疗。患者取仰卧位,采用臂神经阻滞麻醉,于肘关节后外侧行S切口,将患肢置于旋前位。采取Kocher入路从肘部肌肉与尺骨侧腕间肌之间的缝隙进入,切开环形韧带及肘后肌,充分暴露桡骨小头、桡骨颈及肱骨外上髁,将桡骨小头骨折部位复位至解剖形态及位置,使用细克氏针妥善固定,使用L型特殊微型钢板,在复位后的桡骨小头外侧进行固定。如果合并有桡骨颈骨折,同时采用钢板给予固定。仔细检查固定的稳定性后,冲洗手术创面,修复环形韧带及肘后肌,逐层关闭创口。立即行X线检查复位固定情况,无异常后给予石膏固定,如果伴有前臂外侧副韧带损伤,将前臂固定于前旋位;如果是内侧副韧带损伤,则固定于旋后位;如果内、外侧副韧带皆有损伤,则取中立位固定。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术后3周拆除石膏固定,指导患者进行功能恢复训练。

1.2.2 观察组38例采用桡骨头假体置换方式治疗。患者取仰卧位,采用臂神经阻滞麻醉,于肘关节后外侧行S切口,将患肢置于旋前位。采取Kocher入路从肘部肌肉与尺骨侧腕间肌之间的缝隙进入,切开环形韧带及关节囊,充分暴露桡骨小头、桡骨颈及肱骨外上髁。于桡骨粗隆上0.5 cm处截去损伤桡骨,用骨水泥填充髓腔,置入桡骨头假体,待骨水泥完全固化后,冲洗手术创面,修复环形韧带及关节囊,留置负压引流管,逐层关闭创口。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记录两组手术前后采用量角仪测量肘关节伸直角度、视觉模拟(VAS)评分、三维CT测量提携角变化及桡骨移位等情况[4]。

1.3.2 观察记录两组手术后肘关节总体功能情况。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对两组手术后肘关节总体功能进行评价,其中包括:疼痛45分;关节活动范围20分;日常功能25分;稳定性10分。满分为100分,96~100分为优;81~95分为良;61~80分为可;0~60分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5]。

1.4 统计学处理:将本次研究中所得数据均录入到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其中计数资料用(%)表示,两组间同类数据的对比实施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差)表示,两组间同类数据的对比实施t检验;若比较结果提示P<0.05,则可以认定此项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肘关节伸直角度、VAS评分、提携角变化及桡骨移位等情况:两组手术前肘关节伸直角度、VAS评分、提携角变化及桡骨移位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较手术前两组均有改变,但观察组改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手术后肘关节总体功能情况比较:术后随访两组患者1年,对术后肘关节总体功能进行评价:对照组优12例,良15例,可4例,差1例;观察组优18例,良12例,可2例,差0例。观察组的术后肘关节总体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χ2=4.20,P<0.05)。

3 讨 论

成人桡骨头骨折是临床上常见骨折类型,治疗方法的选择对预后非常重要,如果处置不当,可能引起肘及腕关节退行性关节炎、肘部外翻、桡骨移位、提携角增大等后遗症,影响到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提。目前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是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桡骨头假体置换术,如果是单纯桡骨头骨折或合并桡骨颈骨折,一般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即可获得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如果伴有桡骨头粉碎性骨折,则多采用桡骨头假体置换术治疗[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手术前肘关节伸直角度、VAS评分、提携角变化及桡骨移位等比较无明显差异;手术后较手术前两组均有改变,但观察组改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术后肘关节总体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难度相对较大,内置钢板可能会因置入不当、固定不牢或长期使用,对肘关节造成生理性刺激,引起肘关节疼痛甚至僵硬。桡骨头假体置换术中置入假体产生的生理性刺激较小,其抗应力变形及稳定性相对更高[6]。术后1年的随访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无1例切口感染、桡神经损伤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其远期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成人桡骨头骨折具有确切的临床效果,但是桡骨头假体置换术治疗粉碎性桡骨头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要好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1] 何承建,杨傲飞,邓小川,等.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桡骨头假体置换术治疗MasonⅡ~Ⅳ型桡骨头或颈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5):481-482.

[2] 李恒超,杨明,付中国,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桡骨头切除治疗桡骨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0):905-908.

[3] 朱云森,赵友明,邵金祥.桡骨小头骨折44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远期疗效分析[J].中医正骨,2011,23(11):48-50.

[4] 游新茂,张智达,任应清.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Mason分型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效果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2):166-167.

[5] 夏志锋,白金广,黄润堂.切开复位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小头骨折[J].中医正骨,2012,24(4):41-43.

[6] 陈关,黄军雷.切开复位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8):33-34.

猜你喜欢

肘关节桡骨移位
桡骨远端骨折掌与背侧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MDT诊疗模式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中的治疗效果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T型钢板治疗的效果探讨
肘关节镜治疗肘关节僵硬手术技巧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
超声结合应力实验在肘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中的临床意义分析
大型总段船坞建造、移位、定位工艺技术
MSCT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诊断分型的应用价值
全肘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