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事只求半称心

2018-01-15喻佩良

特别文摘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万事随缘芬芳

喻佩良

杭州灵隐寺内,挂着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人生哲理,道尽了人生。

万事只求半称心,意味着做人要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林语堂先生说,这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现实中,人们常常会因为自己拥有美好的事物而快乐,也常常会因为失去一些东西而郁闷甚至悲伤。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财富、智慧、健康、长寿,哪个人不想求?但又哪里能事事如意?儒、佛、道因此都劝人“知足”,劝人“修身心”。人活在这个世上,确实需要修身心,养性情,特别是要修一颗善心,修一副菩萨心肠,才能让自己的心灵溢出芬芳,像花香,像酒香,像檀香。这样的生活,才能达到生命的较高境界。而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再纠结;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从古至今,有很多只求“半称心”的人,如先秦逍遥自在的庄子,东晋著名隐士陶渊明,唐代山水大师王维……到了近代,中国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杨绛,在修身养性、淡泊处世方面堪称典范。这位活了105岁的世纪老人,原本出身于名门望族,自从嫁给了钱钟书后,却过着漂泊不定甚至凄风苦雨的生活。她在总结自己的人生时说过:“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获得了金钱未必能拥有快乐,拥有快乐又未必能享受到健康,即便是拥有健康,也未必一切如愿以偿。”是的,人生不可能太满,不可能事事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即可。

当代中国,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充裕,精神生活却日渐匮乏。因为物质越丰厚,人们的欲望也越多,內心越易浮躁,灵魂也越难安放。这几年,全社会都在谈“不忘初心”,在我看来,“不忘初心”和“万事只求半称心”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要求做人要知足常乐,保持良好的情怀与品性,不忘从业、做事的初衷。

只求“半称心”的人,最懂得欣赏,一杯茶也会品出云淡风轻,一朵花也能赏出绝妙风景。只求“半称心”的人,也最懂得珍惜,能平静地接受眼前的一切,于尘烟中见朗月,在百花中寻芬芳,活得如山泉般清澈透明。他们绝不会负累前行!他们常在内心修篱种菊,不管岁月如何风云变幻,他们的生活总是知足而平和,于简单中书写生命的最美。

当然,“万事只求半称心”和凡事尽心尽力并不矛盾。“半称心”并非消极无为,而是人心成熟后的一种豁达与智慧。“半”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灵状态,一种人生智慧,一种处世哲学。

我们的人生,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人间事,千古不做梦里人。

花看半开,酒饮半醉,万事只求半称心。人生苦短,没必要和生活过于计较。修炼一份淡然的心态,一切随缘,不为难自己,不勉强他人。无欲者方可自清闲,心宽者才能享安乐。尽己力,听天命。无愧于心,不惑于情。顺势而为,随遇而安。如此一生,岂不甚好。

(摘自《南方教育时报》 图/黄文红)

猜你喜欢

万事随缘芬芳
大爱芬芳
不刻意自随缘
万事以勇为贵
万事以善为贵
万事以恒为贵
本期主题 万事以______为贵
一路芬芳
一切随缘
别样芬芳
必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