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操关于“建设高水平智库”的几点经验

2018-01-15王芳高绪娟

领导文萃 2018年24期
关键词:郭嘉谋士吕布

王芳 高绪娟

三国时期政治家曹操,在“建设高水平智库”方面有很多做法和经验,值得今人借鉴。

“求人”与“留人”的统一

没有人才支撑的智库,是徒有虚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曹操认识到“争天下必先争人”,为了建设自己的智囊团,他十分重视延请人才。他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由此能看出曹操对于“求人”的重视程度。他始终把人才问题视为根本问题,把网罗人才当成甚于攻夺城池的战略问题。为了“求人”,曹操曾三次颁布求贤令来网罗各路人才。其中,第三次的《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指出“各举所知,勿有所遗”,表明他不放过任何争夺人才的机会。正是这种求才若渴,曹操的智囊团才汇集了荀彧、郭嘉、荀攸、许攸、程昱等一大批当时最出色的谋士。

曹操不仅善于“求人”,更善于“留人”。如果说“求人”是“一见钟情”,那么“留人”就是“日久生情”。不能留住人才的话,智囊团的人才要么容易流失,要么“身在曹营心在汉”。建安五年,许攸弃袁绍而投曹操。曹操当时正在睡觉,听说许攸来了大喜,连忙从床上跳下来,连鞋子都来不及穿,是为“赤脚迎许攸”。

“多策”和“一决”的统一

智库的核心任务是辅助领导人做出“决策”。而“决策”说到底是“策决”,是先策和后决的统一,是多元化策略和一元化决断的统一。在“多策”和“一决”两个方面,曹操都堪为典范。

比如,刘备在被吕布打败前来投奔曹操之时,程昱等大多数谋士都劝戒曹操:“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唯有郭嘉提出了反对意见,理由是:“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曹操在经过多方面的考虑以后,采纳了郭嘉的意见,并对众人说:“方今收英雄时也,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此郭奉孝与吾有同见也。”这个故事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方面,曹操在进行“决”的时候并不是盲目随意和一意孤行的,而是建立在“策”的多元化基础上。在这个问题上,曹操重视广开言路,积极和众人一起开展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决不搞一言堂。另一方面,曹操在进行“决”的时候没有优柔寡断和迷失自我,而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迅速做出最终决断。

关于这一点,拖泥带水的袁绍比不上曹操。袁绍手下人才济济,谋士如云,但他“色厉胆薄,好谋无断”。质言之,袁绍固然能够做到多元化的“策”,但无法实现一元化的“决”。官渡之战时,许攸献计袁绍:“曹操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令一军星夜抢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但袁绍并没有采纳许攸的建议,当断不断,举棋不定,最终惨败于曹操。

同样,刚愎自用的吕布也不及曹操。吕布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他听不进谋士的正确意见,只有一元化的“决”而缺乏多元化的“策”,徐州之战时,吕布被曹操大军围困在下邳孤城,陈宫曾献策吕布出屯在外,他自己驻守在内,以形成内外呼应、相互支援的格局。但吕布宁可听信妻妾的话,也不采纳谋士的意见,终被曹操所俘。

“言者无罪”和“坚持底线”的统一

为了鼓励谋士们无所顾忌地发表建言,曹操践行“言者无罪”的原则,展现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政治家气度。比如在准备乌桓之战时,曹操曾集众将商议西击乌桓之事,但由于乌桓地处偏远,长途征战困难重重,曹军将领纷纷劝阻。但曹操认为此时正是消灭袁氏势力的最佳时机,不可错过,最后还是力排众议,采取了郭嘉等人的意见北征乌桓。大战告捷回到易州后,曹操对反对他出战的谏言者也加以奖赏,并对他们说:“诸君之谏,乃万安之计,是以相赏。”不仅解除了谋士建言的后顾之忧,也保护了他们往后继续建言献策的积极性。

曹操在厚待谋士的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坚持底线的要求。对于真才实学者,曹操始终以礼相待,聚而重用。但对于那些徒有虚名、突破底线者,一旦发现,便用“说曹操,曹操到”的最快速度予以淘汰。

总之,“求人”与“留人”的統一、“多策”和“一决”的统一、 “言者无罪”和“坚持底线”的统一,这三点超迈绝伦的用人智慧,不仅让曹操成就了三国时代“高水平智库”的建设,还成就了他的伟大事业。

(摘自《决策参考》)

猜你喜欢

郭嘉谋士吕布
节日好礼 臻情表意
拒绝跟随 绽放自我 “双十一”腕表推荐
岁月静好伴你遍迹天涯海角
抬头望明月 腕间致我们
三国谋士贾诩:“跳槽”是个技术活儿
扣子里的智慧
吕布其实有情义?
水淹吕布
吕布其实有情有义?
猛将吕布缘何成了最失败的跳槽者